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发布时间:2017-06-21
四、行为习惯
影响学习的第四个因素就是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制约学习的重要变量。我们应该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以下现象毫不陌生:老师已经在讲课了,还有一些学生在手忙脚乱的找课本或笔记本,或者是还没有从课间的兴奋中稳定下来(课前准备不充分);正在做题的时候,时不时的拿出来镜子照一照、揪一缕头发不停地玩弄、剪剪指甲、这儿摸摸、那儿挠挠等(无意识小动作干扰);考试下来,认为某一道题肯定做对了,结果却一分都没有得,再看题才发现自己漏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对已知条件“视而不见”跳读、漏读);甚至学习时没有将生活化的语言转化成学科语言,导致考试时不能理解试卷上的学科语言……以上这些现象是我们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老师也不断的提醒我们并给出一些建议。这里,对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我就不再多说,我想给同学们谈谈另外两个行为习惯,就是:缺乏将信息可视化的行为习惯和缺乏规范答题的习惯。
在来访的学生中,有很多是咨询关于学习的问题。当我去了解他们以往的学习习惯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都是只看题,很少将问题情境的信息转化成可利用的条件并将其记录在草稿纸上,往往将问题情境信息的隐含信息暂存在短时记忆中。由于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因此导致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就是说当阅读问题情境中的第一个信息并转化为有用的已知条件时,去阅读第二个信息,当第二个信息转化后,再阅读第三个信息。当所有的信息都看完并完成转化时,第一个信息转化后的内容就会被遗忘,这时大脑就需要重新加工第一个信息。当第一个信息转化后,第三个被转化后的信息又被遗忘,只有反复阅读并转化问题情境中的所有信息才能够实现问题的解决。但是,学生在信息转化过程中由于经常遗忘信息的转化内容,最终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因为出现情绪而放弃问题的解决,最后还给出一个结论是:这个题太难,我不会做。
其实对于看起来比较复杂的题,我们把它变得简单清晰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在草稿纸上呈现出来,在草稿纸上找到各条件之间的联系,利用外存储信息完成思维的可视化(也就是借用草稿纸,把所有的明显或隐含的条件都呈现出来并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自己是怎么一步步得出最后结论的,对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有一个很清晰的觉知,一目了然。)。这样可大幅度提高短时记忆加工的空间,降低大脑的负担,提高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还有一些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只关注解题的思路,大致浏览一下题,觉得每一步怎么算心里很清楚,知道怎么做了,然后这些题就过去了。可是一旦考试的时候,本以为自己的思路对,结果也正确,拿满分是没有问题的,结果卷子发下来,本来认为很有把握的题,得分却是寥寥,心里很是不解。但一看再看觉得这道题自己会呀,于是又放过去了。而下次考试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其实就是缺乏规范答题的习惯造成的。做题只关注思路,很少把解题的步骤一步一步认真的写下来,导致在考试的时候,虽然有思路,结果也能算对,但不清楚哪一步需要在草稿纸上做,哪些关键步骤是要写在试卷上的,结果写的一塌糊涂,而老师改卷子都是按步骤给分的,看不到关键步骤自然不会给分。
曾经有一个来访的同学就是总出现这样的问题,他很聪明也很好学,甚至给同学讲题都讲得很清楚,但一到考试,成绩和想象中的要差三、四十分,经过细致了解,发现分都是丢在了步骤上。再去了解他平时做题的习惯时发现,因为作业多,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把每一道题按步骤一一写下来,所以就经常是一看题,知道怎么做了,就翻篇了,或是把答案一抄就交上去了。很少认真的规范的把答案一步步写下来。也很少去考虑老师出这道题到底要考哪些知识点,哪些步骤是关键步骤必须要写在卷子上的,因此在考试的时候也很难一时改变。
对这一习惯的改变,我想除了要在平时养成有意识的规范答题的习惯外,还可以多研究一些典型例题、以及多关注老师解题的思路和板书,那都是我们学习的模板。为什么那一步不用写?这一步要写上去?这一步是考那个知识点,和前后步骤的关系是什么等。
五、自我管理
影响学习的第五个因素就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对自身的调节、监督、规划、管理自我资源的系统。简单的来说也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习出现问题,能够迅速觉察到是哪里出现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并能够迅速做出调整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是高年级学生的必备能力,同时也是低年龄阶段需要逐步培养的能力。但接触了大量的来访学生,发现很多同学很是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比如,同学们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感觉自己最近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自己也特别想集中精力学习,但是怎么都做不到,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投入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好的同学可能就会很快的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出现了问题,然后开始去思考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是因为最近学习动力不足了?还是因为上次成绩不好影响了情绪,一直在担心下次的成绩?还是因为家里或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让自己去思考怎么去解决?还是因为意外事件的发生打乱了自己原有的计划……然后他会把这些问题搞清楚然后一个一个去解决掉,而不是一直陷在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焦虑情绪中。
再比如,有很多学生学习特别刻苦,上课认真听讲,笔记记得很好,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都能完成,但就是成绩上不去。可能他就会给自己定论:我很笨,我不聪明。而事实上却是他在用形式的勤劳掩盖思维的懒惰。学习只是死记硬背,而很少去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能把新旧知识建立联系,或者不去思考把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缺乏思考的学习往往是机械性的,这样学习的知识很难被提取和应用,考试的时候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成绩。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同学自然不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也更不可能有什么改变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早期父母过多的包办代替,一切都有父母来安排,导致孩子从来没有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他自然没有学会怎么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更不用说去思考怎么样做会更好了。第二,有些孩子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也来源于成长的过程中缺乏指导。当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的时候,开始孩子是不知道怎么去分析问题以及都有什么好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而父母很多时候除了给孩子说一些很笼统的话外,(比如“上课不要跑神!”“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考试后要反思、总结!”)也不很清楚应该怎么样引导孩子,结果是父母反复说,孩子仍然不知道怎么做才是专心,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总结才是有效的。
那么,本文提出了五个影响学习的因素: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自我管理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很清晰的架构,同学们在反思自己的学习时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找到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法。如果你不是一个自我管理能力很强的学生,以后就可以据此多做一些反思和自我引导了。
以上五个因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行为是外显的,思维和情绪是内隐的。思维决定行为,思维是一个运用代表事物的符号表征而进行的内在的加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加工过程,它的作用是产生和控制外显行为。很显然改造思维是决行为问题和习惯的核心。“思维过程是信息加工过程”是目前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很显然。改造思维的过程是改造以信息为原材料加工的过程,即以知识为载体来改造思维,从而改造行为、习惯。因此在研究思维的过程中也要重点研究思维的内部的原材料信息——知识结构。自我管理作为知识结构中的策略性知识,尤其是作为自我调节的策略性知识的提出,其作用是对整个系统的调节、监督和完善。
知识和情绪是心理结构中的两个重要的变量,情绪的波动会制约知识的提取与加工(思维),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同样也会制约思维的加工过程,因为知识是思维这个加工厂里的原材料,由于材料的品质差可能会带来加工过程的障碍,一旦加工过程出现障碍,就会导致情绪的波动,情绪波动后又反作用于思维过程。积极的情绪状态、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思维习惯必须在规范的行为习惯下将思维加工的产品得以正确的体现。这样我们加工的产品才能卖个好价钱,即得到一个好的评价。自我管理系统是促进学习系统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系统,自我管理系统将调节监督前四个系统的和谐统一,并且可以不断地反思调节自我进行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最后使学习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单独控制某一个因素很难带来整个学习系统本质的变化。
———————————————————————
作者简介:金莉娟,鲁山一高优秀心理辅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