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山县,很多人都看到过《鲁山报》这份报纸,但鲜为人知的是,“鲁山报”三个字是出自毛泽东主席之手。
1958年5月份,当时任鲁山县张良乡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文香兰才20多岁。由于农业社成绩突出,当年,她作为中共八大代表去了北京。这次,她还肩负了一个重要而神圣的任务。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文香兰
那时候,鲁山县办了一份《鲁山报》。《鲁山报》于1955年3月试刊,当年12月14日正式发行。当时的总编由县委书记杨国殿担任,县委副书记宋杰任副总编。出发前,县领导找到了文香兰,郑重地嘱托她一项重要任务:请毛泽东主席为《鲁山报》题写报头。
这个任务让文香兰感到格外激动又感到振奋。怀揣着领导写的字条,她上路了。字条上的内容是:请主席给俺写个《鲁山报》报头。”
开党代会的代表很多。那时开会是按姓氏笔画排座位的。文香兰的姓是四画,排在第三排。沾了姓氏的光,文香兰的位置比较靠前,能够很幸运地看清楚主席的样子。文香兰一开始不敢递。那时,她是20多岁的小姑娘,毛主席可是全国的领袖呀,不敢递。她想,人家恁大领导,会给俺写报头?
一转眼,到了第3天,这字条儿还是没能递上去。文香兰有点着急:再不递,任务可咋完成哩?鼓起了好大的勇气,第3天开会之前,她终于把字条儿递给了前排的人,“请把这个转到主席台上,转给毛主席。”前面的人一排排地往前传。
那会儿大会还没正式开始,文香兰看到毛主席正坐在主席台上,查看着会议资料。她的眼睛紧张地随着字条儿一点点地前移:到前排了,交到执行主席手里了,执行主席将字条儿递到了毛主席手中。
毛主席打开字条儿看了一眼,没有吭声,把字条儿放在一旁的资料里,就开始开会了。开会的几天里,文香兰一直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但一直也没见下文。她也不敢多问。
会议闭幕那天,报头的事儿仍没影儿。文香兰心里特别着急:回去可咋向县领导交代?
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鲁山报》报头
上午,会议闭幕了。中午,还没到吃饭时间,文香兰回到所居住的前门饭店,正在犯愁,大会秘书处一名工作人员找来了。他带来了一个信封,打开来,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鲁山报》报头赫然显现。
庆 贺
那是一张16开宣纸,主席写的“鲁山报”三个字,字儿瘦长,遒劲有力。回来后,县里专门开了个大会庆贺。以后再印刷的《鲁山报》,就开始用毛主席写的这个报头。”
《鲁山报》通讯
据了解,《鲁山报》起初发行时,在全县的发行量2000份,到了1959年,达到14000份。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鲁山报》停刊。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报头原件不慎遗失,让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