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哲||路 李玲哲 鲁山县作协

920
网罗天下 发表于 2019年12月28日

 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新修的柏油大道,让我这个刚满实习期的司机,心情很是轻松。

  车窗外,“杨树牵手”换成了俯仰生姿的新样式绿化风格,甚是养眼。知了依然爽朗地唱诵着2019年的仲夏之歌。

  记得那是1982年的冬天,印象中小时候的冬天总是很冷。那天,风很大,父亲用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载着我们姐弟三人。弟弟坐在父亲怀里的车梁上,我和妹妹挤在车座后的载物架上,父亲则用力地顶风往前骑着。

/upload/bbs/2019/12/28/d069f874-aced-4621-a7df-a4b168578da1.jpg

  这是父亲抵不过我们姐弟三人的一再请求,才成行的。我们央求父亲带我们去城里的姑奶家,那是父亲唯一的姑姑。姑奶手巧,会做衣服,开了家制衣店,既卖布料,又帮人加工。我们有时能在她那里得到新衣服,虽然是些剩料拼的,但在我们却是最好的、独一无二的装扮!还有姑爷做的肉炸酱面……哦!那时,有这样的走动机会,是我们姐弟最大的梦想吧!

  临走的时候,还可以跟姑奶要些布条条,回来央着邻居婶婶帮忙做成毽子、沙包之类的,如果侥幸有大点的边角料,还可以对起来,缝成一个看起来五颜六色的、有规律的花格子书包,那可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了,我和妹妹会争着先使用。

  走到一处,我们停下来,是一个陡坡。现在想来,应该是狼洞沟黑山头的地段,坡度是自然的高度,我们需要都下车,父亲也得很用劲,才能推过去这个上坡。路上满是石子,窄窄的。父亲推着车上坡,我们三个小家伙吃力地追着,闹着,天太冷,风太大,手脚都是僵的。

  那些年,妈妈常年出门“卖棉”,总是农闲时候出门,就像这样的冬天。父亲就又当爹又当娘地这样依着我们。那时他很年轻,腰杆总是那样挺直。

  ……

  1991年,母亲帮我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物品,坐上中巴客车,好像在水泥铺成的路上行走了好久,这次我不只要到县城,还要辗转到宝丰,去汝州,因为我考上了汝州师范,从农村户口转成商品粮户口,这可是我们家历史创举。

  那时候,父母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因为货全、实惠,生意很好。

  我带着父母给的一卷卷十元、五元的人民币,一沓的全省的、全国的粮票,还有妈妈专门给我缝制的布袋子,这可不是布头对的,是妈妈专门花钱扯得,是当年最流行的的粉色花样、质地精良的料子,在缝纫铺里给了工钱做的,像一个大糖果的样子,可以装上书本、随身衣物、咸菜,结结实实的,能装好多东西呀!

  感觉妈妈好开心,忙着帮我准备离家求学的各种所需,还时不时说起,当年她上到小学二年级,就被外公强揪回去“看孩子”——妈妈的小弟弟。还说,“谭老师说我学习可好了,比很多男孩儿学习都好……不让上学,要不是也能有个工作,俺那一茬儿人,好些上学的都当干部,当老师了……”


  后来的三年里,每次回家、离家,感觉那条路都在默默变化:重修了、加宽了、建桥了、换了新的行道树了……

  再后来,我就回母校教书,跟同事们一起乘坐中巴客车——那时候的客车好小,摇摇晃晃,好像哪儿都在响——去县城逛街,有时候跟同事一起,带学生们骑着自行车穿过县城,去白龟山水库春游。

  ……

  2012年,大年初三,风和日丽。

  “妈妈,我们回外婆家吧?”女儿期待地看着我。她从小在那里长大,就认了外婆家就是故乡了。

  我说,“我们坐班车吗?”

  自从来县城居住、工作,每次我们都要乘坐城乡中巴客车往返。很方便,车次每15分钟一趟;很安全,车辆时常更新,据说相关部门对客车运营要求严格;很实惠,单程车票3元,跟在城里坐一次“摩的”的价钱一样。

  “还是骑自行车吧,也算是‘驴友’一把。”女儿调皮地说。

  我们把各自的车轱辘打饱了气,就出发了。

  一出城,刮起了风,心下有些悔意。女儿说:“加油妈妈。”这个“初中生小丫头”精神抖擞,眼睛里放着光芒。

  风中,路两侧的旷野中,尽是枯枝衰草、无精打采的麦苗,好在,远离城市喧嚣,心里还是舒爽的。

  “女儿,你看这车里的人,可舒服啊。”我羡慕着。

  “可是,他们看不清一路的风景啊,是吧!”

  “也是”。

  “妈妈,歇会儿吧。”

  “好的。”

/upload/bbs/2019/12/28/bf2bea32-60ed-402d-934f-cb2f08e72a17.jpg

  定睛看时,正是这里,过了桥就是这个陡坡了。只不过现在三十年过去了,几经修缮,陡坡没了,路平了,小桥也加宽了,更结实好看了。

  坐在桥边,干渠水缓缓流着,静听,会有喃喃细语般的水声滑过双耳,她清澈的怀抱里带着母亲的牵念,父亲的期盼,从我翘望的方向,这样一路推着、送着、盼着、迎着……

  “妈妈,快呀!到家了!赶紧追上我呀。”女儿由于激动而分外好看的笑脸,在风中更显得红润可爱。一时间,觉得鼻子发酸,眼睛热热的。

  ……

  “妈妈,你这车技也是日见其长啊”,坐在后排的女儿一句话把我拉回到2019——

  “是这路修的好,我太喜欢了,平整舒服,瞧瞧,车多地段还加了隔离栏,太适合我了——不必担心对面车辆的干扰。”

  “明年我大四了,妈妈,我也要学车……”后视镜里,瞥见女儿憧憬的神情,我的思绪仿若天使,在这车里车外,一路飘飞——

  路,从县城我自己的小家,到昭平湖畔的老家。

  儿时的土路,后来的水泥,现在的柏油,单行道、双行道、四车道,越来越宽展,越来越平整。

  每次离家、回家,在这路上,我用双脚、用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中巴客车、自家小轿车,无数次丈量它的长度、宽度和温度;我也用心灵,历练出一条我自己的专属成长之路,这条路曾经荆棘丛生、坎坷不平,也曾经柳暗花明、繁花似锦,也必定抱持初心,坚定前行,走出更加自由多彩的人生之路。

  朝阳透过后车窗,洒满车厢,我关掉空调,打开前后车窗,感受这个时代最深情、最美好的拥抱。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李玲哲

河南鲁山“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活动优秀奖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