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月说艾香,端午为什么要给孩子带香包?

590
lushanweb 发表于 2018年06月07日

     转眼间,又到了农历五月了,到了五月,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端午节了,但是,五月为什么被称为毒月,有哪些风俗您知道吗?




五毒月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于是五月又称为“恶月”;五月气候温热多雨,有时还会乍暖还寒,所以古人也称五月为“郁蒸”。


    五月的卦名是“姤”,五阳在上,一阴在下,当阳气上升到了极点,再无可升之地,就会向它的反面转化,阳气渐消,不知不觉间,阴气已从地底下慢慢滋生,天下万物都能相遇。

        五月处于阳极转阴的节变之时。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也变得潮湿,由于有了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各种毒虫、蚊蝇幼卵及微生物等进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跃期,同时人体也极易受到湿热之邪的侵袭而发病。



艾草


       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汉族民俗中有许多喝雄黄酒、带香囊、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中都寓有古德智慧经验的传承。

/upload/bbs/2018/06/07/1e4ad505-eff2-4743-b2d6-a3f61aee6259.jpg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

        艾草的香气辟毒,艾草煎汤洗浴能治某些皮肤病,而将干艾草点燃后其烟雾可以驱蚊蚋。






香包


        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是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而成,内部装有各种香料,戴在孩子胸前,不仅美观大方,香气扑鼻,还有驱避蚊虫的功效和祈求安康的美好寓意。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

/upload/bbs/2018/06/07/9e5a4031-9675-4235-9b55-566cd9042339.jpg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气味驱散夏天的蚊虫。同时,做香包属于女红,也有很多女孩子做来送给意中人。

       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

/upload/bbs/2018/06/07/aefaa381-5579-4a5c-b6b5-40a916b06e64.jpg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香囊使用方法


挂在车上,净化空气。

随身佩戴,提神醒脑。

挂在身上、包包上、点缀之余亦可芳香悦目。

烦躁不能入睡时、放一枚在床头可安神助眠。

  • 情聚端午,尽情放粽

有缘相聚用心沟通

美在金盛美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