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鲁山县城中心区有条热闹的街道叫琴台街,琴台街西段鲁山二高西墙外,有一高十五六米的土垄,占地约二百平方米,杂树丛生。然而可别小看这个地方,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琴台。
清康熙年间鲁山县令傅燮詗写过一首《琴台怀古》,诗中这样写到:
层台百尺倚城边,仙令风流历岁年。春望柳翻千树浪,朝看云织万家烟。
琴声已逐前朝歇,德泽还从故老传。惭愧于今千载下,可能无负鲁阳天。
琴台,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百尺层台”,元德秀,即为诗中所写的“仙令”。古琴台,为唐朝精通音律的鲁山县令元德秀所建,原为鲁山八景之一,历代县志均有记述,《汉语大辞典》称它为全国四大琴台之一,现为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陆浑(今嵩县境内)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慧,满腹经纶、酷爱古琴。少年时父兄相继去世,家境日渐贫困,但他苦读不辍,且孝敬母亲,逢乡试、会试,他不忍离开老母,便拉板车载母同往,还千里迢迢背着老娘赴京应试,贤孝闻于四方。被举为孝廉,开元二十一年擢进士科。开元二十三年元德秀调任鲁山县令。从此,这位精通音律的“七品琴师”,便按照“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儒家经典理论,独辟蹊径,探索尝试。
开元二十三年唐对回纥用兵胜利,唐玄宗驾游东都洛阳,在五凤楼下搭设舞台,诏令三百里内的刺史县令,率能歌善舞之伶人,俱赴东都五风楼前献艺。四方刺史、县令接诏后,为了媚上邀功,不顾百姓死活,慌忙精选美女,赶制车辆服装。怀州刺史更独出心裁,不仅让数百名歌女,俱着绫罗锦绣,戴环佩珠翠,连拉车黄牛都披红挂彩,扮作犀象虎豹之状。唯独元德秀,像“鸡立鹤群”一样亲携古琴,仅带民间歌女数人,舞衣朴素大方,在五凤楼前联袂演唱反映民间疾苦、哀叹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的《于蒍》歌。
大概是唐玄宗听腻了歌功颂德之音,猛然换换口味,顿觉耳目清新,对元德秀所献村歌连声夸奖道:“妙哉!妙哉!真乃尧舜之风、圣贤之音哉!”并对身边的宰相说:“天下官吏,若都像怀州刺史一样挥金如土,百姓将难免涂炭之灾。”因将怀州刺史削职为民,同时免去了鲁山三年赋税和徭役,并赏元德秀黄金千两,命他置田买地,永享荣华富贵。
谁知元德秀回县后,将黄金用于沙河两岸筑堤、植树、防洪除患。所剩部分,就赈济百姓,少数用于修筑琴台。修筑的琴台,四周青砖白灰砌成,高达15.6米,顶部46平方米,而且建有坐北向南、雕梁画栋、飞角挑檐的琴室五间。檐下四根红漆木柱,柱体飞龙升腾,气势雄伟。台下南侧造有八角休息亭,亭内透花木刻,图案为二龙戏珠。再旁边是五米见方的池塘,五色金鱼游摆,亭池相映成趣,煞是好看。此后元德秀公闲暇或农闲时节登台弹琴,对围观听琴的人嘘寒问暖,了解下情,并将所带饭食与民众共餐同饮。由于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百姓们乐意和他交谈。每逢他弹琴时,四乡百姓闻之,聚者数百人。每至收获后百姓听到他的琴声就自觉将粮税送到县衙。元德秀利用机会宣布施政措施,征求百姓意见。
元德秀在任鲁山县令期间,他追随尧舜,广施仁政,提倡道德,教化人民,以圣贤之风勤勉于政,坚持操守,洁身自好,从不收受别人贿赂。终日素餐,一身布衣。深得人们尊敬和爱戴,被世人称为“鲁山大夫”“元鲁山”,被鲁山人民称为“元青天”“元神仙”。三年任满离开鲁山时,只有一匹薄布,别无分文,百姓与之挥泪而别。
中国自古就有“乐在人和”之说,为什么老百姓尽皆元德秀的知音呢?因为元县令和俚俗百姓之间,素日就心有灵犀,情同鱼水。据史书记载,元德秀终生以七弦为妻,不曾婚娶,平日所得俸禄,多用来扶老存孤,赈济穷困百姓。元德秀通过质朴若流水的音乐教化,把鲁山治理得山无盗贼,路不拾遗,由于政通人和,百姓爱戴,纳皇粮时,不用隶卒下乡催促,只要元德秀抱琴登台弹奏一曲《庆丰收》,全县百姓闻琴便奔走相告,争先恐后地缴纳皇粮。故而这以仁德、诚信为核心的“琴台善政”,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歌颂,如明代诗人姚裕,在《琴台》一诗中写道:“琴台百尺枕苍天,今日登临忆往年。漫想紫芝为政暇,几多情思付丝弦。”;明代成化年间,鲁山教谕陈孜,在《琴台善政》一诗内,更画龙点睛地写道:“贤侯德政爱民深,百尺高台静抚琴。一曲清风弦上调,满腔和气轸中吟。伯牙昔日堪同操?单父当年不易心。高山流水非独乐,至今追慕仰德音。”
湖北武汉古琴台,伯牙以一曲《高山流水》,与子期成为朋友中的知音而流传千古。四川成都古琴台,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与卓文君成为红颜知音而传为爱情佳话。鲁山的古琴台,元德秀以一曲《于蔿》歌,成为万民知音而流芳百世。我认为,伯牙与子期、相如与文君的知音皆是小知音,元德秀与鲁山人民的知音才是大知音。如果说湖北武汉古琴台开创了我国琴台和知音文化先河的话,那么四川成都古琴台则开辟了我国琴台和知音文化的新领域,而鲁山古琴台则将中国琴台和知音文化推上顶峰。元德秀“三尺瑶琴寄民意,一腔热血为庶黎”的善政之举,就其政治影响和社会意义来讲,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康熙十九年(1860)鲁山县令傅燮詗的另一首《琴台种树》写到:
唐世鸣廉余韵远,遗台高峙碧嶙峋。当年逸致还堪想,此日徽音尚在民。
肯使荆榛侵胜地,好栽桃李笑芳春。公余烂醉凭栏处,树影花香任满身。
这首诗提醒我们莫让杂草杂木侵占琴台这一胜地,栽些桃李树来美化琴台,愿公余时间常来凭吊前辈,足见作者对元公之崇敬。
盛世修台乃善政之举,为弘扬这底蕴深厚的“琴台善政”,讴歌棱角奇特的“琴台文化现象”,更大范围内彰显元德秀“文政、德政、勤政、廉政”精神,达到“民目其台,仰政治之善”的目的,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同时,深入挖掘整理琴台历史文化,聘请音乐名家研究整理并创作《于蔿》名曲,奠定鲁山琴台为中国第一琴台的历史地位。
———————————————————————
作者简介:孙惠娟,鲁山一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发布时间: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