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化:“墨子故城”遗址发现经过与探究(上)

256
Vce.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2004年7月6日,我同张九顺同志一起从河南鲁山县城出发,南行 考察墨子“止楚攻宋”线路。先后考察了所谓墨子“止楚攻宋”时的楚郢 都——湖北宜城市、荆门市(江陵)。寻访了两地史志办公室相关人 员,查阅了有关史志文献资料,竟没有发现“墨子与楚郢都”有关的可 靠证据。7月8日中午的归途中,我们顺便考察了河南邓州市构林镇高 洼村“墨城故址”遗址。


一、 “墨城故址”考察经过


地方史志是探究地方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库,它比较详尽地真实 记载着一个地方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我们研究墨子遗迹遗事,也从 查询地方史志入手。


根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邓州市志》记载: “墨城故 址,战国古城遗址。位于市区南20公里的构林镇高洼村。城址呈长方 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现存城基遗迹高1米。遗址内有战 国时期水井两眼和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修墨城碑记。属市(县) 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 “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 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 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


出于对墨子研究的敏感,《邓州市志》记载的“墨城故址”引起 我们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因为邓州距墨子集中活动的鲁阳地区太 近,仅百余公里。我们怀疑“墨城故址”有可能与墨子有关,但也没 有抱很大希望。因为,我国有好几处“墨城村”,考察结果,都是“制 墨、卖墨”之所,与墨子无涉,我们都是扫兴而归。决定顺便现场考 察邓州“墨城故址”。


我们从荆门市考察归来,到了邓州构林镇,巧遇高洼村青年村民 李逢先和古村村民李立新。我们说明来意后,他们热情地给我们当向 导,陪我们一同考察位于高洼村附近的“墨城故址”。


“墨城故址”在高洼村西南前李洼村正南的一片高地上。高地上, 农、林间作,成排成行的杨树十分葱密茂,树下行间,玉米苗生长旺 盛,而其土地并非黑色,黄土高地上几间房子里住着承包土地的农民。 “墨城故址”上,有灌溉渠系由西向东通过。我们围着“墨城故址” 考察了一圈,发现“墨城故址”东南角和东北角,有隐约可见的护城 河壕沟遗迹。李逢先说: “我今年30岁,知道事不多,听说挖这“三 斗渠”时,有人捡到古玩艺儿,不知道是啥,也不知弄哪里去了。” 于是,李逢先和李新立又带我们到人群集聚的地方——后李洼村东 头。


盛夏酷暑的乡村中午,多个村民正围在树阴下乘凉、聊天。我们 趁此访问村民。40多岁的村民李贵龙说: “听说墨城是因为墨子在这 里住过。”(“墨城故址”当地群众简称“墨城”。)我们问: “听谁说?” 他说: “都这样说,大家都知道。”几个村民一同说: “您去见见高 成甲老师,他是退休教师,他能说清。”村民李逢先帮我们找到高洼 村高成甲先生。高先生当年(2004年)77岁,是位退休教师,解放前 肄业于河南省第六高中。他说: “‘墨城故址’,传说在2300年前的 战国时期,墨子在这里住过。而且是墨子在这里建的城。墨城分里城 和外城,墨子在城中城住。古代高洼村是供给墨子城内人员吃菜的。 我小时候,高洼村南还有24眼古井,每口井管浇两绞地。(相当于三 亩,两绞地即是两耙宽,一耙地为7市尺宽,两耙宽为14市尺)现在 还有两眼被填住井口的古井遗址。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修“三斗 渠”时经过墨城,在地下挖出了砖、瓦等器物。过去墨城一带村庄为 一个里,墨城本应叫‘墨里’,发音为‘没里’,即‘没有里’,听 着不雅,就改称‘黑土里’。因为‘墨’字是由‘黑’和‘土’两字 组成。称构林镇为黑土里保。再后来,就改为高洼村。在高洼村西头, 挖白灰池时,发现有一面直径七八厘米大的铜护心镜;还发现有两个 铜箭头,一长一短,长的已毁,短的有四五厘米长,现在还保存着; 还出土有农民犁地用的大铁铧,比现在用的铧大一倍多;后李洼村李 老廷犁地时犁出一个8斤左右的长方形陶瓦,已损。还有好多出土遗 物。”实地考察和高成甲先生的介绍使我们非常震惊:原来这里真是 古代墨子建筑和居住过的“墨子故城”!《邓州市志》记载和群众口 碑完全一致。如果出土文物鉴定和文物再发掘能够证实是战国时期物 品无误,这里定是“墨子故城”无疑。


墨子为什么要建城?城为什么要建在楚国境内的构林高洼村?是 战国什么时间建的?一连串疑问,引起我们对“墨城故址”的深入探 究。


二、墨子“城守”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为了叙述方便,“墨城故址”以下简称“墨城”。高洼村“墨城” 是墨子“城守”思想的产物。墨子生于公元前480年的春秋时期,成 熟于战国初期的诸侯称霸之际。作为庶民士人,墨子深深地体会到, 诸侯间频繁的吞并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颠沛流离地战争痛苦。人民 期待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墨子从劳动人民利益出发,采用“文攻武 备”的战略对策,一方面用“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兼相爱、交相利”,“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思想理念,制止战 争、反对战争,主张和平、争取和平,试图用说理“谈辩”的办法, 说服诸侯休战。而另一方面,墨子则做好抵御战争的“城守”防备。 “止楚攻宋”、“止齐攻鲁”、“止鲁阳文君攻郑”的实践说明,他 虽然能够一时制止战争发生,但并不能永久地完全地制止战争。因此, 墨子积极防御的“城守”思想应运而生。《墨子.七患》称: “食者, 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由此可知,墨子把筑城不仅当做是一个国家的“三具”之一,而且, 明确指出筑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自守”。可见,墨子的“城守”思 想,是抵御诸侯争战的重要举措,是他“文攻武备”对策的主要组成 部分。这在《墨子》一书中,也有明确反映。《墨子》一书,前半部 分重在说理“谈辩”;后半部分,讲的却是“城守”攻防战术,这说 明墨子“文攻武备”战略对策,是逐步由“文攻”,进而发展到“武 备”的,而且诸侯间无休止的争战,是墨子“城守”思想产生的重要 根源。他建造“墨城”,研究“城守”战术,造就治国、平天下人才, 抵御诸侯间攻罚争战的目的,是为百姓赢得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诸 侯称霸的社会现实,使墨子“文攻武备”的战略思想,不得不由初期 的“谈辩”理论,逐步上升,进而发展到“城守”实践。所以,我们 说,墨子“城守”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诸侯间相互攻伐的必然产物。


三、鲁阳文君与墨子的亲密关系是墨城在楚境建造的重 要条件


为探求墨城故址渊源,我们有必要首先理清鲁阳文君和墨子的关 系。


周釐王四年,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邓和鲁阳同年属楚, 邓邑和鲁阳邑均为楚国管辖。要探究鲁阳文君和墨子的关系,必须弄 清鲁阳文君在楚国的地位及鲁阳文君与楚惠王的关系。


(一)鲁阳文君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及其与楚惠王的亲属关系。


《史记.楚世家》载: “子西平王之庶弟。”子西和子期同为兄弟。 楚平王卒,其原娶秦女生熊珍,史称昭王;楚昭王妾越女生子章,后 为惠王。子西为令尹、子期为司马。楚昭王卒后,二人共佐楚惠王。 白公胜作乱,杀子西、子期,劫惠王。月余,叶公救楚,惠王复位。 是时,为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因子西、子期死,叶公身兼楚 国令尹、司马二职。楚国稳定后,子西子公孙宁嗣令尹;子期子公孙 宽嗣司马,而叶公于叶退休养老。事见《左传》、《国语》、《史记》记 载。清人高士奇《左传姓名同异考》云: “公孙宽亦曰鲁阳文子,亦 曰鲁阳公。”以《史记.楚世家》和高士奇所云,子期子公孙宽,亦 曰鲁阳文子,先为鲁阳公,继为楚司马,后为鲁阳文君,由此推知楚 惠王应尊鲁阳文君为叔父,二人当为叔侄关系。


另说是,据《左传.哀公四年》(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1年)载: “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 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 ‘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 为一昔之期袭梁与霍”。梁地与霍地,同是鲁阳北紧邻的今汝州市境。 此战后,梁、霍又属楚地。据《国语.楚语下》载: “惠王以梁与鲁 阳文子,文子辞,曰: ‘梁险而在境,惧子孙之有贰者也。夫事君无 憾,憾则惧逼,逼则惧贰。夫盈而不逼,憾而不贰者,臣能自寿,不 知其他。纵臣而得全其首领而没,惧子孙之以梁之险,而乏臣之祀 也。’王曰: ‘子之仁,不忘子孙,施及楚国,敢不从子。’与之鲁 阳”。这是《国语》关于楚惠王以梁地给鲁阳文子管辖,鲁阳文子辞, 后与之鲁阳的记述。高诱注《淮南子.览冥》的“鲁阳公”云: “鲁阳, 楚之县公也,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子,《国语》所谓鲁阳文子。楚 僭号称王,其守县大夫皆称公,故曰鲁阳公。今南阳鲁阳是也”。韦 昭注: “惠王,昭王子,越女之子章。梁,楚北境也。文子,平王之 孙、司马子期子鲁阳公也”。据考,《国语.楚语下》所载“鲁阳文子 辞惠王所与梁”事,是楚惠王在公元前477年,首开楚国封君之先河, 封析君子国(子西子公孙宁)后,次年(公元前476年),再封鲁阳公 (子期子公孙宽)为鲁阳文君。由此可知,楚惠王对鲁阳公是很看重 的。按高诱与韦昭注推算,楚惠王与鲁阳公(后封为鲁阳文君)应是 同辈兄弟亲属关系


上述叔侄关系也好,此说兄弟关系也罢,总之,楚惠王和鲁阳文 君的亲属关系是肯定的。楚惠王对鲁阳文君“施及楚国,敢不从子” 的十分敬重态度亦是历史事实。由此可见,鲁阳文君在楚国的地位举 足轻重。不仅如此,即使在下述《渚宫旧事》引文中,也可见到鲁阳 文君同楚惠王的关系甚密和鲁阳文君在楚国的特殊地位。


(二)鲁阳文君与墨子的密切关系。


鲁阳文君与墨子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见证于《墨子》一书的“鲁 问”篇和“耕柱”篇。墨子和鲁阳文君在“鲁问”篇中有五段对话, 在“耕柱”篇中有两段。从这七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墨子所居与鲁阳 文君很近,而且交往密切。“鲁问”云: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 闻而止之。”“闻而止之”,不仅说明“相距较近”,而且有“立即 劝导”的密切交往关系。其次见证于《渚宫旧事》: “鲁阳文君言于 王(楚惠王)曰: ‘墨子北方贤圣人,君王不见又不为礼,毋乃失士’, 乃使文君追墨子以书社五(百)里封之,不受而去。”在楚惠王使穆 贺以老辞时,鲁阳文君及时劝导楚王,并说明墨子是楚国北方的贤圣 人,君王不见不合礼仪,莫要这样失去贤士;楚惠王马上采纳,立即 委派鲁阳文君追赶墨子,又“以书社五(百)里封之”,墨子却不受 而去。由此看,鲁阳文君对墨子的态度是非常积极和十分友好的:一 是主动劝导惠王;二是亲自追赶墨子;三是转达惠王之意,“以书社 五(百)里封之”。这不仅说明,鲁阳文君对贤圣人非常尊重,更重 要的是体现了鲁阳文君对一个老朋友、老相识的深情厚爱。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