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下旬的清晨,虽然已经立秋,但夏天的燥热依然没有退去,在辛集乡,同样热火的,还有这里的葡萄。张平阳是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书记,并且担任着辛集乡葡萄协会会长的职务,当下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今天是张平阳家葡萄正式销售的第三天,在他自家的葡萄种植基地里,工人们各自分工,来自外地的批发商也早早的来到这里采购。张平阳告诉我们,在葡萄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有很多外地老客户便早早的下过定金,预定了今年的葡萄。在辛集乡,这样的场景处处都可以看到,如今,葡萄种植已经成为辛集乡的特色产业和经济支柱。然而,葡萄种植,并不是辛集乡的传统农业,说起辛集乡与葡萄的渊源,还要追溯到几十年前。
辛集乡位于鲁山县东部,全乡总面积92.2平方公里,辖36个行政村,是鲁山县平原农业大乡之一。全乡耕地面积5.2万亩,一直以来,都遵循传统农业,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土地利用率不高,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微乎其微,辛集乡最早的葡萄种植是在1985年,当时是由张庄村最开始种植,是由村干部尝试性的种植,那个时候种植面积小,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并没有形成规模。辛集乡最初的葡萄销售多以个体零散式销售为主,都是零售的方式。
直到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其他村庄的村民通过在张庄成批的购买葡萄,通过倒卖的形式赚取利润。这让种植葡萄的村民们看到了葡萄未来发展的大好形势,于是,他们就开始自己去外地跑市场,发传单,与各地的水果经销商开始联系,尝试着销售自己的葡萄。经过他们的宣传,很多外地的批发商纷纷开着货车来到辛集采购葡萄,这让他们感到既意外又惊喜,最初,在辛集只有张庄村有不到一百多亩的葡萄种植区,种植面积不大,销售能力也有限,满足不了市场上大量的需求,于是,张庄村的其他土地也开始纷纷种植起了葡萄。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普及葡萄种植的道路上,也是一曲三折,经过了三起三落。张庄村是最早种植葡萄的,也是最早尝到甜头的。经过几年的发展,张庄已经发展葡萄种植数百余亩,覆盖全村百分之九十五的土地,涉及百分之九十五的村民都参与其中,成为了葡萄专业村。
2011年,南水北调工程途径辛集乡,张庄村的葡萄种植区也在工程的规划范围内,很多种植户的葡萄园或被减小、或被全部征收,因此,张庄的葡萄种植留下了很小一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葡萄协会开始想办法,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在其他村,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集中力量,开始加大发展葡萄种植。最开始的时候,与其他村民经过商议,已经达成协议,同意了土地流转种植葡萄,但是到实施的时候,村民却犹豫了,使得种植葡萄的计划落空,如此反复,通过经验教训,最后协会商议,通过村组,决定先给村民签署合同,流转土地的资金先行发放到村民手中,形成法律效应,最终,流转土地400余亩,葡萄种植的规划最终落户了小河李村。
效益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农户富裕了,这让其他村民切切实实的看到了眼里,于是,葡萄种植掀起了一次高潮。效果出来,问题也就相继暴露了。随着辛集葡萄名声越来越大,知道的人越来越多,外地的货车也纷纷到来,乡间小路早已不能满足运输需求。
眼看着上千亩地的葡萄成熟在即,运输葡萄的车辆却难以进来,这可急坏了村民,也让乡党委政府的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去县里争取道路项目,但是因为县里的项目申报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通过上级的汇报申请,如此一来,就要耽误了今年的收成。乡党委政府领导急群众之所急,于是,就直接去往平顶山市有关部门,说明了情况,以及辛集乡迫切需要修建道路的愿望,很快,在乡党委政府的努力下,修建乡村公路的项目当年申报,当年审批,当年实施。
公路的修建,大大的提高了运输的效率,“道路通,百业兴” 有了公路,辛集乡的葡萄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加入葡萄种植的大军,辛集乡葡萄协会组织各村村民进行学习培训,传授葡萄种植技术,引进多种品种进行实验,挑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进行大力推广,在种植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改良,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种植方法。
经过几年的发展,辛集全乡已发展葡萄种植1.2万余亩,全乡除了8个村庄因为地理的原因没有发展葡萄,其他28个村庄已全部实施了葡萄种植,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葡萄种植大乡。种植葡萄需要大量的人力,村民们平时也都到地里干活,赚取生活费,特别是在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辛集乡就通过劳动扶贫,为贫困户创造工作岗位。
投资90余万元的葡萄批发市场已经建成,葡萄产业的的生产链条也越来越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辛集乡的葡萄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