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市,山乡平原,每个人的故乡里,都有着生命里最初的烙印。第一声啼哭,第一口食物,第一次酸甜苦辣的滋味。据说,人类对于味蕾的记忆甚至更早于大脑。也许会忘了读书时背过的诗,也许记不得身上那块疤痕的由来。但是,舌尖上那一缕温润香软的甜蜜,就像最敏感的那条触线,从未淡漠过。如同婴儿,眷恋着母亲的乳香。路很长,时光久远,却从未离线。
七零后的我们,算不上是吃苦的一代。不过,也仅仅是有口饭吃而已。童年的记忆里,是一个十分清贫的家。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一个月五十多块钱的工资,要养活七八张嘴,窘况可想而知。后来大姐也工作了,每月也只有二十一块钱的工资。给家里交了二十元,自己只留下一块钱的零用。大哥那时已经成家单过了,日子也是过得紧巴巴的。听老邻居们说,小时候的我们因为没人照看,就像一群小叫花子。穿着明显不合身的,啰哩啰嗦的衣服到处疯跑。不过,有父亲在,虽然穿的和住的条件不好,也从没冻着饿着。那时,住在城镇的人好像有一个自认为很骄傲的身份,叫做商品粮。其实,每个月拿着粮本可以低价购买的粮食少得可怜,大部分还得自己想办法。没有地,一颗葱一把青菜也是买着吃。有时候家里没菜,就在白粥的饭碗里放一点点盐就着吃,挺香的。头天的饭若是有剩下的,无论什么也是不舍得倒掉的。记忆最深的,就是父亲给我们烫剩下的玉米粥。切点葱花,锅里放一点点油,稍微炝一下,炒得香喷喷的,大家都会抢着来吃。直到今天,吃剩饭的习惯我也没有改过来,照样吃得津津有味,总觉得比刚做的另有一番味道。
父亲很节俭,因为父亲的过去实在太苦了。没落的家族,父母早逝,兄弟离散,不谙世事的年龄被人收养。后又遭变故,终成孤儿。年轻的时候赶上了新中国成立,才有机会外出求学,参加工作。后来,父亲成了家,有了妻子儿女。土地改革的时候,一个大杂院里,父亲分到了两间简陋的房子,这时候的父亲,才算真正有了一个自己的家。父亲很知足的。他常说,要是还在旧社会,他都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哪里还会有家呀。
日子是苦了点,国家尚且还在艰难的发展中,何况百姓。生活不易,大家都是这样熬着。尽管如此,远见卓识的父亲让哥哥姐姐们也都上了学的。只不过,家里实在困难,学校照顾,从未交过学费。再穷不穷教育,这是国家对未来的希望。再苦不苦孩子,这是父亲对儿女的呵护。
八一年,十六岁的二哥初中毕业。父亲看着街面上渐渐热闹起来,再看看依旧家徒四壁的屋子,便萌生了做生意的念头。家里的房子原本是后墙临着街的,便把墙改了门,成为两间不大的门面房。父亲领着二哥,跟亲戚那里学了技术,开了间元宵店。一年后,二姐也毕了业,回来帮忙。不大的院子里,一口硕大的铁锅占据着显眼的位置。已经浸泡几个小时的江米被捞出,沥水,从竹篓倒入提篮,扁担挑着,在兄姐的肩头上晃晃悠悠地去了磨坊。笨重的石头碾盘日复一日,不慌不忙地转着,磨着江米,也磨着日子的辛苦。
江米磨成了细腻雪白的面,晾在车床一般的操作案上。纯手工做的馅晾干之后,切成小小的方丁,然后,用两个大口面的轻铝盆和一只竹筛轮流倒换。筛面,蘸水,滚动,裹面,元宵在双手反复的倒换之间一点点地圆润饱满,我们日子也就随着元宵生意的越来越好,而一天天地滋润起来了。国家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曾经到南方下海经商的人,带回来无数新的生活理念和新鲜事物。我们这个偏僻的豫西小城也日益繁华起来,大家的日子都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在我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吧,家里不仅添置了许多日常的电器,连冰箱也有了。二哥还买了一套组合音响,一天到晚地放着歌,越干越有劲儿。
有人说,自己做啥不吃啥,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的。比如元宵,在我们家里,是从来没有谁说吃腻过的。元宵不算主食,只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小吃。一碗元宵大约五六个,添上汤,加一勺白砂糖和一勺自酿的米酒,糯软甜香都在碗里了。渴的时候来一碗口齿生津,馋的时候来一碗回味悠长。曾经只卖一毛钱一碗的元宵,不仅留在了这个小城里无数游子的乡愁记忆里,也在数十年的光阴里,把我们这些曾经的小叫花子们,抚养成苦尽甘来的职场或商场中人。
当年那个寒酸的不起眼的小门脸,如今早已声名远播。除了日常细水长流地卖着熟元宵,每年的正月里,元宵节前后,都经常被慕名而来的顾客围得水泄不通,供不应求。因为深受家庭影响,我们兄弟姊妹,包括子侄辈的,如今依旧是从商的居多。在这个各行各业都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好风借好力,和着大家小家一起奔小康的家国梦,相扶相助,相携前行。
元宵属于一种现做现卖的新鲜食物,一旦气温超过十五度就不能自然存放了。所以,天热的时候都会停上几个月,暂时做别的生意。十一前后,就重新开张了。每到这个季节,记忆都会被本能唤醒,带着脚步不由自主地往家回。还是这条路,还是这个家,虽然屋里的装修越来越敞亮了,熟悉亲切的味道一如既往。盛上三五个元宵,慢慢地搅动。雪白的元宵柔软蓬松,飘在汤面上的米酒,仿若岁月酿出的晶莹。轻嗅甜香,曾经的苦乐悲喜皆四散而去,只留幸福的回味在久久弥漫。咬上一口,黑芝麻,枣泥,核桃,冰糖,更丰富的口感,在时光的味蕾上,姹紫嫣红绽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康平
河南鲁山“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