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浅谈教学的感悟。教学真正的涵义不单单是学书本知识,不单单是归纳总结,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会思考,会内化,会提炼,会悟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是一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在于点滴的引导,在于点滴的熏陶,言传身教品行好,学思并行能力强。
学生单独拆开来分析,学要自己去学,而不是坐而受教。生是生活或者生存。学生是学的人生之道,要引导他到最高尚,最完美,最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才是学有所成,才是好学生。我喜欢把老师比作导游,学生是游客,教学是一场身心愉悦的旅途。在沿途中学生畅快的遨游,欣赏知识,内化知识。当遇到不懂的风景时,老师可参与其中做讲解,引导,启发,带领她们欣赏风景的美。当喜欢这美景时,人在画中游,留恋忘返即可达到爱学习的目的。自觉的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更有意义。那么作为教师来说,一定要有耐心,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开拓精神,活到老学到老的坚持。这样孩子才会愿意紧随你的步伐,一路前进。学习知识是件细致入微的事业,尤其是中小学来说,忌讳高大空的指挥,而是要潜下心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针见血,举一反三的指导。比如:当学生诗歌鉴赏选择题做错时,不要基于给他正确答案,多启发问,发散孩子们的思维,把学而思,启而发真正结合起来。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那个点错误的?类似学过的那个知识点还有其他吗?咱们经常做的这种题的方法是什么?……把问题还原给学生,让自己做到自我分析,自我评判,自我迁移,自我提升。多些引导性问题把知识链接起来,启发孩子们的思维,补充新知识,以至于达到学而思的目的。当学生体会到点滴进步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坚持下去那么会思考的能力就磨砺出来了。孩子们也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信任他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你认为他们可以考进一本,就把考进一本的标准时刻在耳边响起,耳熟能详,耳濡目染的浸透,时间长了孩子们就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
学习知识的过程一定带颗虔诚,敬畏之心长时间浸泡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积淀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允许孩子成绩波动,允许孩子的无名火,一直做好后盾,源源不断的动力大多来自家庭。划清界限,明白位置,课堂知识是师生共同参与,家长要做好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孩子的成长速度会更快。我想用冰心老人的一段话来作结束语,与大家共勉。
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撒,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
发布人:鲁山县一高 发布时间:201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