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化:大爱无言说墨子

379
Vce.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古人说,最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形体是看不见的 形体。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玄妙,但用在爱上就好把握了,最 至高的爱是无言的。从古自今,“爱”或许是我们提到的最 多的一个字眼,他被人们永远的追寻,被人们虔诚的崇 拜……,爱是至言,爱是真理,只有在无遮盖,无保留,无 算计,方可言爱,因为寻找到了爱就寻找到了幸福。他就是 在说着“爱”走来,又说着“爱”引领着大家向前走去。现 在我们靠近墨子,走向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思想,倾听他沉 潜舒缓地低诉,我们必将获得生命中大智慧,洞见历史深处 的大光明。


墨子名翟,鲁国人,和孔子是老乡,曾为孔门弟子,具体生 卒年月已不可考。不过,从他师从孔门这个事上,可以约略 的推出他生活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即春秋与战国的过度时 期。墨子虽然曾师儒门,却是从“非儒”起家的,进而自立 门户独创墨学。如果从封建礼教的角度来说,他这是背叛师 门,犯下的罪过如同臣子叛国儿子弃父,是可以杀头的。不 过,幸好的是,在那个时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繁缛礼 教还没有形成系统,用于整个国家的统治,不然,他的小命 或许是要不保的。如果真是那样,我们将失去一个既入乎其 内,又出乎其外的思想巨子,失去一个大爱无言的圣贤。


说他是思想巨子,是因为他自己开山立派,创立了墨家学说; 说他是大爱无言的圣贤,是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站在下 层体力劳动者和社会弱者的立场上说话的人;说他入乎其 内,是因为他与众多的圣贤一道,展开思想的砥砺和交锋, 共同创造出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乎其外,是因为他不是一 个单纯的思想者,他始终不脱离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 并在力的作用、杠杆原理、光线直射、光影关系、小孔成像、 点线面体圆概念等众多领域都有精深的造诣


墨子出身贫寒,他身知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即使有了名气, 也没有因为人们看重他而让自己的生活改观,为自己捞些好 处。他始终都和学生们一起穿粗衣,着草鞋,少饮食,勤劳 动,以吃苦为乐事,并自称“贱人”。在他身上,真正体现 出了艰苦朴素、勤奋向上的民族精神。不过,用现在人的一 些观点看来,似乎他活的有点太不“潇洒”了,而正是这种 不潇洒却让他保持了生命永恒的辉煌,也正是这种不潇洒却 倡导出了一个民族优秀的品质——兼爱。兼爱,就是人与人 之间互相理解、宽容、平等,强大的不要欺侮弱小的,聪明 的不要欺侮愚笨的,富裕的不要欺侮贫困的。在诸侯兼并、 兵荒马乱的年代,贫苦百姓妻离子散、流离失所,对于他们 来说,生的希望是渺茫的,只有死才是经常光顾的,而弱小 的诸侯国家则是强大的诸侯国家的口中之物,朝不保夕。墨 子倡导的“兼爱”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为了阻止“强劫弱, 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天志中》)的暴虐行径,使 弱小的诸侯国能摆脱灭亡的命运,使受欺压凌辱的人民能过 上平安幸福的生活。出于这样为贫弱者代言的动机,墨子的 “兼爱”学说总是着眼于实际的利益,让每个人能够得到看 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 息”的目的(《非命下》)。他说: “小国城郭之不全也, 必使修之间。”(《非攻下》)这就是“兼相爱,交相利” 的道理。很显然,他的这些道理,都是真正从贫困的民众和 弱小的诸侯国家利益出发的。不论是君臣也好,父子也罢, 让他们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做到真正相亲相爱。这和孔子等 级森严的以血亲为宗法本位为核心的“仁爱”学说相比,是 更加人性化的。


墨子一生做过许多事,不过,我们详细知道一点的就是他的 “非儒”和“止楚攻宋”这两件。拿“非儒”来说,一个儒 门弟子,由“学儒”到“非儒”,颇是有些耐人寻味的。这 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怀疑的精神,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的 创造力。墨子对儒家的不满,首先是礼仪制度的繁复。儒家 的礼仪制度,制约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钳制的人的思想,束 缚了人的手脚,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不难看出这种 礼教的危害,从墨子的对它首先(儒家礼教)的发难,到五 四运动的大规模“清算”,这样的斗争持续了两千多年。其 次是厚葬重孝的危害。棺木要多层,葬埋要深厚,随葬要繁 富,坟墓要高大,这对于那些王公贵族来说是一次炫耀财富 和权势的机会,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却是一次生活的大地震。 当我们在古墓里,看到一具具殉葬的幼儿骸骨时,我们又将 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呢?《公输》中“止楚攻宋”的故事, 这也是墨子实践“兼爱”思想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墨子听说 楚国将攻打宋国,从鲁国出发,只身赴险,行十日十夜赶到 楚国,先以道理说服楚王不要攻宋,又与公输盘进行攻、防 演习,尽数挫败公输盘的各种器械,公输盘的器械用完了, 而墨子的器械还有赢余。公输盘何许人也?是被后人奉为制 造始祖的鲁班先生。因此,楚王只好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


单纯的在社会意识形态的圈圈里打转的人,无论其思想认识 有多么深刻,在思想史上地位有多高,都会因为其它知识的 缺乏,而造成性格上的营养不良。不过,在墨子身上,我们 看不到一般知识分子身上的酸腐气、迂腐气和狂傲气。或许 你不会相信,墨子还是一个手艺精湛的匠人,顷刻之间,削 三寸之木,能制成一个载六百斤重的车轴;他研制的木鸢, 能够在天空中飞翔,令人们啧啧赞叹,墨子还是一个出色的 社会活动家和军事战略家,墨家学派与其他学派的不同,就 在于它有着更加严密的组织程序和纪律要求,弟子们平日里 学习谈辩、说书、从事三科,战时则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 能战的队伍。


在墨子生活的时代,像他那样拥有如此广博的知识 、多方面 的建树和熟练的手工技艺的人,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用现代 人话说,墨子是一个集思想家和科学家于一体的全能型人 才。所谓全能,也就是一专多能。既有切如生活、认识社会、 观察世界的独特是视角,也能够在意识形态方面给社会以深 刻广泛的影响,又能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洞悉自然的道 理和宇宙的变迁。墨子的政治观点和学术思想,打上了深深 的下层劳动者的印记,同时也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智能结构 和人格魅力。墨子的这些表现,无论作为思想境界,还是作 为一种风范,在先秦诸子中都是独树一帜。


《墨子》一书同其他“子书”一样,大部分是墨子言行的忠 实记录。此书原有七十一篇,流传至尽的有十五卷五十三篇。 墨子的文章不像庄子那样汪洋恣肆,也不似孔子那般说教, 以卫道者自居。我们在读《墨子》的时候,不要想望从他那 里获得什么警句和格言,他更多的让我们感觉到的是墨子写 文章和他做人一样朴实无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 载,楚王问墨家弟子田鸠说: “墨子是著名学派的领袖,他 努力实践自己的学说主张是影响非常大,可是他的言论却无 文彩,这是为什么?田鸠于是给楚王“秦伯嫁女”和“楚 人 珠”两则寓言之后说: “墨翟的言论,是宣传先王之道, 论述圣人之言,要把他们明白的告诉人们,假如巧饰其辞, 人们就会留意于他的文辞,而忘掉思想上的作用。不过,从 写作理论上来说,墨子的观点不能说没有偏颇,华而不实固 然要不得,但必要的艺术形式却可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墨 子文风的纯朴,实在是其处世原则的又一种表现,像他那样 一个克己实用的人,不可能设想他在文章里会追求华丽的辞 藻、浪漫的情调和绮靡的文风。故孙诒让说他“质而不华, 务申其意,而不驰骋其辞。”(《墨子间诂》)


有一次,墨子从路过去齐国探望一个老朋友,老喷够见面后 就对墨子说: “现在天下没有谁在行义,你偏偏自己受苦去 行义,何苦呢?”墨子抬头看了看天,回答说: “有一个人, 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耕种,九个闲着,那么从事耕 种的那一个儿子不能不加紧干活。什么缘故呢?就是吃饭的 人多而耕种的人少,现在天下的人没有谁不在行义,呢么你 应该鼓励我行义呀,为什么阻止我呢?”如果把他的话拿到 现在来看,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在这样一个重物质轻精神 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华丽且浮躁的氛围里,很多人把有多 少钱,看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时代总是或多或少有它的缺 陷,总是将某一点推向极端的同时把其它仍到脑后,看清楚 了这一点,我们不妨学学墨子,想想自己该怎么办吧?


中华的文化自古以来都是一种人伦文化,始终认为“劳心” 者为上,“劳力”者为下,对自然科学很少关注,甚至鄙视 那些关注自然科学的行为。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道理,又总 是站在弱小的一方说话,所以统治者惧怕他、嫉恨他,甚至 诋毁他,他的这种平民意识,终于在封建大一统的历史飓风 中,变的“大音稀声”了。


物质之门紧闭着,精神之门敞开着。此刻,街灯朦胧,我仿 佛看到你的背影若不系之舟,漂泊于悠悠岁月,当风拂过,


一切早已是那么的清晰。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