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大地飞歌》

542
lushan258 发表于 2021年08月15日

大地飞歌

马凌

1921年7月,阴霾重重,雾锁江南,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上的一艘画舫里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从此,星星之火燎原华夏大地,镶嵌着镰刀斧头的红色旗帜指引着无数的英雄儿女为拯救民族,解放大众而浴血奋斗。二十八年的艰苦岁月,终于换来人民当家做主人。

2021年,东风回吹,大地花开,八年的扶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在党的带领下谱写的又一页彪炳史册的新篇章,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迎来百年华诞之际,展现给全世界的一副新画卷。
山城鲁山,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八年地蜕变,成功摘帽脱贫,美丽的乡村,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无数个党员干部扎根山乡,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用青春作笔,在贫瘠的山乡深情描绘,铺开春色一片。

2015年之前,陈京玉是平顶山市教体局的一名干部,他不知道鲁山县四棵树乡有一个叫黄沟的贫困村。2015年之后,他是一名组织选派的扶贫干部,担任黄沟村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他带领黄沟村成功脱贫,成了村里1510个老少爷们儿的主心骨。

在媒体上看到的陈京玉,是全国扶贫攻坚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前,他手捧鲜花,风采照人。在黄沟村的村部大院里见到的陈京玉,花白的头发,清瘦的身材,一身半旧的夹克,风尘仆仆的,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到山上砍柴,到河里脱鞋,在哪山唱哪山的歌”,这是陈京玉说的。
2015年的9月,初秋季节,陈京玉走进黄沟,看到的是院里堆满了垃圾的村部。村里房屋破旧,道路泥泞,几只老鸦鸣唱着满山的衰草。一条污浊的小河穿村而过。陈京玉的心比河里的秋水还凉。
开弓没有回头箭,陈京玉是个不服输的人。山村的夜晚,虫鸣啾啾,山风阵阵,重担在肩的他,躺在村部的宿舍里,久久不能入眠,苦苦地思索着村里的出路。桌上的文件里,四棵树乡发展“全乡旅游”和县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政策,让他有了思路。
黄沟村地处山区,植被茂盛,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村子紧邻二广高速和郑尧高速,207国道、017县道绕村而过,交通便利,又与四棵树乡的多个景点以及下汤镇的万亩桃园相邻。这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发展旅游的好条件。想起曾在南方旅游时的美好体验,发展“特色民宿”的构图,在他心里萌了芽。
村里几处闲置的院落,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小径通幽处可见竹林深深,青山绿树掩映着白墙灰瓦,简约中却被赋予了唐诗宋词的雅韵。炊烟袅袅,小桥流水人家。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勾起了旅人满满的乡愁。一餐一饭的乡村烟火,是人们对喧嚣之外慢生活的向往。
别具一格的旅游风格为黄沟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单一的模式,总有一天会被模仿和超越,陈京玉变身画家,他以青山为底,绘下了山村的新蓝图。种植天麻、崧茸、油葵,养殖山羊、土鸡、土猪。多种经营使穷黄沟变身“黄金沟”。一年、两年、三年和五年的有序规划,让黄沟村在脱贫攻坚的路上,走在了全县的前沿。
漫步在黄沟村的山水间,陈京玉并不感到轻松,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他感到肩上的担子依然很沉重。

党员王长海。是土生土长的山里汉子。90年代初,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外出经商,在村里算是个能干的人。然而,离家越久,他的心里越空虚,他乡再好,也不是故乡,故乡的月,故乡的云,他与故乡有着割舍不掉的情结。作为一名党员,家乡的贫穷与落后,牵绊着他离家的脚步。外面的世界越繁华,他归乡的决心越强烈。2015年,王长海毅然回到了家乡,担任了熊背乡大年沟村的书记。
大年沟村地处山区,村里的坡坡岭岭上,上千亩粗麻骨石地里,长满了杂树和荒草。没有可挖掘的地域资源,想要带领村里上千口人脱贫致富,真是比登天还难。
王长海是个不肯轻易服输的人,山里人就要靠山吃山。
大年沟特殊的地理坐标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富含铁质的粗麻骨石地适宜桃树的栽种,纬度适中的丘陵地形,使果树的光照均匀,果实的味道更纯正甜爽。经过缜密的思索与考证,他决定种植桃树。
桃子是季节性较强的水果,过了成熟期便容易腐烂变质,风险太大,第一次动员会开过,没有一家愿意栽种。
大雁群飞,靠头雁领航。王长海和村里党员干部,在林果专家的指导下,率先选种口感纯正的血桃,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
小小的血桃,让大年沟人看到了希望,王长海稳重肯干的作风,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王长海带头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多方努力,注册了商标,通过了农业厅无公害产品认证。村里的年轻人开通了网店,大年沟的血桃事业红火起来了。
村里人富了,王长海瘦了。几年来,他丢下了自己的生意,带领大年沟人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月桃花朵朵开,六月桃子满枝头。大年沟的一年四季都装在王长海的心里。在他的案头时常放着一本日记,几年下来,已经有了厚厚的几本了。建冷库,打通销路;桃树该剪枝了,桃树要疏果了;林业专家来讲课了,邻村的果农来取经了。大到迎接检查,小到邻里关系,如流水账一样的日记里,一页页都记载着一个乡村书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村里工作没有豪言壮语,日夜操劳的全是柴米油盐的庸常生活。芝麻大的官却担着如山的责任。大年沟的坡坡岭岭里都倾注着他对家乡的一腔柔情。一草一木间都跳动着一个基层共产党人的赤诚之心。

太平保村在鲁山县城西北25公里处,被青山环抱着,依偎在美丽的荡泽河畔。小小的村子有着辉煌的过去,村里的老人们常常会讲起太平保曾经的三里长街,曾经的日进斗金。但是几十年来因循守旧的农耕模式让这颗山里明珠淹没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浪潮中。到2013年,533户2245人,有144户521人因各种原因成为贫困户。
在有月亮的夜晚,六十多岁的书记常其峰总是爱在山路上行走,一边走一边看着月光下日渐衰败的村庄,心中充满了忧思。九平方公里的太平保村交到他的手里,常其峰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这个不善言辞的老党员被一种使命感攥住了心。经过缜密思考,他心里有了思路。
由于村里坡地多,一直有栽种果树的历史,但是因为不注重品种和品质,不但没有给村里带来效益,还白白浪费了人力财力,后来人们干脆把果树砍掉当柴烧了。但是近几年,紧邻的董周乡酥梨的种植已经有了规模,是远近闻名的“酥梨之乡”,太平堡村的土质优良,富含硒土元素,更适合梨树的规模种植。
当他在全村的大会上宣布要重新栽种梨树的时候,村民们嘻嘻哈哈打趣一番,就四散了。关键时候党员干部要走在前面,他又动员村委班子成员和村里的老党员,挑战风险带头种植。
春华秋实,这一年,酥梨种植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有一次,常其峰到县里开会,在县城的文化广场上,花草茂盛,乐曲悠扬,男女老少歌舞翩翩,他就想到了几十里外的太平保,又想到了村里外出打拼的父老乡亲们,此时也许正在他乡的工地上挥汗如雨,想到这里,不知不觉他的眼睛湿润了。
一支独秀不是春,大家富才是他的心愿。回到家,他再次召开村民大会,宣布成立合作社,根据各家的经济状况自愿入股,又把村里铁矿带来的集体经济拿出48%作为原始股金,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用土地入股。会议结束,乡亲们踊跃参股,一千、二千、十万、二十万,得到大家支持的常其峰更有信心了。生猪养殖,光伏发电,药材种植,好风助力云霄九,太平保的事业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
村里的各项工作更是走在了全县的前面,连续两年五个先进红旗拿回家。荣誉到了顶峰,发展的空间就小了,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常其峰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回头看。回头找不足,才能更好地往前走。随着事业的发展,村里富裕起来的乡亲们有了小富即安的心态,赌博、封建迷信等风气渐渐滋长起来。他又拿出资金建文化广场,组建舞蹈队、盘鼓队,丰富大家的生活。每年聘请省里有名的剧团来唱大戏,让乡亲们在戏曲里明白生活的真正意义。
常其峰也爱看戏,他最爱看的戏是《七品芝麻官》,最爱听的是那一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百舸争流千帆竟,无数个共产党人本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脚踏实地走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上。春满神州,大地飞歌。他们奔波的脚步,是这歌声里最动听的旋律。
/upload/bbs/2021/08/15/437bf033-c1cd-4916-a708-bec152c46e62.jpg
(图/王彩霞)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