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积累 优化语文学习

250
网罗天下 发表于 2018年07月17日


    朱熹曾在诗作《观书有感》中这样写到:“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次日中流自在行。”由此联想,可以说,平时学习中我们会感到做题与写作有困难,那是因为我们的知识积累还不能承载我们所需要的能力,所以说,不断的努力,不懈的积累,等到我们的知识如汩汩滔滔的春水时,再作现在的题目,写现在的文章,一定也会轻松自如洋洋洒洒的。由此推之,语文的学习,重在阅读积累。

    阅读,可以提高人的认识,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可以丰富人的语言,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改善人的性情,可以铸就人的辉煌,可以提升人的品味,可以完美人的价值,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但如何读,用什么方法较好?势必也会影响到我们读书的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探讨,历经不断的阅读体验,我认为读书必须讲究一定合理的方法,才会读有所得,阅有所悟,取得全身心的收效。

    对于学生的日常读书学习,笔者认为应该在读书上做到如下四点,才会更利于学习吸收,利于转化能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用摘抄式的借鉴去阅读

摘抄,就是对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感情、态度、评价的词语或句子;对有深刻内涵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事物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整理。

    例如:面对失意、伤感和痛苦,不同性格的人物写下了如下的注释:那片弥望着田田荷叶的荷塘、那朵朵袅娜开着的荷花、那如高楼上渺茫歌声似的荷香、还有那淡淡的月光——给“不平静”的朱自清带来了宁静;那西天温柔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那波光里的艳影、还有沉默不语的夏虫——给离别康桥的徐志摩带来了安慰;那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那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坍圮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栏——给双腿瘫痪心绪颓废的史铁生以生的勇气。又例如:面对社会的黑暗,有良知的人做出了如下的选择:“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毛泽东回答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面对体格健壮,神情麻木的愚弱国民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担负起拯救国民灵魂的重任;不为五斗密而折腰的陶渊明面对官场的黑暗,他选择了自由和个性,宁愿“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摘抄,可以说是阅读中形成能力,获得启发,积累材料的重要方法。

    2、用感悟式的思考阅读

    感悟,就是要对文章的人或物及理有一点切身的体会和感想,把自己的感情和文章的人或物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升华,发生联想,产生体悟,有感而发。感悟式的阅读方法可用在诸多的文章样式中。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可以产生如此的感想,

    例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让我学会了青年豪情;“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舒婷让我学会了对祖国的自豪;“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让我学会了区分善恶;“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让我在无路可走时学会了超然。

    又例如:我不知道死亡对海子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在他临死前写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总给我以幸福和温暖的感觉。痛苦而伤感的海子啊,为什么当你决心把生命化为尘土的那一刻,你还在为我们吟唱“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诗句。难道这就是你用感伤而痛苦的生命带给我们最好的祝愿!

    3、用评论式的角度去阅读

    评论式阅读法主要用在论说文中。对一些经典文章像《过秦论》《师说》《拿来主义》等议论性文本,我们一定要注意作者的观点。这种方法就是要根据作者的观点或赞同或深化或补充,最好能联系到现实进行思考。

    例如:好一个“拿来主义”!在鲁迅先生的眼里不“拿来”或是自以为“拿来”的人就是“孱头”“混蛋”“废物”,我们要学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到去粗取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沦为“孱头”“混蛋”“废物”。

    想当年,秦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雄心多么远大;“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气势多么强盛;南面“百粤之郡,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北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政权多么坚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拒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基业多么稳固。如此强大的一个王朝,可最终却落了个“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下场。历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以“仁”为政,以“仁”治国,我们的当政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4、用仿写式的化用去阅读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实,在我们所学过的一些课文里,许多语段是很值得我们去玩味的。假如能把这些语段熟练地掌握,认真体会这些语段的结构特点及语言表达形式,借助于这些形式特点运用于我们的写作中,将会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孙犁在《白洋淀》一文中写道:要问白洋淀有多夕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

    对于这一段,我们可能有感于句式的新颖,表达的巧妙,意思的深蕴。我们不妨化用它的特点,进行仿写,例如:要问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不知道;要问他的作品有多少,也不知道。只晓得把他写的文章累积起来,能形成一座小小的书山。他的作品起了多大作用?在旧时代,有无数的革命青年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在新时代,有数不尽的人成了他思想的继承者、发展者。

    清初学者陆世仪曾说过:“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这就说明,智慧的产生正是由于对问题的勤奋思维。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必须让他们平时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是要借用这些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悟和运用,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升华智慧火花。例如《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爱莲说》中称赞的君子风度;《天净沙.秋思》中流露的怀乡情愫……都值得学生用心灵去解读,去体悟。

    那么笔者认为,以上所说的四种阅读方法,在教学中、学习中都应该适当的运用到自己的平时阅读学习中,唯有此,才可活学活用,学有所用。此之谓学以致用大义之所在也。

作者:梁金炎,中小学二级教师

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发布时间:2017-01-08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