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星月交替。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
人这一辈子,走不同的路,做不同的事,遇不同的人,体验不一样的酸甜苦辣,收获不一样的幸福和感悟。
有一条路,叫石林路。有一种人,是鲁山交通人,有一种责任叫路通业兴,有一个梦想叫国强民富。
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最让人难以割舍的就是石林路。
石林路,你走过一次就能魂牵梦萦的地方。
石林路,一个把故事演绎成了传说的地方。
曾几何时,这里的杜鹃自开自落,香无人识。
曾几何时,这里的涓涓河水,形单影孤,徒自空流。
曾几何时,这里的路似羊肠,千沟万壑,寸步难行。
曾几何时,这里的人们穷困潦倒,致富无门,望天兴叹。
直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鲁山县人民政府旅游强县的政策号召,鲁山县旅游开发的号角在这片青山绿水的原始大地上悠扬响起,回音不绝。
让时光的脚步追溯到一九九三年九月,这一年的这一月,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大山迎来了一群人,没有人能想到,这群人的到来会对这个穷的叮当响的山沟乃至整个县的旅游开发产生那么深远的影响。
七个交通人来到了这里,打破了这里的沉寂,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生命。这群人上至白发苍苍的老者,下至意气风发的初生牛犊,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硬是生生在这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间测量出一条道路来。
对于一条道路的测量来说,最重要的是选线,困难大的也是选线,选线决定了一条道路的纵向走势,对道路的施工以及建成通车的安全性、舒适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选线人员就要走在最前面,爬到最高处。只有爬的高,才能看得远、选的准。面对着遮天蔽日,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七个人显然远远不够,就在此时,县委县政府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及时发动沿线乡镇8个村庄的数十名群众,带着斧头砍刀,帮忙砍树、清障,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难题,为交通局的工作人员解决了燃眉之急。测量人员的工作也不轻松,那时全站仪还没有普及,更不要说像现在的GPS等先进的测量工具,唯一“高大上”的测量工具就是一台水准仪。由于山太陡,需要不停转点,有时架一次仪器也就只能测量一个点的高度,几天下来,所有的人员都累瘫成了一堆泥。带队的领导给同志们打气:我们要学一学红旗渠精神,也要干出我们鲁山交通人“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一个奋进的团队里是没有逃兵的,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交通人依旧穿梭在这片深山老林里。
十月中旬,山里已寒,一场雪不期而至,让尚穿单衣的工作人员猝不及防,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出于对测量精度和安全的考虑,测量工作不得不暂时中止。几日后,冰雪渐融,为加快测量进度,地道所举全所之力,15名领导干部全部二进大山,终于在大雪封山之前完成了所有的测绘工作。
时隔多年,他们仍忘不了那段亦苦亦甜的岁月,忘不了在那片重峦叠嶂间似猴上树、如猿跃涧的经历,更忘不了所有人在测量结束后一个个衣衫褴褛,状若乞丐的模样,是笑谈,亦是美谈。
甲戌年,二月二,龙抬头,天向阳,万物即将复苏。
今天的石林路人声鼎沸,不再冷清。鲁山县赵村乡、二郎庙乡、四棵树乡、团城乡四个乡镇的上千名群众汇聚到了这个地方,路基开挖开始了。没有挖掘机就用炮炸、用钢钎撬,上不去三轮车、拖拉机就用手推车推、用人工抬,一年过去了,这条路终于有了雏形。针对路基窄险的问题,九五年冬天,鲁山县交通局又组织民工团对路基进行第二次拓宽。并在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于97年至98年分三批次进行了水泥路硬化。
从此,鲁山县新增了一条美丽的旅游线路——石林路。
石林路,全长25.48公里,南起四棵树代坪村,北至尧山镇大庄村,途径文殊寺、珍珠潭、六羊山、尧山漂流等景区。更是连接林彪指挥所至尧山风景区的唯一通道。石林路犹如一根金丝银线,把这些星星点点的景区串成一串,连成一片,让这些景区遥相呼应,熠熠生辉。道路的畅通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突飞猛进,更为鲁山县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林路升级改建前面貌)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好的阅历也在路上。石林路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那路、那山、那水、那游云、那鸟鸣,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一切又都是那么的灵动。山生慈悲,水生智慧,而路在脚下,也在心中。
择一日,携一良人,由四棵树进山,初遇文殊寺,去礼一礼佛,参一参禅,听一听木鱼梵音,和知客聊一聊芸芸众生,去感悟一下“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智慧,去涤荡一下满是尘埃的心灵。
沿山而行,峰回路转,路随山走,忽山穷水尽,忽柳暗花明,忽惊了松鼠,忽闻了溪声。这一刻,你只想对自己说把车再开慢些,再开慢些。我不想做这条路上的匆匆过客,我只想在这如诗如画的地方度此余生。
日分晨昏,季分秋暑,一年四季,石林路的景色各不相同。春日杜鹃吐艳,夏日飞瀑击石,秋日层林尽染,冬日白雪银装。作为交通人,我们四季奔波在路上,我们付出着心血和汗水,也领略到了四季的交替美景。是辛苦,也是幸福。
风景是美丽的,然而自然灾害也是残酷无情的。当交通运输局的一位负责人谈起那次山体滑坡的一幕,仍心有余悸。一次山体滑坡,差一点把一家人和房屋全部淹没在滚滚的泥石流之下。石林路坡高路陡,是在山腰间开凿出的一条路,由于当初设计标准低,加之资金有限,除路面全部硬化外,没有安装防护栏、防撞墩等防护工程,就连挡墙也多是片石干砌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山体的风化,路面的老化和雨水的冲刷,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山体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发生,随时可能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石林路的升级改建已经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零二零年,是石林路重生的一年。
交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又对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鲁山县交通运输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公路工作会议,紧抓“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契机,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把石林路的升级改建工作做为重中之重,提出了鲁山交通人新形势下“鲁山质量,鲁山速度”的新思想、新使命,力争把石林路打造成最美丽的鲁山县乡村公路。
石林路,我们又来了,千里寻故地,只为旧貌换新颜。
山水依旧,故人安在?看一看这些或沧桑或稚嫩的面孔,有从石林路初建就参与的老革命者,他们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成长为我们交通事业的中流砥柱,有参加工作不久的小年轻,眼神中透露着和当年开拓者一样的坚毅神情。青山不老,而我们的交通人“能吃苦、能干事”的战斗精神也薪火不灭,代代传承。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从图纸研讨到施工安排,从材料源头到现场管控,指挥部统筹安排,详细分工,一切都有条不紊,而又小心谨慎。我们只有一个念头,给这条路第二次的生命,让它重生、重生。此次改建将由原来的水泥路面升级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修建排水沟,配套安装防护工程。并在每个景点附近修建错车台、停车位,景观台,为来来往往的游人提供最大的方便。
石林路的升级改建,重在升级,难在改建。重点在弯道加宽,由于第一次建设时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部分的弯道半径都不符合此次升级改建的标准。弯道半径过小,不通视等问题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一难题,交通运输局局长贾建宏带领指挥部张艳丽、宋松阳、徐新辉、于建政、张元涛、徐磊等参战同志,徒步对每个弯道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合理的改建方案。25.48公里,整条路走一遍,差不多40万步。走了多少遍,多少万步,没有人去数过,只知道每个人都成了石林路的“活地图”。
山杏黄了,野桑葚紫了。风是干的,太阳是毒的。这个夏天不同往年,长期的无雨干旱让人感觉空气中都有一股烟熏火燎的味道,草帽成了必不可少的遮阳神器。如果你从施工现场路过,千万不要以为戴草帽的晒的黝黑的都是干活的工人,他很可能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因为太阳早已把我们晒成了一个肤色,只是分工不同罢了。
铺油是该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沥青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摊铺到碾压,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出不得一点纰漏。怎么办?怎么干?“领导带头干,员工积极干”。从出厂到现场,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容不得一点大意和马虎。铺油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一旦开始,那就是从早到晚不再间断。早晚尚好,中午将近40度的高温,而沥青混凝土的温度更高达一百余度,沥青混凝土的热气扑到脸上,像猛被灼伤一样,干热风混合着沥青的气味,能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累吗?累!苦吗?苦!抱怨吗?没人抱怨!退缩吗?没人退缩!“干了就干好,干了就干成”虽然听着是平淡的一句话,但足以让你的内心掀起波澜。
石林路上,依旧是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依旧是机器轰鸣。路面铺装,错车台、观景台等工程的建设齐头并进,一切如火如荼,一切又井然有序。不久的将来,石林路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来新生,必将为我县的旅游发展带来新的气象,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当地群众的富裕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
(升级改建中的石林路)
这是一个创新进取的时代,也是一个交通大发展的时代,我们见证不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但作为一个交通人,却可以体会到我县交通事业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一个交通人的内心感受,因为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淌着同样的汗。
驻足山腰,近处的农家乐里炊烟袅袅、谈笑风生。山顶的白云云卷云舒、自由自在。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闭上眼,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山风里,有人隐约呼唤我的名字--我的名字叫鲁山交通人。
有一条路叫石林路,有一种情怀叫难以割舍,先是因景,后是因人,以至于因为一种精神。( 来源:鲁山县农村公路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