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叶剑秀散文集《怀念爱》
杨伟利
近日,拜读了叶剑秀老师的散文集《怀念爱》,作为同时代走过来的人,颇有感慨。这部集子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关注。怀念过去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乡音乡愁,乡情乡?。同时又毫无遗漏地关注着乡村的变革发展进程,思考着乡村的未来。这种关注和思考毫不亚于对乡村血浓于水的怀念。这本集子的大多内容是书写作者与农村的血脉关系,是一部农村生活的多声部咏叹调,至少在我个人阅读的视野范围内,它有着中国传统散文的主流价值。

怀旧是人的一种朴素的情感,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怀旧之情基本上人皆有之。也就是说,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束怀乡情结。怀乡文章并不少见,在那些怀念文章中,大多是充满了伤感和哀叹,或仅仅是对逝去岁月的怀恋。可贵的是,这本集子的大部分篇章中,在怀念过往的同时,更多的是对日益变化,失去乡村气象的家乡的忧患认知和救赎的渴望。在集子的乡愁部分,这些认知和渴望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呈现。《河里的水井》一文中,当作者走过长满荒草的河床,看到一口河里的水井时,心就蜷缩成一种悲凉:“我蹲在河里的水井旁,我的心在默默地流泪……曾经的欢乐与现在的失落交织,心底泛起灼痛。没有河水,家乡的容颜就会蜕变衰老,村庄再不算完整。”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抒情,是对村庄渐渐蜕变的无奈和呼喊,对村庄的未来的忧虑。而在《乡村的救赎》一文中,对村庄的未来更是发出了终极呐喊。“缺乏过渡和引领的节奏,盲目提速城镇化进程,最终结局必然是悲催的。”这同样不是一般观望,是对乡村变革的真诚关注,是对农村在变革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的关注:“乡村开始没有自我,不再是土地的主人。乡村开始与土地剥离,我们仿佛听到了断裂的声音。”失去土地的村庄,定格在布满雾霾的天空,乡村会在春天枯萎。作者在农村长大,农民的艰难,幸福,痛苦他都曾敏感地体味过。他与土地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农耕文明的精华在他身上有着极为深厚的积淀。作者好像又很明白农耕文明的式微,当中国社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传统的乡土不能重返,身心疼痛又无法妥协,脆弱的个体内心有着激烈的冲突。于是,普通的乡间小路,一棵皂荚树都有了生命,有了尊贵而有价值的生命,让他饱蘸热血地去书写,而书写姿势又是那么庄严,那么激情澎湃。同时,作者也提出了震耳发聩的质问:“谁来呵护弱势群体的心灵?谁来解决新的问题?谁来烘热他们生存的温暖?”作为散文写作,这种质问似乎不冷静。但是它却爆发式地喷薄出一种力量,像一个宽厚有力的臂膀,给人以救赎的希望。我们都知道,叶老师是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只是他的副业。但这些副业作品读起来仍然让我意外的惊喜。语言使用既有小说语言一贯的干净利落,又有诗一样的文字跳跃灵动,呈现出散文诗的优美与隽永。加上他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丰富扎实的文字功底,诗歌的灵性表达及散文的文体自由,都在他的行文中得到了完美的施展。诗、自然、饱含深情的呼唤、无法忘怀的田园记忆、诗歌本质的意象、跳跃式的行文方式, 使他的这本集子特别是集子前三章有着如诗如画的独特风格。如《晚秋的栎林》一文中:“在关于栎树的零星记忆里,一遍遍搜寻打捞着有关它存留的碎片。”《乡村的救赎》中:“乡村开始与土地剥离,能听到断裂的声响。”打捞,碎片,剥离,断裂,声响,这些断裂的意象组合,深层次地表达了失去村庄的焦灼和痛楚。另在《月圆中秋夜》一文中,多次出现圆月,月饼,石榴,黃梨,石桌,露珠。这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字,碎片式的组合,一经妙用,便有诗歌的灵动与节奏感,抑扬顿挫,使文章的艺术空间得到拓展,意味更加辽远。作者除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还具有绘画般的审美能力。比如《月圆中秋夜》一文中的“黃梨”,一般都会写为“梨”,作者加上了色彩,这个“梨”便有了立体效果,甚至让人能够感觉到它的明暗光泽,如一副浓墨重彩的油画。《八月秋颂》《下雪白》两篇,则像两副画。前者像明暗突出,优美厚重的油画:青纱帐,山岗,田野,篱笆,涌向田野的男女老少,发髻里挽着喜悦的村妇,安宁的老牛,缕缕炊烟。这些有着诗歌本质的意象,建立起了诗歌的意象体系,像一首宁静而宏大的田园诗,如一副流光溢彩的田园画。而后者《下雪白》,只看题目就清新雅致。雪地,柴门,犬吠,黃狗,老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轻描淡写,像一帧浅浅淡淡的水墨画。巧妙的是,作者始终没有一句关于诗情画意的表述,留白甚广,艺术空间广阔,意味无穷。这样的文字表达在这本集子里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乡愁、乡?、乡情三章,都有集中体现,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写作是一种复合型的创造。它不仅包括作家的文化积淀,文字个性修养,还包括一个作家对社会状态的认知、思考以及必要的表达能力。在这些方面叶老师游刃有余,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个人认为,散文写作有三种比较常见的类型:一是哲理型的,以升华哲理为主;二是情怀型的,以抒情状物为主,三是知识型的,是以传递知识信息为主。但在这本集子里,作者将三者浑然天成的融合,既有哲辩性,又有知识和趣味的传递,同时也包含着较为浓郁的怀乡情怀,挥洒自如。这些感觉在“乡?”、“乡游”两章里尤为突出。比如在“乡?”一章中,《春韭》《香椿》《槐之情》《艾草五月香》《益母草》《花瓷流?》《又见桑葚红》等篇章中,除了乡情乡趣,引用了大量古今经典,民俗谚语,哲学金句。仅《香椿》《春菲》两篇中就引用了《食疗本草》《本草纲目》《说文解字》《红楼诗词》《尚书》《汉书》等七部经典。足见作者读书之多,文化积淀之深。其文涉及文化经典丰富,传达知识信息密集,雅俗共赏,令人叹服。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相对纯粹的农耕文明,到商业复兴和现今的电子时代,这种文明发展的速度是飞跃式的,所以很多东西来不及品味,以至于在很多方面都处在半惊喜半失落的状态。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我们的个人命运都有着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碰撞而引发的种种感受。这些感受大多是沉重和无奈的。就像经历了破茧而出的蜕变。这些蜕变的过程有痛楚,有惊喜,有焦虑,也有期待,五味杂陈。《怀念爱》这本集子,道出了我们诸多人的心声,启悟心智,释解心怀,让过往的岁月沉酿成酒,让我们好好爱,拥抱自然,拥抱人生,拥抱未来。
杨伟利,河南鲁山人,河南作家协会会员。2003年开始散文创作,曾在多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散文作品。其中散文《花祭》入选2012年《中国散文随笔排行榜》,散文《四十岁走笔》入选《散文百家》杂志2000——2010十年精选。曾出版散文集《梦里琴声》《穿越黄昏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