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要进行积极的反思,要学会静心体悟。关于反思的必要性,无论是教育理论家、一线名师,还是各学科清华、北大状元,很多都提到要积极进行学习反思。那么,什么是反思呢?是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实质是对认识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感悟。我校历来重视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但目前教师和学生中对反思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需要澄清。下面笔者就此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反思什么
(一)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早晨能否立即起床?听课效率如何?回答问题积极与否?是否积极问老师不懂的知识?作业完成质量怎么样?上课是否瞌睡?错题是否能及时改正?有没有“三闲”的现象?晚上睡眠质量怎么样?等等。
(二)反思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时时反思是否是先预习后听课?是否是先看书后做题?是否只看辅导书不看教材?是否纠错?本节课高频考点是什么?学习效果怎样?笔记整理的如何?作业是否在低效重复?做题时遇到的难题是怎么处理的?做题顺序如何?自己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三)反思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本节课学习,知识上有无深化、拓展和提高?哪些知识之间存在结合点?有哪些知识是应用中再造的?哪些是自己知识的盲点、疑点、易混点?是否做到对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的重难点是否整理的井井有条,本教材本学科是否形成清晰的纵横网状知识体系?通过查找资料还补充哪些知识点易考题型及习题?本节掌握了哪些学科思想等。
(四)反思考试后或练后情绪、技巧与能力。考后或练习后要积极反思:我本次状态调整怎样:积极自信?悲观失望?畏首畏尾?焦虑不安?本次考试答案语言表达是否简明、准确、严谨、完整,解答过程是否优化、规范,关键词与学科语言运用怎样?自己不会做的题,或考试不会而考后会,或会而做错的题,分别是什么原因?要深刻反思该题解题思路、如何从条件找到答案、试题有哪些陷阱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此题与其它类似的题有无区别?或此题与以前练过哪道题有共同点,可归为一类?各种题型之间有无联系?该题答案或解法是否有典型模版意义?该题解法折射出了什么学科思想?本次考试自己的优势学科考的怎么样?弱势科目进步了吗?主要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失分多?是审题能力还是运算等能力出了问题?题目考查的意图、角度、层次题型是否清楚?若对原题进行适当引申变化,改变原题的结构,还可以怎么考?考试中的心态怎么样?考试中的一些常规技巧掌握的如何?考试中反映自己哪块知识或哪个知识点没有掌握或理解有误?哪道题还有更优化的解法?今后如何吸取教训、改正错误,等等。
二、反思的时机
可以在课堂上最后后2—3分钟反思;可以一天最后一节、或者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后反思;可以预习后、讲后、考后、练后、解题过程中反思;还可以化整为零随时反思,不拘时间。其中,从许多学生的成功经验来看,每天晚上熄灯后睡前几分钟反思或过电影极为重要,这时反思自己一天所学重点内容,或反思自己过去知识的误区,等等。
三、反思的途径与方法
反思的途径很多,方法也应灵活,如可以学中反思,通过纠错反思,写满分卷反思,归类反思,对比反思,与其他同学讨论反思,交流经验反思,听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给自己讲解、谈话、指点迷津反思,写反思日记等等。
四、走出反思的误区
1、不做题。学与练是思的基础,思是学与练的深化,刷题是必不可少的积淀,总结反思是实现质的飞跃的成功之路,这两者是紧密联系的两个环节,缺一不可。正如人体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有”,只有学练而后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高三学生大体应花95﹪的时间听课做题,5﹪的时间反思和总结。做题是原始积累,是反思的基础。高考趋势是更加注重能力考查,而能力是训练出来的,但有些同学需要反思总结为借口,不做题,不大量做题,此类想法尤其在文科生中较普遍。其实文科生也应大量训练,如写作不仅要靠广博深厚的知识积累,靠灵感顿悟,而且还应靠扎实系统的语言能力技能的训练。其实没有大量题的训练为基础,反思将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文科教师要学习借鉴理科教师的教学管理模式,强化训练,精准训练,实现大题量训练高质化;文科生也要有理科生的思维,加大训练量,规范训练。
2、不反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新课程也非常强调反思,教师需要一日三思,进行教学反思;学生也要进行一日三思,进行学习反思。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知识架构等方面的不足,采取查漏补缺,改进思维的方式,提高能力,进而提高“元认知”水平、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学生学会反思等于给自己配备了一位尽责的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导,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就美好的人生。正如竹子每经过一段就会结个结,学习也是一样,学习训练后需要进行总结反思,这是画龙画虎的点睛之笔,是反刍,是深化、内化、升华,是重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提升能力、训练思维的关键点。听和练是铁,悟是金。
3、不讨论。可能有的人认为反思就是自己一个人静静的进行的。其实合作学习精神是一个人未来必备的一种学习品质与精神,讨论是反思的一种手段与途径。学生参与讨论能激发思维、活跃气氛,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深透理解问题,促使自己反思自己知识的缺陷、方法的不足、思维的局限性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而实现共享成果、思维拓展、方法优化、能力提高的目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珍惜讨论的机会,不做局外人,不闭关自守,而是自觉参与到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之中,以便在讨论中不断反思提升自己。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实践中的一点感悟,仅是想起到抛砖引玉之目的,对文中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德育室主任 郭永福
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发布时间:201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