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系列学习材料之二: 阿伦森效应

391
网罗天下 发表于 2018年07月16日

 一、定义

 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二、简介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然而,继之不被褒奖反被贬低,挫折感会陡然增大,这就不大被一般人所接受了。递增的挫折感是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悦及心理反感的。

    三、心理实验

   阿伦森效应的实验是将实验人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四、举例分析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五、应用

    一些非常重要的社会规律和生活法则,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之中。

    掌握它们,会帮你发现事物真相,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合理运用它们,许多复杂和疑难问题会迎刃而解。

    有趣的小童心理

    在大院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破旧的汽车,院子里的孩子们吃完晚饭便会跑出来,攀上车厢蹦蹦跳跳,乐此不彼地玩耍,吵嚷声震耳欲聋,大人越管,众孩童跳的声音越大,大人们见此情景,只有无奈摇头。这天,院子里新搬来一位王老师,他对孩子说:“孩子们,你们今天比赛,看谁蹦得最响,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欢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到玩具手枪。次日,王老师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一块巧克力。”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稀疏而微弱。第三天,王老师又对孩子们说:“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闻言,纷纷跳下汽车,都说:“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得了。”

    王老师就是抓住了有趣的小童心理,在正面无法突破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收到了奇妙的效果。王老师的做法极契合社会心理学中的“阿伦森效应”。

    王老师取胜的原因在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想尽办法引起成人对自己的注意。至于采用什么方法,造成什么影响,不是他们的脑瓜能够考虑的范围。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有逆反心理,如果对他们采用强制的办法,只会强化他们的表现欲,引起他们的行为对抗,事与愿违。王老师的安排,意在排除孩子逆反的根源,避免心理诱导过程中出现新的干扰。

    六、启示

    阿伦森效应也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相爱容易、想处太难”的婚姻难题:一对恋人,在结婚前,总是试图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也总是试图更多地照顾对方。但结婚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对方的照顾越来越少,真实的自我也表现得越来越多,结果就越来越不喜欢对方,也使得对方越来越不喜欢自己。所以,问题出现了。

    同理,作为领导者,如果喜欢自己的下属,奖励、赞扬不断增加,就会得到下属的喜欢。


供稿:校德育室、心理咨询室

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