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书写的乡土诗篇
——赏叶剑秀散文集《怀念爱》
胡炎
叶剑秀的文字很美,不是那种炫然的华美,而是饱含乡土深情的朴素之美,如山花,清秀素雅;如山溪,清澈甘冽;如山鸟,栖于乡间草木,翔于阔野高天。
他的文字,是不分行的诗,有泥土深处的香,有岁月积淀的厚,有乡土赤子的真,有古朴村落的魂,品之,不燥不烈,其味甘醇,余味绵长。
捧读他最新出版的散文集《怀念爱》,宛然离开了久居的城市,在乡间漫步、呼吸,听土地的絮语,观深邃的夜空,星光下,似有灵魂盘坐,抽着烟袋,话着农事。这是叶剑秀散文营造的意境,他用赤诚的心记录乡村,也重塑了一个厚重而诗意的家园。一曰:有情怀。“从村庄的词条里,我们隐约看到从不知晓的机密。每个人的脐带并未彻底剪断,留下一条肉眼看不见的隐形丝线,维系着与母体的连接,一种牵连与惦念永远植入我们的心怀。”“透过光阴的尘烟,仿佛看到老族长、老村长的烟锅背后,一双双深邃的眼睛里,闪现着固有的善良、宽容和仁慈。”《村庄辞典》装得下生命、生存、生活、生死,装得下土地、岁月、乡愁、情思。剑秀的情怀,是大情怀。这样的情怀,不是居高展臂拥抱大地,而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心灵融入泥土,化为泥土的一部分。唯此,才有切肤的生命感知与体验,才有深爱、真爱和大爱。同样,《母亲的炊烟》中,母亲说:“炊烟是有颜色的,炊烟是有形状的,炊烟是有味道的,炊烟是有声音的”,如音乐的复沓咏叹,从视觉、味觉、听觉,极其深透传神地写出了炊烟的神韵,也让一个生命与乡土水乳交融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炊烟的灵魂与天地契合,将永恒的乡愁升华为铭心刻骨的乡土情怀和宽广博厚的乡土精神。这样的情怀,贯穿全书,《缸的记忆》《自行车的故事》等多篇,在较大的时间跨度内展示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进步,作者的情怀始终与时代的节拍同频共振;《青丝华发藏岁月》中有爱、有惜、有怜、有疼、有祝福……是一封父女深情血浓于水的家书,字字含情,动人心弦。《老娘饺子》《家事过往》《陪伴》等,或聚焦于感人细节,或着笔于人世沧桑,或另辟蹊径赋“啃老”以新意,无不沉实厚重,震撼读者心灵。二曰:有质感。剑秀观察生活细致入微,真实、鲜活的细节赋予文字坚实的生活质感。《秋蝉》中,“雄蝉的叫声既不是发自喉腔,也并非来自翅膀,准确的发音部位在雄蝉的前腹两侧……雄蝉的歌声忽高忽低,完全受制于发音膜外面音盖调节的节控。”这部分纤毫微末的细腻书写,容生活质感与知识性于一炉,既准确地呈现了蝉的发声机理,又惟妙惟肖,饶有情趣。知识点密集,也是这部书的一大亮点。《糊涂面条》堪称这道河南乡间传统美食的教科书。全文细节丰盈,以致无法大篇幅援引,非完整阅读难品其妙。《怀念爱》中,一条叫“小黄”的狗因误会主人受欺而挺身救主,不料惨遭车祸,临死之前,仍坚持饮食,“为的是养足逃离的力气。在夜深人静母亲熟睡之际,她挣扎着爬上树,爬过院墙,朝着她要去的地方,艰难地爬行,爬行……她不愿成为主人的负担,不愿成为家庭的累赘,逃离,终结生命,才是最好的报答。”作者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写人与狗的感情,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个弥足珍贵的细节使此文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卓拔动人。三曰:有灵性。“秋风的温情里也常有出人意料的恶作剧。河边的村姑把洗好的衣服,晾晒在树枝上,秋风冷不丁窜出来,忽闪一地,而后刺溜跑了。乡场的水泥地上,摊下一片一片金黄的玉米颗粒,秋风呼呼啦啦撒上一层落叶,折腾得几位老人忙去躬身拾掇,秋风则围着他们撒欢儿。”(《秋风词》)拟人化手法,把秋风写得像一个稚趣顽童,调皮可爱,活灵活现,令人解颐。“回来了,乡路依然敞着胸怀等你,无论你载誉而归,还是疲惫不堪,她都会为你接风洗尘。在晨风或暮色里,抬起厚爱的双手,掸去你浑身的尘埃,为你拭去激动或者痛心的眼泪,宽恕你曾经的不忠不孝,曾经的淡忘背弃。她没有半句的怨责,而是用一脸慈祥的微笑,几句疼爱的话语,抚慰你心灵的创伤,温暖你飘零孤独的心扉,让你在故土家园上,停泊歇息,安放灵魂。”(《乡路》)在这里,乡路完全被人格化了,浓浓的情怀和博大的胸襟溢于字里行间,彰显了作者对家乡、对土地的挚爱以及对人生之路的敬畏。剑秀文字的灵光,除了多年潜心修炼,我想,更是一个作家的天资与禀赋。四曰:有思想。“大自然的造化,平衡着万物的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非草木,人亦草木。所有的生灵,在生存的行走中,一路上未必都是美好的风景。”(《在草木间行走》),作者的思考超越了对自然和谐的浅层抒怀,而是呈现出和谐与残酷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而“过于张扬的防御,无意中泄露了生命的秘密”这样富含思想张力的句子,窃以为已近经典。《糊涂面条》中“糊涂面条不糊涂”,同样是颇具辩证思维的人生感悟。在《村口的皂角树》中,三百多年的老树被作者注入了人性、情感、胸怀,还有蜂巢抗倭的传奇。短短篇幅,多重内涵,写出了老树的精神高度。《龙泉湖风景》大半篇幅避开了常见的山水游记笔法,而是着力挖掘风景背后的命运,聚焦于铭记历史灾难的警示牌,“这样的直率和诚实,才是龙泉湖真正的美。”没有独立思想和社会忧患的作家,很难面对旖旎风光写出这般有份量的文字。五曰:有担当。《生命之树》《天下怡然》《蜜事》等篇,聚焦脱贫攻坚、公益慈善等时代主题,激情洋溢,又素朴深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落墨存证。《河里的水井》在对故乡小河前世今生的追忆和诘问中,折射出生命的惋喟与创痛,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保的深切忧思。《乡村的救赎》则是土地的儿女发出的泣血呐喊,城市化进程改造着乡村也毁灭着乡村,如何留住乡愁,是这把双刃剑带给我们的时代课题。剑秀在创作中始终保持着社会参与的热情和可贵的道德良知,正如他在《黄河吟》的结尾中所写:“聆听黄河的心音,一个声音从心底迸出,在树林上空回响:我能为黄河做些什么?”这是作者的心灵诉求,也是中华儿女责任和使命的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