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发布时间:2018-04-20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认为再谈勤俭好像没有多大意义,难道勤俭节约真的是一种过时的观念吗?答案是显然否定的。
从党和国家层面上讲,勤俭节约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古人曾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没有勤俭精神的国家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精神的社会难以长治久安;一个没有勤俭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相反,如果一个国家上下争相攀比富贵,奢侈无度,这样的国家一定会隐患重重,离灭亡的时候也不远了。我们党受命于民族危难之际,靠小米加步枪在艰苦卓绝的恶劣环境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胜利,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抗日战争年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毛泽东主席建国前告诫全党务必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后又把“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作为“治国”经验,后来历代中央领导均高度重视厉行节约问题。党的十八大后,习总书记作出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党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反“四风”、都着眼于“用政府紧日子换百姓好日子”,从源头上狠刹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奢侈浪费之风。随着一大批违规违纪顶风作案的大小官员受到查处、严控三公消费,“光盘行动”减少了“舌尖上的浪费”、轻车简从为“车轮下的浪费”急刹车。值得赞赏的是,不少地方城市广场在延续“摆花”迎国庆、春节的同时,不再像以往一样追求大手笔,而是更多从节俭考虑,从细处着手,以节俭大方的“新标准”获得了更多群众的认可,风清气正的官场文化、崇尚节俭的良好社会风尚正在形成。
从家庭层面上讲,勤俭持家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家庭富裕,生活幸福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唐太宗李世民的《百字箴言》告诫人们“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每念织女之劳。”朱子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作为“齐家”的训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家风,他曾说过,“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总书记在父亲88岁大寿时因工作未能回家为父亲祝寿,但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习书记提到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其中一条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我想,节俭即是最好的家风。贫穷需要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才是适宜消费之道。节俭是兴家立业之本,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其道德意义。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
从个人层面上讲,勤俭节约,是修身立德、砥砺品质的具体表现。古人语“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古今中外名人无不是勤俭自强的典范。诸葛亮《诫子书》中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将节俭作为淳养品德的重要方式。华人首富李嘉诚曾说“如果要我拿出一个亿我会毫不犹豫,但如果有人在地上扔一块钱,我会马上把它捡起来,我的成功正在于此”。比尔·盖茨是世界上的首富,但他的生活却非常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其实,如果你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么就意味着你证明了自己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谨慎小心、善于思考、深谋远虑,以及聪明机智和独创能力。换言之,就表明了你有生活的目标,你就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反之,若学会了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将会消磨意志,失去奋斗的激情,走向败亡。所以,我们勤俭节约,不浪费粮食,不仅仅是为了节约资源,也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优秀品质,使自己成长真正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才成人,将来更好的奉献社会。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节俭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仍是一种可观而必要的储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我们国家,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5亿多元人民币;每人节约一滴水,13亿人就可节约126吨。我们不仅是一个资源大国,我们更是一个穷国:我们有着3000多万失学儿童,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1100多万低保对象和上亿流动民工,我们还没有理由去浪费。但在我们的校园中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室外垃圾桶里时常可以见到半旧的书本、文具,没有吃完的点心、水果;餐厅里扔掉的啃了半拉的馒头、倒掉的剩饭剩菜;宿舍里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时常可以捡到学生抛弃的衣服、袜子、运动鞋……这样的现实,让人心疼,也让人反思:勤俭节约的美德哪儿去了?这样的一种风气,不可助长,我们必须提倡节约之风,并让其深入人心。
勤俭节约是一种责任、一种素养、一种美德、一种风尚,需要我们有一种一呼百应的精神;勤俭节约不单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行为,需要我们积极践行;勤俭节约不是一阵风,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没有结束,只有永远。我们需要拿出行动,同心协力,从现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勤俭节约成为自觉、成为习惯,成为我们的传家之宝,立身之本。
(作者: 郝 旭 郭永福 校对:王雷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