离开家,本以为故乡从此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而我却在漂泊异乡多年后,在这方小城中重新找到了不一样的秋天。
在我的记忆里,阴雨霏霏在家乡确实是惯常天气,初秋的时候,早晨起来,山间都弥漫着雾气。从雾气中突围的太阳往往不减盛夏的热情,消散掉所有的阴郁,仿佛昨晚的大雨滂沱只是母亲讲的睡前故事,或是一个粗犷的摇篮曲。刚开始的时候,你会惊奇地感叹:“昨晚又下雨了,你们知道吗?”慢慢地,你在格外明媚的清晨里去适应夜雨的日常洗涤。远山青得逼你的眼,日出时刻,它又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外衣;闻到脚下泥土的气息,混着草丛里露珠的潮湿,你会感受到“我们必须努力做点什么,否则仅靠时间的流逝,美好的明天不会到来”。就像这“夜雨初霁”后,才会拥有一个崭新的日子。家乡的每一天,都以一种大气磅礴的姿态来拉开帷幕。
真正到了秋雨绵绵之际,家乡仿佛就是仙境了。大多数阴天,西风冷飕飕的,云雾从山上的石头里悄悄探头,一缕缕,一蔟簇,一团团,往一个方向飞快地游浮,就像一个个穿着白衬衣参加跑步比赛的孩子。是的,这些行进较快的云是从山顶石头间升起的,不比那些山腰间、树丛间的层云,就像懒惰的小绵羊,悠悠地在山坡上晃荡,偶尔奔跑几步,寻觅下一个草木茂盛之地。
秋天是个盼望的季节,在家乡你会盼红薯、盼苞谷、盼脆梨,还盼一个久未逢面的太阳。家乡的红薯是真的好吃,个大肉美,可以清脆可口,也可以软绵粘牙,口渴的时候,直接切一块儿放嘴里,甜冽的乳汁充溢在唇齿间;饿的时候,蒸上一笼屉,趁着热乎乎的劲儿,一口气下肚好几个肥嘟嘟的小胖子。最特殊的地方是这里经常烧着吃,路边、地头、放牛的间隙,只要看到有炊烟袅袅,那就是在烧红薯了,美美地吃上两个长长的、尖尖的红薯,干啥还有不满足的呢?孩子们在吃完红薯后,用被红薯皮染的黑乎乎的手互相“抹花脸”,一个个都变成了黑白相间的大花猫。听吧!银铃般的笑声经常在山间回荡。这就是记忆里小时候家乡的秋天。
有时候我想,这里的人为什么对烧红薯那么情有独钟呢?山城坡地较多,土壤较贫瘠,红薯适应力强,可以广泛种植,自然是先天条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家乡以前生活极端贫困,缺水、缺电、交通闭塞。红薯充饥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再加上烧红薯省时省力,又美味可口,广受欢迎则是情理之中。现在人们不愁吃不愁穿,日子渐渐富裕了起来,对烧红薯的喜爱有增无减,又是为什么呢?与其说是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不如说是对苦难日子的一种追思,好让我们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传承大山子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精神。家乡人民在艰难困苦日子里所展现的乐观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也滋养着一代代人。
经历了家乡的秋,便深深陶醉于它不同寻常的美。奇特诡谲的天气状况,朴实醇厚的风土人情,让每个千里之外的游子都魂牵梦萦 。单单谈起家乡秋天的云雾姿态之美、红薯味道之鲜,还不足以体现山城秋天的神韵与内涵,家乡的秋也体现在家乡人民对丰收富足生活的奋斗与守望,更体现在党和政府在物质及文化成果上对家乡不遗余力的帮扶,贫穷闭塞的山城才真正迈入了它发展的“黄金秋天”。
几年前,一场改天换地的脱贫攻坚战在这块贫瘠古老的土地上拉开了帷幕。在闭塞落后的家乡,数百台挖掘机在夜以继日的工作;数百辆卡车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一条条发光锃亮的柏油路使“天堑变通途”;种植业、中药材、畜牧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方兴未艾;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中小学校舍也焕然一新……因此,家乡的秋天才真正成为一个值得期待的收获季节,阳光朗照、层林尽染、遍地金黄。
提起共产党,百姓无不感激涕零,提起党员干部,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在家乡丰收在望的秋季,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亲自领略了党的好干部、好儿女的风采;也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与使命。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我将在一片灿烂的家乡秋景里,把自己的全部热血洒播在这片热土上,将自己最为灿烂的年华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家乡的秋添上一道美丽的色彩。
从此,秋天对我,丰收在望、意义非凡!
(图/郭朝源 郭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