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回家——致敬鲁山十万卖绵人!

745
lushanweb 发表于 2018年07月08日

让爱回家——致敬鲁山十万卖绵人!



       河南省鲁山县,历史悠久,夏商时称鲁县,后改称鲁阳,西汉置鲁阳县,唐贞观元年改称鲁山沿用至今。千年前,这里是丝绸之路货源起点,经济交通区位优势独特,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柞蚕之乡,鲁山的柞蚕业始于夏,得宠于唐,兴于清,鼎盛在民国,鲁山丝绸在汉唐即为皇室贡品,亲近了帝王宠妃。

/upload/bbs/2018/07/08/1663ba78-ff7e-4e66-ac5e-4cc024efa1de.jpg

       1915年万国博览会上,鲁山的丝绸与茅台酒同时荣膺国际金奖,“鲁山绸,响半球”,如此声誉,实至名归。

/upload/bbs/2018/07/08/19ca1ed9-bce9-473f-bfc5-65c905650908.jpg

       鲁山柞坡占县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14个乡镇、168个行政村,20多万群众鞠耕蚕业。如今,全县从事丝绸家纺产品的加工、销售大户500余家,分布在国内各大中城市及县城周边的销售人员10万余人。产品远销俄罗斯、老挝、越南等地。

/upload/bbs/2018/07/08/2e9416dd-1a0a-4fd4-82e8-25a8ebfa5342.jpg

       改革开放初期,数万鲁山人肩扛、手提包裹,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走出鲁山,走家串户,现场加工销售丝绸家纺产品,传承着鲁山特有的丝绸家纺基因,父承祖业,子承父业、靠着这样的方式,数万鲁山人饱含着对家乡的思念,把鲁山棉被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upload/bbs/2018/07/08/79c3951b-4387-4d77-b7ad-57a7e48e83f1.jpg


       顺应“一带一路”倡议,位于古丝绸之路货源起点的鲁山,立足于柞蚕坡资源丰富、丝绸产业历史悠久、从业人员众多等优势,要把小柞蚕做成大文章,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一条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发展之路。

/upload/bbs/2018/07/08/ee6a0891-5eb3-4016-bd0a-3c795b36f63e.jpg

       去年以来,鲁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丝绸家纺产业发展成熟的江苏南通叠石桥等地调研、学习,多次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提出利用3到5年时间,依托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丝绸家纺产业园,推动鲁山丝绸家纺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横向配套、集群式整合、基地化布局。

/upload/bbs/2018/07/08/c20f1479-30e9-4a08-8a70-ba4bbd714538.jpg

       2017年11月,省委书记谢伏瞻在调研鲁山丝绸家纺产业时倍感欣慰,殷切寄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方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一方面要把当地优势资源利用好,通过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整合市场、技术、资金等,打造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以产业发展促脱贫攻坚。”

/upload/bbs/2018/07/08/61aa57fa-8cd6-4ea4-b823-2b1e86d79e5d.jpg

       按照“政府引导助力、企业主导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鲁山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丝绸家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形成由县委书记亲自主持的“周推进”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了混合制实体经济企业——鲁山县圣昊丝绸家纺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全力推动县丝绸家纺产业园的建设工作。

/upload/bbs/2018/07/08/403a7016-fb1f-4c55-841e-10f625138a76.jpg

       为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育龙头企业,鲁山县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蚕业生产补贴,拿出1000万元用于返乡创业、厂房租金、设备搬迁补贴及品牌孵化奖励。 得天时、占地利、聚人和。柞蚕之乡——鲁山将朝着丝路之源、家纺之都阔步前进,鲁山县将建设成为中原最大的家纺加工基地、中国最大的丝绸家纺集散基地,一个规模宏大、配套齐全的丝绸家纺产业园即将拔地而起!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