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有个50年前的军工厂 部分厂房仍在 成了一些人怀旧的地方

14445
网罗天下 发表于 2018年12月10日

在鲁山县张店乡界板沟村和董周乡群虎岭村交界处,有一座52年前修建的军工厂。小编11月25日下午在该军工厂看到,一些住房和生活设施依稀可见,只是看上去有些沧桑和破烂。

/upload/bbs/2018/12/10/10d4f57b-3ea3-497c-836b-9139dfe3d9d3.jpg

            52年前的厂房

“现在不行了,当年真叫是红火。”提起该军工厂,77岁的王信记忆犹新。

王信15岁时嫁到今天的鲁山县董周乡群虎岭村,军工厂与王信家不到100米。于是从当初的建厂到后来的搬迁,王信目睹了整个过程。王信说,当时建厂前经常有一架飞机在村子上空盘旋,飞机很大,发出的声音听着可害怕。老人还双手比划着,形容当时飞机时而高空盘旋,时而低空俯瞰的情景。老人说,之后不久村上来了很多人,她们这才知道国家要在这里建厂。

 军工厂也叫红卫机械厂

据当地村民讲,军工厂实际叫红卫机械厂,村民们都叫红卫厂,因为生产兵器,所以有人叫军工厂。

/upload/bbs/2018/12/10/5ef9a7c0-a371-4cb9-8bc3-ad12be94bac5.jpg

             当初的放映楼

另据鲁山县志记载,红卫机械厂代号“9659”厂,位于县城西北王家岭,1966年建,1968年投产,占地面积56978平方米,建筑面积21974平方米,干部、职工617人,主要生产锻打件,与其他军工企业配套。1982年搬迁漯河市。

外鲁山文史资料第18辑也有记载,说红卫机械厂为国家小三线企业,隶属于河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首任厂长李广生,位于张店区郜沟公社的界板沟和董村区的王家岭区域,1966年建,1968年投产。占地面积5697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1974平方米,干部、职工617人,设置厂办、供销、生产技术、运输等10个科(室)和锻压、磨具、工具、热处理等5个车间。另有卫生室、子弟小学等。总投资近3000万元,是鲁山兴州、华原和洛阳、南阳部分军工厂的配套企业。主要生产部队常用武器装备的煅轧毛坯件,以供兄弟工厂深加工后组装常规武器。

主席台

不过对于鲁山县志中所说的“1982年搬迁漯河市”一说,不少村民并不认可。“这个厂搬走28年了,我记得清清楚楚。”其中村民王信说,厂子搬迁那年,她小孙子刚满月,今年她小孙子28岁。

红卫厂曾给当地村民带来了欢乐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采访中有村民告诉记者,红卫机械厂尚未搬迁前,那里特别热闹,特别是灯光球场,当别的村子连煤油灯都点不上的时候,他们那里便有了电灯泡,不仅室内,连工人休闲娱乐时的篮球场都灯火通明,因此将球场起名灯光球场。如今,当初的灯光球场只剩下了个空荡荡的场地,场地内长满了蒿草。

/upload/bbs/2018/12/10/c2dc6b18-55da-4232-b387-032753d83d3e.jpg

          当初的建筑设施

““那时候看电影可是个奢侈事儿,但那里一星期一演,吸引周边10几公里处的村民前往欣赏。”老家在张店乡,目前在鲁山县城居住的马先生说,他小时候就经常到红卫厂看电影,有时为了不耽误看,天不黑就往那里跑,看完电影回家经常夜里12点。

/upload/bbs/2018/12/10/88122f63-adff-4887-90c2-7964667ecbce.jpg

当时的不少建筑物依然存在 

记者看到,村民们当年看电影的地方如今仍然存在,特别是放映楼,完好无损。放映楼有两间房屋大小,下面是车库,车库北边是用水泥砌起的车辆检修槽。整个放映楼共两层,10几米高,全部青砖修建。

在放映楼西北边的最高处,有一圆形砖砌建筑。该建筑直径约3米,高一米多,建筑顶面有一长方形洞口。透过洞口,可清晰看到里面的水。附近的村民说,该建筑是当时红卫厂的水窖,供应着整个红卫厂的吃水问题,一直到今天保存完好。


  当时的水窖仍然方便着后人

在水窖西北边不远处,有一座青砖建起的小院。村民们说,早在红卫厂存在时,该小院是职工们的银行,专门为职工存取钱款。后来红卫厂搬迁,这里的小院被村民临时占用。但尽管如此,当时的学校,包括三层高的职工家属楼,毅然清晰可见。

“那是主席台,专门开大会和放电影的地方。”采访中,村民李先生指着放映楼前面一座高约5米的屏风说,说是屏风,其实是毛泽东画像,而且因画像保存完整,更是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记者看到,画像分别在屏风的正反两面,尤其是西边的画像,仍十分清晰。屏风南北角处,是用青砖摆出的3个“忠”字,使人无论站在屏风的正面、反面还是侧面,都能一眼看到屏风顶部两边的“忠”字。

/upload/bbs/2018/12/10/513c25ee-566e-48fb-9c19-1cdbee18840e.jpg

                当初的楼房

“当时的红卫厂名气确实很大。”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会员马昶说,早在1984年,他曾前往红卫厂采访过时任该厂党委书记的吕孟坤。吕孟坤当时是部队前线指挥官,后被调到红卫厂工作。也是吕孟坤告诉马昶红,该厂的建设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大力支持,因为当时所用的煅轧设备重达60多吨,国内当时只有两部汽车能实施载重。于是周恩来亲自批示,迅速调运车辆将设备运送到了这里。

红卫厂成了不少人怀旧的地方

“虽然厂子废弃了,但这里经常有人来往。”附近的村民告诉小编,前来者几乎都是许昌和漯河人,他们中有的当初在这里工作过,有的是在这里出生。

“就在今年五一节,吕孟坤的后人还在这里游玩过。”马昶红说,红卫机械厂主要生产手枪配件。直到1990年左右,受时代制约,该厂被搬迁到了漯河市。但缘于该厂曾经的辉煌,此处仍然成为不少人怀旧的地方,特别是部分墙壁上的毛泽东语录,更是无形中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源:鲁山头题)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