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元结。
家乡人称他为“元神仙”。他的墓就在我们村子西边三四里远的泉上村北青条岭下,我们 就 叫他“元神仙坟”。元结墓与我们村子中间,有个蝎子状的山岭,人们叫他蝎子山。它的南 面有个坡头象个倒扣的大锅,山顶有点平,村上的人叫他鏊子山。两山中间的山谷叫锅底山 沟,这是我们村和泉上村的边界线。相传,古时候我们那里曾有过一个蝎子精,只要吃够九 十九个未婚男青年就可以得道成仙。到最后一个的时候,蝎子精化作一个美女,与村里一个 男青年成婚,过一段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有一天,这位男青年带着妻子织的丝绸去县城卖 ,被元结看见,识得是妖人所织,便设计让这位青年在家支起油锅炸了蝎子精的皮,使美女 无法再变为妖精,与男青年白头偕老。元结将蝎子皮丢在这里化作一道山梁,将用过的油锅 倒扣在旁边,也成为一座山丘。他还深恐这里再出现妖魔,便在附近选择了自己的墓穴,保 全这一方百姓平安。据说,唐代以来,凡是到鲁山任县令的,都要先到元结墓瞻仰跪拜,祈求保估。每年清明前后,都有不少百姓到这里烧香磕头。1980年前后,当地百姓传说元神仙的魂灵回来了,招引数省人众来此求神拜药,每天车水马龙,似赶庙会般的热闹。
后来,我带着一种神奇的向往,拜谒元结墓。墓前赫然竖着一块高大的墓碑,“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九个大字十分醒目,始知元结并非“神仙”,而是唐代一位很大的官员。后来, 读古代文学史和现存县城文庙院内的元结墓碑铭,才知道元结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 的一生,与山水,与文学都有很多的联系。
元结祖上,历代为官,至其父元延祖,弃官不做,在鲁山城南的商余山安居,不久,元结便在这里出生。这里的山岭赋予了他的刚强正直的性格,这里的河泽浸润了他的文学素养。元结年少时代倜傥不羁,青年时期折节向学。29岁那年,他赴京城应试,却因李林甫作奸,未能及第,遂返回商余,耕艺山田,与丐者为友,且抱病苦读,悉心著述,写下不少诗文。35 岁那年,元结再次赴长安应考,作《文编》声震朝野,礼部侍郎阳浚感叹道:“一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元结考中进士,然未得官职,仍回归故里,继续耕田读书,赋诗作文。
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举兵叛乱,一度攻占洛阳,灾难央及鲁山一带。这一年,元结38岁 。为躲避灾难,他携一家老小逃奔到距家西南80里的猗玗洞。
这里是小桥流水人家,地处偏僻,倒也清幽静谧。虽是避难,元结仍忘却烦恼,不懈著书立说。此后,元结举家转奔襄阳,投居瀼溪。元结诗中说这里是“修行多夹路 ,扁舟皆到门”的好山好水好地方,虽是逃难,元结依然广结友邻,耕读不辍。
元结喜爱山水,每到一处,便以大自然为伴,陶醉于山水林石之中。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所 走过的地方,皆有著述,或长卷,或短文,或作记,或题铭,刻石遗后,为后人留下了宝 贵的文化财富。后来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更不忘山水之趣。他巡视江华县,将山石小亭取名 为“寒亭”,作《寒亭记》;游阳华岩,作《阳华铭》,均刻于岩石之上。他途经湖南祁阳境内的湘江河畔,被这里的山水风光迷醉,后以守母丧为由,长期隐居于此。他将自己所居住的地方取名为“浯溪”,将浯溪侧畔的一个高台取名为“峿台”,并建一个山亭,取名为“广吾庼”。他以“吾”为主,各加偏旁,自造了浯、峿、 广吾 三字,表达了自己喜爱这里的山山水水,并为之陶醉的情怀,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绝美的故事传说。他特意为这三个地方各撰铭文,请书法名家季康、袁滋、瞿令向三人,分别用玉筋、钟鼎、悬针三种 篆体刻写于三处巨石之上,成为浯溪碑林。元结虽然以“吾”为本,却绝非自私自利,自娱自乐。他始终放足山水,胸怀天下,不忘社稷民生的安危。鉴于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 的巨大灾难,为了警示后人,他创作了《大唐中兴颂》的不朽诗篇,有力鞭挞了安禄山“孽臣娇娇,为昏为妖”、“毒乱国经,群生失宁”的深重罪孽,充分表达自己“忠烈名存,泽 流子孙”的壮志豪情和对世人及后世子孙的期勉。元结请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将此长达180字 的颂文手书于峭壁岩石之上,令石工精雕细刻。这气势宏大、畅如行云流水的颂文,配上刚 劲洒脱的书法,再加上石工以精湛的技艺
雕刻的鬼斧神工造化的巨岩,被称为“摩崖三绝”,使其声闻神州。唐宋以来,迁宦墨客,名公巨卿纷至沓来,或挥毫作文,或即兴赋诗,在陡峭的 崖壁上、岩洞内和罅隙间竞相题刻,形成一处独特的山水文化,使这里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库。千百年来,无数游人到这里登临远目,凝视石刻,去解读元结那灼热的人格和鲜活的情事。于是,元结的名字和他的事迹便与这浯溪一起,永无止息地流淌着,传承着。
古往今来,为官者多不胜数,然而大都昙花一现,便了无踪迹,能让后人记住者着实不多。 而元结却以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素养,竭立报效国家,精诚为民办事的业绩,博得了 人民的纪念与敬仰。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率军叛乱,攻陷占据大批领土,自称燕王与朝延抗争 ,唐王朝危在旦夕。在这国难当头,万民遭殃之即,国子嗣苏源明将元结举荐给皇上。元结 应招,从瀼溪出发,跋山涉水奔赴长安。肃宗召问 兵 势,元结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慷慨陈词,尤恐言不悉情,乃抒写《时议》三篇献给皇上,以此 规劝君王。他历陈帝王将相不以大局为重,偷安循私,致使天下大乱,提出“任天下贤士, 屏斥小人,然后推仁信威令,谨行不惑”的政治主张。肃宗极为赏识,遂拜元结为右金吾兵 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元结不顾路途劳苦,受封后旋即奉旨返回河南 ,于唐、邓、汝、蔡等州招缉义军,声势浩大,叛军山棚、高晃等率5000余人降附。元结率大军逼压贼境,所向无不披靡,连拔15座城池,为平息叛军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威名大震, 遂被擢升为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任荆南节度史吕湮节度判官,继续带兵抗敌。此 间 ,元结曾任知节度观察知事,受朝廷委托,复审谭州刺史庞承鼎冤案。元结不畏权奸,执法 如山,严查凶犯,终使冤案大白,伸张了正义,受到朝臣及地方官民和庶民百姓的钦敬。
肃宗驾崩之后,元结向往山水间的隐居生活,便向唐代宗进《乞免官归养表》,得以应允, 被皇帝授为著作郎职衔,隐居武昌樊口。次年,国事吃紧,皇帝急招,元结以国家社稷为重 ,辞别樊口,奔赴京城,被任命为道州刺史。道州百姓屡遭西原蛮人的焚烧杀掠,由原来的 四万户人家减少到不足四千户,且连年灾害,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而朝廷 下派的各种苛捐杂税依然很多。元结到任不到50天,便接到征敛符牒200余封,限令交纳赋税,超过期限,便削贬治罪。元结以民生为重,宁可丢官受刑,也要为民请命。他修表奏章 ,力陈百姓苦难,要求朝廷免征灾难深重的道州百姓租税及其他经济负担13万缗,代宗深为 元结的真情所动,下诏准予减免。永泰元年,元结又辞官归隐,次年皇帝便招见复职。元结 到任以后,租庸使又索要赋税13万缗,他再上奏章,获准减免。元结任道州刺史期间,不仅 减免各种租税,而且帮助百姓营建房舍,分田分地,免除徭役,有万余户逃难者重返家园, 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强大,西蛮人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入侵。他离任之时,百姓无不感激涕零,夹道相送,并且为他刻石立铭,建造生祠,予以颂扬。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