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桥飞架南北》

652
lushan258 发表于 2021年08月15日

一桥飞架南北

杜光松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老家建起大桥的消息让我时时沉浸在喜悦里,总想回去看看。可因诸事繁多,一拖再拖。趁着一个周末,携妻前去看桥。

妻其实不想去,因为结婚后第一次回老家,过河我是背着她的。她说早知道你老家这么偏僻,隔河渡井的,是不会嫁你的。我这次告诉她说,大桥建起来了,漂亮得很,以后回家很方便,再也不用趟水渡河了。

老家关庙杜村位于鲁山县城东南二十多里,紧邻大沙河南岸,那是一个有三千多口人的村子。大沙河从伏牛山主峰尧山发源,一路逶迤向东。在我们村附近的沙河两岸,田野如畴,村庄相连。高岸头、郝楼、永乐庄、韩庄、孙街和我们村立在河南,程村、白村、徐营、贯刘、邓寨、西羊石等村子坐在河北。一河相隔,往来不便,多少好事难以成全。特别是从前每逢夏季,洪水暴涨,水面宽阔几里地,更是让人望眼欲穿。于是,人们不免感叹:要是有桥多好啊。

/upload/bbs/2021/08/15/a62f5330-a581-4564-b03e-36d4b8292450.jpg

放牛是童年的一件趣事。那时养牛的挺多,午后一两点钟,就下河放牛去。东北湾一带水草丰美,面积开阔,那是沙河汇入白龟山水库处,蓝天白云,牛马成群。河南、河北各村的牛、马在悠闲吃草,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割完草打包后,不知不觉红日西沉。可是,我家的牛却不见了,四下里找遍也没有,只好空手而返。父亲虽然生气,但巴掌始终没打在我身上,只说句明天上河北去找。不巧,晚上下场暴雨,河水陡涨。心里着急,脱口而出:“要是有桥多好啊”。于是,只好等河水落了,过了一天才过河到邓寨,找到了牛。
那时一到冬天,家家户户炒花生,一大早背着过河去市里卖。河里有一条大铁船,是我们村焊制的,有专人撑渡。寒风呼号,雪花乱舞,河水流急。撑船人一边和大伙打着招呼,一边用力点着竹蒿,旋着船向北岸划去。河边搭一茅庵,那是撑船人的“家”。夜深人静,三三两两的村人卖完花生回来了,从西羊石徒步走过漫长的河滩,呼喊着撑船人要过河。撑船人仿佛睡着了,没有应答。等啊等,过河的人估计差不多了,对岸茅庵里才挑出一盏灯火,撑船人划着船悠悠过来,把早已等得不耐烦的村人接过去。这时,便有人对着撑船人开着带荤的玩笑,嬉笑怒骂一番。撑船人于是就说,冷的跟猴一样,换作你也是这样,凑够人才开船。人群静了下来,大家长叹一声:要是有桥多好啊。
后来,我离开老家外出求学、工作,回去的次数就少了。有一次回家从沙河走过,看到巨大的挖沙船正在水中挖沙,随着飞速转动的皮带,沙子被抽挖出来,堆积成一个个小山丘,被拉沙车运走。挖沙船越来越多,停泊在沙河里,不分昼夜地挖呀挖。慢慢地,树林砍伐了,鸟儿飞走了,草场消失了,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深坑和一堆一堆的鹅卵石。那深坑,犹如陷阱,再也没人敢去洗澡,因为已吞噬过不知多少人的生命;那石堆,恰似坟丘,仿佛在诉说着沙河的不幸和悲哀,昭示着岁月的苍桑和无奈。

据说,人类的先祖黄帝和炎帝在这里联手打败了蚩尤,人们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滍水。可不知为何,又把它改名为沙河。我想,大约是这里河沙丰富,村北就有两个大沙岭。现代著名文人、徐营村的徐玉诺老先生早就说过,别看沙子不稀罕,以后可是宝贝哩。几十年后,河沙果然身价不凡,成了抢手货。
由于不停挖沙,河床向南北两岸不断延伸,临近河边的村庄变得不安起来。每次回老家,总能看到人们在街头巷尾叹息。这次徒步看桥,我忽然发现邓寨在村边建有拦河堰,那是申请县水利局投资修建的。有人说,正是因为穷,才挖沙卖钱的。有人说,这地方偏僻,要想富起来,南来北往通行,商贸顺畅流通,要是有桥该有多好。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在世世代代人们地盼望下,一座长为1569米的沙河特大桥,如一道美丽的彩虹飞跨南北两岸。平顶山市大西环项目是省道焦桐线宝丰县周庄镇至鲁山县张良镇改建工程,全长24余公里,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沙河特大桥是大西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从鲁平大道徐营村向南,桥北是邓寨村,桥南就是关庙杜村。看那大桥,令人振奋不已。宽阔的桥面上,南来北往的大货车、小轿车、摩托车、电动车等各种车辆川流不息。不禁感叹,有了桥,真好。

走下河堤,更能清楚看到,那一个个桥墩粗壮结实,长长的桥梁直跨水面。大桥桥墩34组、现浇连续箱梁110节块、装配式箱梁224片。单片装配式箱梁长40米,最大单重153吨。大桥东侧,有一条临时建的浮桥尚未拆除,我们沿着走到南岸,不时仰观大桥,更觉巍峨壮观。

经过整治的大沙河,碧波荡漾,烟波浩渺,水边有许多人在垂钓,私家车一辆又一辆停在岸上。紧邻大桥的水面上有一条小船在忙碌,那是一对年轻夫妇在收放捕捞蚂虾的小笼子,在细雨蒙蒙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剪影。
重回大桥上,向西看,被一幢幢高楼拔高的鲁山县城隐约可见。而那平地突兀“鲁山独秀”、“鲁峰耸翠”的鲁峰山,自然与小时候看到的不同,那条飞跨沙河的南水北调大渡槽,恰如一条金腰带环绕鲁峰山蜿蜒北去。向东看,更是水域茫茫,曾经林丰草美的地方全变成了水,与白龟湖连成一片,唯有岸边的村落被绿树笼罩。妻说,真是想不到,大桥建得恁气派,以后这里要发达了。

元末明初,一户杜姓人家从山西老槐树迁居此处,繁衍生息,遂成村落。这里南距中州名镇张良五公里,西距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鲁峰山七公里,北距全国曲艺之乡马街九公里,东距市政大厦十二公里。大桥建成通车后,南北两岸的人们奔走相告,从此再也不受过河无桥之苦。
如今,“村村通”直达村里,县城到村里开通有班车,村内道路也进行了硬化,下雨再也不泥泞难行;郑万高铁、大西环、焦唐高速穿境而过。农网改造,村里装上LED节能路灯,使漆黑夜里出行更安全;天然气入户,使普通百姓彻底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曾经的穷乡僻壤旧貌换新颜。
一桥飞架南北,从此变通衢。这是一座连心桥、暖心桥,更是一座富民桥、幸福桥。从此,这片美丽的土地将绽放出梦想和希望,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沙河两岸的人们,正以满腔的热忱,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意气风发,逐梦前行。

(图/王建中 何进文)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