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鲁问》与《耕柱》、《贵义》、《公孟》、《公输》诸篇, 被学界公认为“墨家后人把墨子一生言行辑聚起来做的,就同儒 家的《论语》一般。”是研究墨子本人思想行事最珍贵最可靠的 材料。萧鲁阳先生编著《墨子元典校理与方言研究》,从《鲁问》 篇中发现八处鲁山方言,并一一进行了比较详细准确的疏解。这 对人们更好地理解把握该篇文义大有裨益。但仍有遗漏和释义不 全之处,这里试做点拾遗,以补其缺。
一、“不全”——“不全环”
《鲁问》:鲁阳文君曰: “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 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 也。”子墨子曰: “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 天诛足矣。”
“三年不全”的“不全”,应是鲁山方言“不全环”的简用。 鲁山有方言“不全环”,用以指某个事物、某件东西有缺损,不 完整。如向某家借某件农具,若这件农具的一个部件或几个部件 已经损坏了,缺少了,主人就会说: “这东西不全环,不好使了”。 “不全环”也用来指残疾人。若某人残疾,不管是缺胳膊少腿, 还是其他,人们都会说“那人不全环”。 “不全环”有时简言为 “不全”。有一个传统剧目,主角是一位前背锅、后背锣、瘸腿、 眇目的县官,老百姓就叫他“十不全”。 “不全环”,使用很广 泛。
孙诒让《墨子间诂》引《吕氏春秋·本生》高诱注云: “全, 犹顺也。”他认为“三年不全,犹《玉藻》云: ‘年不顺成’”。其 意虽也近似,但终因没从鲁山方言角度考察,而给人的感觉有点 隔靴挠痒,不够吃木。“三年不全”,就是“连续三年收成都不全 环”,其意思是说“连续三年都收成不好”,即连续三年歉收。 鲁阳文君是楚国鲁阳的封君,在鲁阳住久了,自然而然地融入到 鲁阳方言的氛围之中,对鲁阳方言不仅能听得懂,而且能熟练运 用。墨子是鲁阳人,自幼在鲁阳方言的语言环境中生活,耳闻口 说,使用起鲁阳方言来十分自然,二人在对话中用鲁阳方言更易 于交流。
二、“钩强”——“钩戗”
《鲁问》载: “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 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 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势亟败楚人。公输子自 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 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若 势,亟败越人。公输子善其巧,以语子墨子曰: ‘我舟战有钩强, 不知子之义亦有钩强乎?’子墨子曰: ‘我义之钩强,贤于子舟 战之钩强。我钩强,我钩之以爱,揣之以恭。弗钩之以爱,则不 亲;弗揣之以恭,则速狎,狎而不亲则速离。故交相爱,交相恭, 犹若相利也。今子钩而止人,人亦钩而止子;子强而距人,人亦 强而距子。交相钩,交相强,犹若相害也。故我义之钩强,贤于 舟战之钩强。”
对于公输子与子墨子这一段对话中“钩强”之“强”,诸大 家未解其真义。毕沅云:《太平御览》引作“谓之钩拒。退则钩 之,进则拒之也。”这里直接用“拒”代“强”,意虽接近,但难 免武断。武断源于不解“强”之真义。孙诒让据此曰: “退者以 物钩之,则不得退;进者以物拒之,则不得进。此作‘钩强’无 义。凡‘强’字,并当从《御览》作‘拒’。”这里对文义的理解 应该说不算错,但以文义来否定“强”之字义,更武断,更不妥。 原因也出自不解“强”之真义。
吴毓江认为: “此‘钩强’为二物,《备穴》篇与《备高临》 篇之‘钩钜’或‘钩距’,似指一物而言。孙(诒让)比而同之, 疑非也。《太平御览》334 引作‘钩拒’者,盖以‘钩强’字不 经见,而以意改之。《水经注》‘钩牵之戏’,《荆楚岁时记》作‘施 钩’,注云: ‘公输子游楚,为舟战之器,其退则钩之,进则强之, 名曰“钩强”,遂以败越。’字亦作‘强’。今仍就本书解释,存 待古本参证。诸本作‘强’,陈本作‘彊’。作‘强’者,‘彊’ 之借字。《说文》曰: ‘强,弓有力也。’《史记·绛侯世家》曰: ‘材官引彊’,此作名词之‘彊’也。《尔雅·释诂》曰: ‘彊, 当也。’当者,抵拒之义,此作动词用之‘彊’也。作为钩强之 备,即用‘彊’名词之义;进者强之,即用‘彊’之动词之义也。” 吴氏在这里指出: “钩强”字不经见,《御览》而以意改之,是很 有说服力的。认为“钩强”之“强”是假借字的思路也是很有见 地的。对“钩强”之“强“有”抵拒之义“的理解也基本正确, 但兜圈子有点大,不免给人以绕口令的感觉。若从方言角度来认 识,那就直截了当多了。
“钩强”之“强”是鲁山方言“戗”的借字。“强”与“戗” 是同音相借。鲁山方言中的“戗”,有支、抵、顶、撑的意思。 比如,一段墙倾斜了,工匠会说: “找一根檩条来戗住。”“戗住” 就是斜顶住,不让它继续倾斜一致倒下来。“戗”字在工程施工 中用得最多。公输班、墨翟都是工匠出身,又都是鲁阳人,他们 把既具有钩之使不得退,又具有戗之使不得进,这种双重功用的 舟战之械,用鲁阳方言取名“钩戗”是顺理成章的。二人的这段 辩难在对钩戗及其功能的理解上丝毫没有障碍,双方都能准确地 把握对方的语义。只是墨家后学辑录时借“强”以代“戗”,把 “钩戗”写成了“钩强”而已。
至于墨子所说: “我钩强。我钩之以爱,揣之以恭”。用了” 揣“字,没有直接用”强“字。我认为这个“揣”是“挣揣”之 “揣”。“挣揣”也是鲁山方言,指双方相互推让、拒绝时的动作。 “挣揣”之“揣”意为“支撑、相拒”。“揣”的这一意与“戗” 字相通,今天鲁山人仍在使用。吴氏言: “钩钜”是一物,“钩强” 是二物。有点想当然,不符合史实。“钩强”也是一物,一物而 具有“钩”和“戗”两种功能。
三、“强梁”——“占偏(或占便)”
《鲁问》载:子墨子曰: “天诛足矣,今举兵将以攻郑,曰 ‘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 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 则岂不悖哉?”《公孟》中也使用有“强梁”一词: “有游于子墨 子之间者,身体强梁,思虑徇通,欲使随而学。”
对《公孟》中的“强梁”,孙诒让将“梁”子校改为“良”, 且曰: “后《鲁问》篇亦云‘强梁’,然义似不同。”对《鲁问》 中的“强梁”,孙诒让注曰: “《老子》云‘强梁者不得其死’。《庄 子·山木释文》云‘强梁,多力也。’《诗·大雅》毛《传》云‘强 梁,御善也’,孔《疏》云‘强梁,任威使气之说’。”《鲁阳疏解》 曰: “强梁不材。鲁山方言,强梁与没材料的合称。强梁指性格 刚猛,凡事不让人。”
孙氏注引《庄子·山木释文》云‘强梁,多力也。’若用来 解释《公孟》中的“强梁”,还比较切合,但用来解释《鲁问》 中的“强梁”就有点走调。孔《疏》“强梁,任威使气之说”,一 定程度上接近《鲁问》“强梁”的本义,但仍有距离。《鲁阳疏解》 循孔《疏》而来,也难免不到位。
今天鲁山方言中的“强梁”,无《公孟》中“强梁”所表之 意。《鲁问》中的“强梁”用的是鲁山方言中的“强梁”。 鲁山 方言中的“强梁”,不仅有“任威使气”、“ 性格刚猛,凡事不让 人”的含义,而且有“蛮横”、“故意欺侮人”、“故意侵占公共或 他人利益”的意思在里边。如两家发生矛盾冲突,一方故意逞强 侵犯侵占了另一方,被侵一方就会指责说: “你强梁哩不轻,你 不能把人捏死!”在鲁山方言中与“强梁”相近的是“占偏”。遇 到上述情况,被侵一方还会说: “你占偏哩不轻,那真是你家的?” 单单的“任威使气”,不包含欺侮侵占性质的“不让人”,人们一 般也不会用“强梁”去指责。
现在“强梁”一词已超出了方言的范畴,而具有了通用性, 一般辞书对其都有解释,但鲁山方言中的“强梁”之“故意逞强, 欺侮侵犯侵占他人”的含义在辞书的解释中是没有的。
方言是区域社会历史演进中存留下来的语言活化石。《墨子》 中使用了大量的鲁阳方言,这些方言历经两千余年仍活生生地为 今天的鲁山人所使用着。《墨子》鲁山方言的深入研究,必将有 助于墨学研究的健康推进。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