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化:“墨子故城”遗址发现经过与探究(下)

186
Vce.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三)墨子城守思想同鲁阳文君在楚国北鄙防御战略紧相吻合。


楚惠王执政五十年(公元前439年)时,惠王年势已高。鲁阳文 君也当在60岁以上。此时,楚国政治上已由鼎盛转向稳定时期, 军事上也由进攻转向防御。楚国的战略防御形势同墨子反对非正 义战争、积极防御的“城守”思想,两者完全契合。在双方主张 一致、意向相同时,交往也自然密切。


鲁阳文君同墨子的一致主张和密切关系,为墨子在楚境建造 “墨城”提供了必要条件。从“墨城故址”的位置看,正是建在鲁 阳文君从鲁阳出发到楚郢都(鄀都)的路途上。可见,“墨城” 在楚国邓邑构林的选址与建造,与墨子和鲁阳文君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墨城”建造的事实同实现墨子“城守”主张与鲁阳文君在 楚北鄙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又成为友谊的纽带,使双方关系更 为密切。


四、 “墨城”与“止楚攻宋”的历史契合


墨子和鲁阳文君一致的城守主张和防御思想及密切的朋友关系, 使“墨城”由理想变为现实,最终在紧邻鲁阳的邓邑建成。它为墨子 研究城守战术、培养军事骨干,造就治国、平天下人才奠定了基础。 于是,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和“墨子故城”出现了历史的契合


墨城所处地理位置正在墨子“止楚攻宋”,从鲁阳出发至楚郢都 (鄀都)(实为军事要地钟祥)的途中。马世之先生《中原楚文化研 究》中称: “古代楚与中原之间的交通线路甚多,其中最著名的为‘三 鸦路’和‘夏路’。三鸦路为从南阳盆地,循白河北上折出鸦河,沿 鸦河河谷,逾伏牛山分水岭(楚长城鲁阳关处),下瀼河河谷(已入 鲁阳境)进入豫西伊、洛、汝流域,可达洛邑。‘夏路’起自南阳盆 地,出方城隘——缯关,过叶(今河南叶县西南)经郑(今河南新郑)、 棐林(今郑州市东南)、管(今郑州市)北上至板城渚口……”墨子 从鲁阳出发,经南阳盆地,至湖北宜城,折向东南去鄀都,再至军事 要地钟祥,必先走“三鸦路”。“三鸦路”是通往南阳盆地以南的惟 一一条捷径,别无它途。墨子当不会走“夏路”,从鲁阳出发,向东 走一百多里后至叶,再向南绕一个大圈,再去南阳盆地。墨子“止楚 攻宋”当从鲁阳出发,走“三鸦路”,过“鲁阳关”。“鲁阳关”在 “三鸦路”上,为楚长城一重隘。历史上,汉光武帝刘秀被王莽追杀, 出南阳,走南召,临伏牛山,无路可通,得三鸦引路遂得以通过。西 晋中书侍郎张协字景阳存世《张景阳集》,对“鲁阳关”的描绘是: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树千寻。咆虎响穷山, 鸣鹤聒空林”……鲁阳关险要可知。而墨子自鲁阳出发至郢都,必经 鲁阳关。上有树枝“摩顶”,下有荆棘挂踵,中听虎啸群山。当“裂 裳裹足”,以防蛇虫咬伤。没有“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的精神, 鲁阳关是难以通过的。只有走过鲁阳关的人,对墨子“摩顶放踵”的 精神,才有真切地感受!而“墨城”,也正在墨子“止楚攻宋”路途 上——楚国邓邑的“南阳盆地”。这是历史事件的线路契合。“墨子 献书惠王”及“子墨子游公尚过于越”,极有可能,都是由“墨城” 出发,南趋而至的。我国古代修筑道路,因机械和技术条件限制,多 是沿古线路走向,或路基拓宽或加固路基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 国建设的焦枝(河南焦作至湖北枝城)铁路,也是沿着古代线路走向 修筑的。如洛阳—汝州—宝丰—鲁山(鲁阳)—南阳—襄樊段均是如 此。此线路所沿走向就是古“三鸦路”的线路走向。焦枝线经鲁山, 向南过鲁阳关(设有交界车站),至南阳达邓州,穿构林(设有构林 车站),铁路线从紧邻“墨城故址”的高洼村通过。这是墨子“止楚 攻宋”及“墨城故址”路线与现代焦枝铁路线路的历史契合。铁路线 路如此,经过这段的公路交通线路更是这样,故无须赘述。


墨子“止楚攻宋”在公元前440年。墨子献书惠王在公元前439年。 “墨子故城”当在墨子“止楚攻宋”时已经存在。《墨子.公输》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 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守圉有余。”墨子终以城守战术战 胜公输盘的攻城战术。又称: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 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 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由此可知,此时,墨子已有“弟子禽滑釐等三百 人”,而且已有研制出的“守御之器”。“墨城”,当已存在。


墨子献书惠王,在墨子“止楚攻宋”次年,似有弟子公尚过携书 随同。《渚宫旧事.卷二》载: “墨辞曰: ‘翟闻贤人进道不行不受其 赏,义不听不处其朝,今书未用,请遂行矣’。将辞王而归。”可见, 《墨子》一书竹简,于公元前439年已经成册。


《墨子》一书的成果问世,应与“墨子故城”有关。它为探究“墨 城故址”与墨子“止楚攻宋”的历史契合,提供了文献佐证。


五、 “墨城故址”遗迹遗物的启示


“墨城故址”周围村民发现的遗迹遗物和《墨子》书中城守部分的 “备穴”篇,内容极为相似。2004年7月8日中午,笔者在邓州市构林 镇高洼村寻访高成甲先生时,高先生讲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墨城分里城和外城,墨子在城中城住


袁行霈、严文明编著的《中华文明史》称: “宫城与郭城分置的 作法,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比较普遍地分筑 宫城和郭城,则是从东周时期开始的。东周列国都城虽各式各样,但 均是由宫城和郭城组成”。战国时期,各国已经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 的经济发展体系。《墨子.非攻(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已普 遍出现。《管子.度地》云: “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吴越春秋》 曰: “筑城以围君,造郭以守民”。这些记载充分说明,“城”和 “郭”的用途是有所区别的。战国时期的“墨城故址”,若设置为模 仿攻防双方的战略体系,当不能例外。自然有“里城”(内城)和“外 城”(郭城)之分。墨子居“城中城”(内城)也是必然。由此可知, 《邓州市志》记“墨城故址,战国古城遗址”及高成甲先生所言,正 和战国时期的“城”“郭”的分置情况完全吻合。


(二)“墨城故址”东侧,尚存古井24眼 高成甲先生讲,


1935年左右,在“墨城故址”东侧,尚存古井24 眼。井与井间隔“两绞地”,每眼井的出水量,能够浇灌三亩菜地。《墨 子.备穴》称: “穿井城内,五步一井,傅城足”。意思是,要在城 内挖井,每隔五步挖一井,要靠近城墙基。按每步3市尺计,五步为 15市尺,这和“两绞地”宽14市尺相近。这24眼井,有可能是在城内, 靠城墙基处,以守城防备敌人入侵时的“教练”井。当然,也不能排 除,是当时城内的墨家弟子们,作为饮用水源,或防火、或用于农耕 灌溉和种菜的可能。如是说,24眼井用于浇灌种植72亩菜地的话,那 么,生活在“墨城故址”内的墨家弟子,至少要在百人以上。墨城这 样的规模和古文献“百八十三人”、“三百弟子”的记载,完全吻合。


(三)重八斤左右的长方形陶瓦


《墨子.备穴》称: “令陶者为月明(瓦窦),长二尺五寸六围, 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偃一,覆一。”意思是,命陶器匠烧制瓦管, 每根长2.5市尺,大6围,从中剖开为两块,合起来安装在隧道里,两 块上下合成圆柱。另外,“备穴”篇还讲道,在每条隧道口设两个灶, 灶上都要盖上瓦顶。村民见到的,可能是瓦管剖开后,其中的一块瓦, 或是用于盖在灶上的瓦。瓦在西周时已经出现,据1995年西北大学出 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编《镐京西周宫室》称: “在洛水村北的一座 水井中发现了大量瓦片和白灰粉刷的墙皮。完整的板瓦长45厘米,宽 为30厘米,是很有气派的”。由此可见,这样重八斤左右的长方形大 陶瓦,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墨城故址”,和历史是吻合的。


(四)发现有长、短铜箭头。


战国时期,作为冷兵器的弓弩已普遍使用。《墨子.备穴》称: “为 短矛,短弩(芒)矢、财自足”其意是,短矛、短戟、短弓、短箭也 不必多造,够用就行了。既有短箭之说,当有长箭之谓。既有长、短 箭,必有长、短箭头。长、短箭各有防御之用途。这些器具出现在战 国时期“墨城故址”的“军事训练基地”,当是必然。


(五)挖出一座古墓


据高成甲先生讲,1972年冬,高洼村村民高有富,在墨城东南最 高处,挖出一个4米间方、3米高的大墓。墓南面、北面各有一个门。 中间人身已化。内有约15至20厘米高的鸡、鸭、鹅、羊、猪、牛陶制 品,20—30件,已损。这些陶制禽畜的陪葬,可见证死者的时代和身 份。葬者,是否为墨城中分管农耕的墨家弟子,或为墨家巨子禽滑釐 之墓,也未可知。若此,当时墨城的农耕已具相当规模。


(六)发现有“铁大犁铧”


袁行霈、严文明编著的《中华文明史》称: “根据考古发现,世 界上最早的人工冶铁大约出现于公元前2500——前2300年的西亚一 带,而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人工铁器则发现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 虢国大墓,而时代为两周之际(公元前八世纪前半叶)。”“年代稍晚 一些,即属于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人工铁器还发现于南方的楚 国,东南的吴越国等地,……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玉柄 铁匕首……”“从以上所列举的中国内地人工铁器的出土情况看,时 代从两周之际至春秋战国之际并未中断,而降至战国时期则发现的地 点、数量急剧增加,至战国中期已进入广泛使用阶段。由此可知,中 国古代至迟在两周之际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中 国铁器较早的发现多集中在广义的中原偏西地区,即河南西部、陕西 关中、山西南部、甘肃东部这一大片相连的区域,这一现象是值得深 思的。”另据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辉 县发掘报告》称: “据考古发现,战国中晚期,铁农具使用已很普遍。 例如: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大墓一次出土铁器160多件,其中铁农具 就有58件。……还应特别提出的是,铁犁铧已经出现,所见多是一种 “v”字型的铁铧冠”。


很显然,上述所称中国铁器较早发现的时代、区域以及铁犁铧的 “v”字形状,与战国前期邓州“墨城故址”出土的“铁大犁铧”相 比较,在时代、区域和“v”字形状上,是完全吻合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综观上述,从“墨城故址”村民发现 的遗迹遗物及群众口碑,同文献记载相吻合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出,河 南省南阳市邓州构林镇的“墨城故址”,当是战国时“墨子故城”无 疑。这座由墨子亲自建立的故城,既是墨家弟子的大本营,又是墨子 为研究城守战术,造就治国、平天下人才,而创办的一所古代“军 校”。


这所古代“军校”非同寻常,他的创办者既不同与五谷不分,种 菜不如老圃而施教的儒家;也不同与鬼谷子,入云梦山,潜心修道治 学,教化孙膑、庞涓、张仪、苏秦的“兵家”与“纵横家”;他所教 化的弟子,是因“道义”而聚,因“道义”而学,因“道义”而为。 一个个都是智勇双全、文武兼备、侠肝义胆,敢为“道义”而“赴火 蹈刃,死不还踵”的墨家弟子。《墨子.公输》“弟子禽滑釐三百人, 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和《吕氏春秋.离俗览》“孟 胜死,弟子死之者百八十三人”记载的两次历史事件,就是对这座古 代“军校”“墨家精神”的客观而真实地诠释!


墨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实践家,是庶民士人,是工匠出身的劳动 者。墨子故城的生活与教育方式,自当不同于儒家和兵家。他可能因 人而宜,依照“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的原 则,采用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士”、“耕”、“工”、“武”相 结合的特殊模式。从《墨子》“备城门”、“备高临”、“备梯”、 “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的“七备”中可知,墨 子用于实践的“教学器具”,都得由墨家弟子自己动手制作,在学中 教,在教中学。墨子本人又是工匠,技能又在公输盘之上。按照“百 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悬)”等“墨守成规”的 法度准则,教弟子工技和做人、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及城守防御战术, 当不是难题。“墨城故址”周围的大面积土地,似是用于军事训练、 农耕、工技的重要场所。


试想,这种以“道义”凝聚起来的墨家弟子,又是施以特殊教育 方式教化出来的人才,一定以行“道义”为先,以和合、谐调为重。 他们既是懂得哲理的庶民士人,又是农工劳动者,还是体质强健的勇 猛战斗者。这样一个文攻武备、智勇双全的团体,必定是一支义薄云 天、摧不垮、打不烂的坚强队伍。


【注释】


1,“墨子故城”的发现,是必然也是偶然。说必然,是因为墨子经常活动在鲁阳一带的 楚国地域,必然留下一些遗迹、遗物;而发现这些遗迹遗物的人,却得力于《邓州市志》记 载和赵震恒先生的“点拨”:1997年秋,“全国墨学研讨会暨河南省墨子学会成立大会”在河南 省石人山风景名胜区举办之后,笔者在郑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有幸见到河南省社会 科学院研究员、河南省墨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萧鲁阳先生。萧先生说,你接个电话,对方 是河南省教委的赵震恒先生。赵先生在电话中说:“······你们在石人山开会的前三天,墨子 的法身已经到了!在石人山南部,还有墨子的遗物存在!”根据赵先生的“点拨”及《邓州市 志》关于“墨城故址”的记载,(从河南省地图看,邓州市构林镇高洼村正在石人山风景区南 部)我们决定南行考察,所以,“墨子故城”的发现是必然的!说偶然,是我们第一次考察墨 子“止楚攻宋”“未获确证”,顺便考察“墨城故址”,不意中却发现“墨子故城”,取得这一收获! 是偶然,是必然?反正,上述赵震恒先生“点拨”“在石人山南部,还有墨子的遗物存在”—— 我们的确在石人山南部的邓州市构林镇高洼村,发现“墨子故城”遗址,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 2,本文主要内容参考2011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新河 张九顺 著《墨家鲁阳悬疑案》 第167至181页《楚“墨城故址”探源》一文。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