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吓死人的食品安全谣言,原来是这么炮制的

284
Jerry 发表于 2018年10月29日

燕麦致癌、食盐有毒……

相信这些谣言你都有在自媒体上看过。

一些旧谣言甚至在专家辟谣后,

过一段时间改头换面卷土重来,

阅读量动辄10万以上,引发人们的焦虑。

《2017年食品造谣治理报告》显示,微信是食品谣言传播主平台,占比高达72%;其次是微博,占21%。

而谣言之所以盛起,与自媒体脱不了干系,利用自媒体造谣已呈现公司化运作趋势,形成“以谣生利”的产业模式。

而这类谣言自身也具有一定特点:

题目惊悚、视频呈现、无时间地点

这些谣言常借助视频方式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等基本要素,强调后果严重,在标题制作中故意耸人听闻、故弄玄虚,吸引受众注意力。

例如:“千万不要吃某某”“抗癌十大食品”“震惊了,某食品竟然……”等,常常成为网络爆款。

谣言为何层出不穷?

警方介绍,网络谣言制造门槛低,经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网上论坛、微博等转发,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由于取证难、溯源难,侦破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案件并非易事。

可是有一点让人想不明白,

这些家伙为啥要费劲造谣呢?

给我们看这些,对他们有啥好处呢?

一些自媒体生产谣言

目的是敲诈勒索和故意抹黑竞争对手

“紫菜是塑料”与10万元钱

2017年,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造谣者王某在食用晋江某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紫菜后,猜想这些紫菜是塑料做的,便指挥员工拍摄视频并上传到朋友圈。其后,王某联系被害公司索要人民币10万元,威胁称若公司不想解决,就把事情闹大。

事后查明,这段视频是谣言,该事件对晋江、福建紫菜产业造成近亿元的损失。造谣者王某犯敲诈勒索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十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此外,有的企业利用自媒体谣言抹黑竞争对手。采访中,多家食品企业对于一些集中爆发的网络谣言,首先都将怀疑的矛头指向竞争对手。

吸引流量赚广告费

同一家公司旗下往往拥有许多公众号

“牛奶致癌”与5000元

2017年9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法院裁判的一起案件中,泉州市江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蒙牛纯牛奶被检出致癌物超标”的视频。

这一视频被大量点击并转发,仅发布后十几天时间就被1073个微信公众号转发,使人误以为是最近刚发生的事件,其中数个公众号转发视频浏览量过10万次。

其中,仅江鸿公司管理的微信公众号就有“闽南第一手”“石狮视”“一手”“时事爆料”“热门街拍”等5个。公司负责人说,这样做是为了扩大知名度,增加点击量,赚取收入。

2017年9月,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谣言视频炮制者有期徒刑10个月,并判没收作案工具。

同时,不少微信公众号或微博账号在推送此类谣言时,顶部或底部常有广告,甚至通过读者阅读及转发也可以获得一定收益。

一位自媒体公号运营者介绍,部分自媒体与广告商形成了一条利益链,阅读量和粉丝数高,就会有广告商找上门。

紧跟新闻热点衍生谣言也是自媒体传谣的常用手段。

比如,今年一些地区出现猪瘟,有自媒体发布“吃了猪肉已经中毒”等谣言;有媒体报道了廉价鸭肉是速生鸭,就有公号立刻编造子虚乌有的“专家”,编造食用这些鸭肉有哪些害处。

同样,你看过的这些,

都!是!假!的!!

肉松蛋糕

2017年5月,一则关于“肉松蛋糕是用棉花做的”视频,在朋友圈里引发疯狂转发……

造谣的视频

↓↓↓

此后,济南市南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辟谣:检验报告显示,肉松样品中未检出棉花内源基因,可以排除肉松蛋糕中添加了棉花的可能,网传肉松蛋糕洗出棉花不实!

燕麦

济南市民刘先生说,阅读“华人老板”发布的文章“扩散!全球43种燕麦片可能致癌!千万别给孩子吃啦!”之后,发现家里就有文中所述品牌燕麦片,出于恐慌将燕麦片都扔掉了。

此后,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教授赵力超发表在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上的辟谣文章称:“麦片中的草甘膦不致癌,该买就买。”

食盐

28岁的济南市民张琳琳说,由于她的母亲笃信各类食品谣言,前一阵看到“食盐中亚铁氰化钾对人体有害”之后,家里吃了好几个月不加盐的菜。

而真相却是,“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作为食盐抗结剂,可以防止食盐结块,国产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都有严格的标准控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只能说,放眼望去,食品安全领域已然成为了自媒体传谣的“重灾区”。

有关数据显示,网络谣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2017年,仅公开报道就有50余件(次)食品谣言处罚追责案例,其中9件当事人被追究刑事责任,40人被处以行政拘留、7人被处以行政罚款等其他处罚。

既然如此,如何减少“舌尖上的焦虑”?

专家表示,首先要加强网络监管,对于网民投诉要及时回应,加强对爆款文章和自媒体的监控,发现异常及时约谈或封号。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认为:“老百姓容易被谣言误导,关键在于食品安全领域信息的不对称。需要搭建一个平台,及时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填补信息真空地带。”

小编在这里呼吁大家,

不信谣!不传谣!

对于家中老人也要及时科普相关知识,

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哦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