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发布时间:2017-04-12
二、知识结构
第二个影响学习的因素就是知识结构。同学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记忆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背了很多遍,但还是记不住,有的时候即便记住了,但很快就会忘记,做题或考试的时候怎么都想不起来;或者在考试的时候面对一道题,脑子里会蹦出来两个甚至好几个答案,却不确定该写哪一个;甚至一些公式、定理、单词背的很熟,可是到做题的时候就不知该怎么用了!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这都是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的缘故。
我经常会拿一个例子来比喻有无知识结构或知识结构的完整与否对学习的影响。就像我们要盖房子,需要用砖,我们拉过来一车砖,假如这车砖是有编号的,那么我们随意的堆在地上和我们按编号排好有什么不同呢?按编号排好我们可以把砖垒的很高,直冲云霄,只要有足够的砖,并且新的砖加上去依然很牢固。同时,如果编排的很好,当我们要取哪块砖时,就可以很快的找到,并迅速的把它取出来。而随意堆放的砖却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所学的知识点在大脑中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学习以及对知识的记忆和提取都是很有帮助。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零散的,无序的,那我们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就会很吃力,经常就会出现记不住、记错了、记混了,记住又忘了,记住了不会用等等现象。
同时,良好的知识结构本身也是一个知识演绎体系,当我们进行问题解决时,某个知识点被遗忘,我们无法有效提取时,我们有可能由这个知识的上位或下位知识推理出来,或者根据知识脉络演绎出来,如果只是零散无序的知识点在大脑中我们就无法做到这一点。
况且,根据脑科学的规律:大脑喜欢简单的、有序的知识。大脑倾向于把接收到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创建一个秩序,在各个信息片段之间建立联系才会更有意义。而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点建立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正是顺应了脑科学的这一规律。如果没有系统的知识结构,我们就会把思维集中在问题的细节上,那样就很容易引发负面情绪的相关脑区,无形中增加了大脑的负荷。知识结构是思维过程的原材料,也是思维加工的产品,所以说,知识结构建构的是否合理奠定了未来学习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习能力,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至关重要。
要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把握。比如,我们要开始学习一本书,要先总览一下目录,大概知道这本书有几个章节,章于章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再深入地去研究每一章节的内容。对于每章也要先有一个总览,这一章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个内容从几个角度来讲,这几个角度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每个角度又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他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每一个方面又分几个段落来讲,段落与段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最关键的对于每一个自然段要认真细致的阅读,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是什么意思,调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当前的内容(同化),并对这个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编码(表征)储存在大脑中(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并在解题时能够有更多的线索帮助提取知识点)。然后用一个关键词概括每一个自然段或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能够做到想到这个关键词,就可以复述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的内容。然后再把每一个方面、角度的关键词提取出来,再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这本书就被你吃透了,你的知识结构也就被建立起来了。
当然,还需要注意的是:知识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学习新的内容时,都要用已有的知识来帮助理解、记忆,同时,随着学习的深入,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这种被调动起来的原有的知识和后来的深入理解的内容随时可以加进已有的知识结构里,所以,知识结构是不断在变化丰富着的。
三、思维方式
影响学习的第三个因素就是思维方式,如果说知识结构是思维加工的原材料或新产品的话,那么思维方式就是加工厂,同样的原材料好的加工厂自然加工出好的产品。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可是,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因为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而造成的学习问题层出不穷。你会看到有些学生早起晚归每天都很努力、很认真的学习,但成绩却不见提高(以形式的勤劳掩盖思维的懒惰);有些学生在课堂表现的很灵活,思维很敏捷,老师一讲他就明白,但一到做题的时候却做不出来(思维缺乏严谨性、系统性和深刻性);有些同学经常把一些信息记错记混而导致考试的时候出错不得分,还以为是自己马虎的缘故,其实,马虎就是不会,马虎的一个真正原因是思维定势;还有一些同学一遇难题就放弃,很少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潜意识的焦虑情绪,制约了思维的深加工)……以上描述的种种现象,都是因为思维缺乏深度、广度、严谨性、深刻性、系统性而导致的用功不见效、一看就会一做就错、马虎等低效学习现象。
要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首先要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开始。在幼儿时期,我们是不建议让孩子去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的。而是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去了解大自然,当他们在感受大自然的过程中,他们会有自己的奇特的发现。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他会讲给父母听,这时父母如果能够放下手中的活耐心的倾听孩子的发现、感受他的兴奋,并以不同形式的赞美回馈给他时(比如,1、哇!宝贝儿,你竟然发现了这个?你是怎么做到的?2、宝贝儿,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不是“聪明”)的孩子!妈妈都没想到呢?3、那天你的老师告诉我说你很善于找事物之间的关系呢!看来真的是哦!),孩子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有成就感,这就会强化或激活孩子的大脑,让他感到爱动脑子是一件很棒和值得称赞的能力!这时父母再适时地给一些引导,比如:孩子,发现这个又会让你想到什么呢?还有呢?还有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然后再引导孩子做一个总结,并引导他跳出问题来看,他是怎么发现的?那个时候他都想了什么,让他可以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当看到自己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货时感觉如何?对自己的看法又有什么改变……这时,孩子就会在这种引导下进入更加深入的思考,充分发挥他们天生的想象力。进行多次这样的引导,孩子慢慢就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这对他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一,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大脑中埋藏了大量的感性知识,对以后相关内容的学习就会容易很多;第二,整个过程都是他自己在思考,不断的充实、重整,印象更深刻,同时,这也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第三,思维习惯被培养起来之后,他就会在学习中勤动脑,多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知识,这对于以后自主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孩子进入学龄期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老师在教孩子学习的时候,要努力调动孩子原有的知识,把教材上的内容转化为孩子能够接受的语言,和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以尽可能多的方式呈现出来,孩子就比较容易掌握并灵活应用。在做题的时候,也尽可能的不要把解题步骤和结果直接讲给孩子们,而是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先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如果他们可以做出来,你可以引导他们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解题方法,等他们不能再想出别的方法时,给予他们及时肯定。接下来和他们谈论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思考并做出这道题的,这道题考的是那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是怎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等,举一反三,类似的题再找出5到10道做做看。如果他们做不出来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哪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每读到一句话,这句话所呈现出来的和隐藏的条件都有哪些,把所有的已知条件呈现出来,并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和所求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最后怎么由已知条件一步一步求出最终答案。同样,最后让孩子们去反思整个做题的过程,以便来培养孩子的思维方式。
当孩子遇到困难开始有畏难情绪并退缩时,我们还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所有资源和内在力量来帮他有勇气、有信心去面对。并让孩子们懂得遇到难题时,最后能不能有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愿意尝试一下很重要!说不定就解决了呢?换个角度看看,如果只想做自己会的,就像走平地,就没有机会登高望远了呢?或者如果所有的问题都那么容易解决,自己岂不是没有任何学习和成长的必要了!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正是有了这一个又个难题,就像登山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去,才能登到山顶,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孩子的思维的广度、深度、深刻性、严谨性和系统性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一步一步的引导中发展起来的。而现在学生中出现的很多思维方式的问题大部分是缺乏这样系统的引导造成的。当然,作为高中生,如果到现在自己学习过程中仍然缺乏良好的思维方式,这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自我引导了。
———————————————————————
作者简介:金莉娟,鲁山一高优秀心理辅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