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化:从方言看墨子思想在鲁阳的产生与演化

225
Vce.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墨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科学家。他《尚贤》《尚同》,《兼 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不朽的科学论断,至今还被人们所称赞。他的至理名言“官 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尚贤上);“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 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兴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墨子.非攻下);“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顺天意者,兼相爱, 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 必得罚。”(墨子.天志上)等,至今,还被人们引用着和实践着。所以,我们现今研究墨子 思想的产生、演化与影响,对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墨子思想是我国战国前社会生活的总结与升华。它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实践,是素朴的唯 物主义。墨子思想在鲁阳的产生与演化有多个例证,这在《墨子》一书中,得到普遍证实。


墨子是战国时期楚国鲁阳人,即今河南鲁山人。2400 年前,墨子曾在鲁阳著经立说, 留下不少珍贵印记。墨子思想的精华,至今,在鲁阳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语言中还被沿用 着。比如:“正好”与“沿墨(Me′i)儿”;“中,不中”与“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上梁 不正下梁歪”;“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筮婆子下假神”等,许多形象的比喻和简练的语言, 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着一代一代鲁阳人乃至中原人,甚至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


这里仅举几例,试述之。


一、“正好”与“沿墨(Me′i)儿” “沿墨儿”是古代鲁阳地区传播至今的特有方言。在鲁阳地区,古代民间原本含义是 沿着墨子所指“义”的路线走没有错儿,是对的,是恰倒好处的。而演化至今仍在应用“沿 墨儿”的口语,其意仍是“刚好”、“正好”、“恰倒好处”。


《墨子.天志(下)》曰:“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其意是,墨子说:“义即是正,因何知道义即是正呢?天下有义就治 理,无义就混乱,我因此知道义就是正。”《墨子.耕柱》曰:“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 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以“义好”就是“正好”。就是现今所讲的“实施的政策好”,即 是“政好”。以后,“正好”又演化为“恰倒好处”。


墨子是平民圣人,工匠出身,他的好多说法和工程、工匠有关。如《墨子.法仪》曰:“百 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悬)”等。工匠在做工时,使用有绳墨,今俗称 “墨斗”。墨斗是校正曲直的工具。它是楚国工匠常备的器具之一。工匠放出墨线,再弹出 墨线印记,就是做工的规矩、标准。工匠必须沿着墨线做工——“沿墨儿”走,不会出偏差、 错误。这就是“刚好”、“正好”、恰倒好处。古代,墨子在鲁阳教工匠放墨线、弹印记,按 照墨线印记做工,叫“沿墨儿”,就是沿着墨子放的线走


鲁山在 1949 年以前,还活跃着信奉墨子的民间组织——“成义堂”和为推行墨家“兼 爱”、“行义”的民间劳动匠人班子——“堂匠班”。“沿墨儿”,这句本属“成义堂”和“堂 匠班”的匠人专业术语,逐步地推而广之到鲁阳地区成为通俗用语。所以,“成义堂”和“堂 匠班”等类民间劳动匠人,对“沿墨儿”的真正含义,是再明白不过了。


“正好”和“沿墨儿”,这两句现代的鲁山民间通俗用语,是墨子长期生活在鲁阳的佐 证。它正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子思想产生于古鲁阳地区而流传至今的历史印记。


二、“中,不中”与“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墨子.天志(上)》曰:“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 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员,’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其大意是,墨子说:“我 们有了上天的意志,就好象制车轮的有了圆规,木匠有了方尺。轮人和木匠拿着他们的规和 尺来度量天下的方和圆,说:‘符合二者的就是对的,不符合的就是错的。’”也即说,符合 的就叫“中”,即“是”,不符合的就叫“不中”,即“不是”。后来演化为鲁阳地方“没有规 矩,不能成方圆”和“中,不中”的习惯用语。


我们现今使用的圆规和工匠用的“拐尺”即方尺,是墨子和鲁班的发明。没有“规”和 “矩”,至今也难以成方圆。“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是墨子对“中,不中”原始的中肯诠 释。“中,不中”产生于鲁阳,墨子是鲁阳人“中,不中”用语的始祖。到后来,经过历史 上的姓氏播迁或人口自然流动,以致演化、传播成为中原人的口头用语。至今,又成了现代 “河南人”的代表语言。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这个“中,不中”不同于舞台演员后来刻意、 着重而造作的发音。而在现今鲁山(即古鲁阳)实际生活中的发音,是轻柔和不经意的。


三、“义者,正也”与“上梁不正下梁歪”


其实,除墨子讲“义者,正也”外,他讲的“正”还有上下对照、上下一致的含义。《墨 子.天志(下)》曰:“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是故庶人不得次已而为正, 有士正之;士不得次已而为正,有大夫正之;大夫不得次已而为正,有诸侯正之;诸侯不得 次已而为正,有三公正之,三公不得次已而为正,有天子正之;天子不得次已而为政,有天 正之。”其意是,然而所谓正,不能自下正上,必须从上正下。所以庶民百姓不得肆意去从 事,有士来匡正他;士不得肆意去做,有大夫来匡正他;大夫不得肆意去做,有诸侯去匡正 他;诸侯不得肆意去做,有三公来匡正他;三公不得肆意去做,有天子匡正他;天子不得肆 意去做,有上天去匡正他。墨子这段话的本意,是教人要“顺从天意”“行义”,用现在的话 说,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要受到 惩罚的”。当然,其内容也有“下级服从上级”“上下一致”“上行下效”的含义。


《墨子.天志(中)》曰:“是故子墨子之有天之,辟人无以异乎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 矩也。今夫轮人操其规,将以量度天下之圜与不圜也,……匠人也操其矩,将以量度天下之 方与不方也,……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 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行,顺天之意,谓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谓之不善意行。 观其言谈,顺天之意,谓之善言谈;反天之意,谓之不善言谈。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 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 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此段大意是:所以墨子认为有天志,就象制轮的 人有圆规,木匠有方尺一样没有区别。现在轮匠拿着他的圆规,将用以量度天下圆与不圆,…… 木匠拿着他的方尺,将以量度天下的方与不方,……所以墨子认为天有意志,上用以量度天 下的王公大人施行政事,下用以量度天下的民众发布文学与言谈。观察他们的行为,顺从天 意的,就叫作好的意识行为;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意识行为。观察他们的言谈,顺从 天意的,就叫作好的言谈,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言谈。观察他们的刑政,顺从天意的, 就叫作好的刑政;违反天意的,就叫作不好的刑政。《墨子.修身》篇又曰:“士虽有学,而 行为本焉。”是说,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墨子.公孟》篇称,告子谓子墨子曰: “我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 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其意是,告子对墨子说:“我 可以治理国家管理政务。”墨子说:“政务,口能称道,自身一定要实行它。现在你口能称道 而自身却不能实行,这是你自身的矛盾。你不能治理你的自身,哪里能治国家的政务?你姑 且先防备你自身的矛盾吧!”


古代,熟知墨子思想的鲁阳人,对《墨子.天志》等篇有着精辟的理解。对此,曾作出 一个简短的结论,即:“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简单、形象、诙谐的比喻,寓意着十分深刻 的人生哲理。它警示着人们:在“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中,首先要“自身行正”, “只有先正己,才能后正人”。做官虽讲才识,但必以德行为本。德才兼备才能正人。首先 要治理自身,然后,才能治理国家。社会事业如同建房,如果“上梁不正”,“下梁就会歪”, 事业就干不成。这正如《墨子.天志(下)》篇末所云:“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将欲为仁 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者,当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大意 是,所以当今天下的士君子,如果心中确实希望实行仁义,追求做上层士,上希望符合圣王 之道,下希望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对天志就不可不详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现今国家工 作人员,如果想真诚的有所作为,力求上进,就必须认真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就 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政策,规范自己的言行,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谋利益。


领导的言行要以德为本,要严以律己,按“规矩”办事,只有为人师表,才能上行下效, 如果“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大厦就难以建成。我们今天研究墨子这些思想在鲁阳地区 的产生与演化,对我们现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染当,染不当”与“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筮婆子下假神”


古代鲁阳民间,因当地有橡子树(实名栎树,现今还大量存在),老百姓普遍采用把橡 子外壳捣碎,煮后和污泥一起作染料,用以染丝、染绸、染布,做衣服。染者一遍一遍的染、 晒、洗,每一遍的染色各有不同。五遍后,颜色方能染成黑色。墨子见此,深有感悟,他从 染丝的过程中发现了人生哲理,后体现在《墨子.所染》中。


《墨子.所染》云:“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 其色也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 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 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夏桀染于干辛、推哆(chǐ),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 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穀。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 天下僇……”其意是:墨子说,他曾见人染丝而感叹说:“(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 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着变化。经过五次之后,就变为五种颜色了。 所以染这件事是不可不谨慎的。”不仅染丝如此,国家也有“染”。舜被许由、伯阳所染,禹 被皋陶、伯益所染,汤被伊尹、仲虺所染,武王被太公、周公所染。这四位君王因为所染得 当,所以能称王于天下,立为天子,功盖四方,名扬天下……夏桀被干辛、推哆所染,殷纣 被崇侯、恶来所染,周厉王被厉公长父、荣夷终所染,周幽王被傅公夷、蔡公穀所染。这四 位君王因为所染不当,结果身死国亡,遗羞于天下。…


鲁阳人对产生于鲁阳的《墨子.所染》特别熟悉。他们不仅了解染丝、染布的详细过程 和方法,而且,非常理解墨子“叹染”的深刻含义。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和《墨子.迎 敌祠》中“巫、卜以请守”等内容,把“墨子.所染”思想的精华,归纳、演化成一句简单 易懂的形象比喻,即:“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筮婆子(占筮的巫婆)下假神。”此话至今在 鲁山民间还广为流传。墨子思想的精华,启迪着一代代鲁阳人,追随好人,学做好人;而不 能跟随“不三不四”的人,去做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


《墨子.所染》启示我们,在现今要学习、借鉴别人积极的、先进的经验,为我所用。 不要把落后的、腐朽的教训当作经验去学习,贻误自己发展。这在“对外开放,引进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尤为重要。


五、“墨守阵规”与“墨守成规”


我们今天使用的成语“墨守成规”是墨子防御思想的结晶。它是由墨子开创的“墨守城 规”、“墨守阵规”演化而来的。


墨子善守圉是世人共知的。其守圉战略思想的产生是有重要历史背景的。生活在战国冷 兵器时代的墨子,眼见天下诸侯争霸,百姓民不聊生的混乱局势,主张用“义举”为百姓争 得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就宣扬“义举”,抵御诸侯相互攻伐,制止攻伐,争取和平。其守 圉的战略思想就应运而生。其方法是:一方面用“义”游说制止攻伐,另一方面是筑城守城 防御攻伐。


在楚国鲁阳地区的广大地域,墨子与其弟子进行了多次的守圉演练,终于成功地取得了 进攻与防守的经验,依此制定了守城的准则和御敌作战的模式,古人称之“墨守阵规”。


据 1996 年版《邓州市志》载,在今天南阳邓州的构林镇高洼村,尚有“战国古城—— ‘墨城故址’”一处,被认定是“墨子与鲁班理论后筑的演兵城”。此“墨城”遗址应是“墨 守城规”思想在楚国鲁阳地域产生之实证。墨子的守圉战略思想,不仅曾在“止楚攻宋”时, 说服楚惠王及与鲁班的攻防演练中获得成功体现,而且在“止齐伐鲁”和“止鲁阳文君攻郑” 时,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不惟如此,在《墨子》一书“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 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十一篇城守战术 中,也均是讲述城池防守的成功方法。这些方法,就是防御敌人进攻时,守城的准则和规定。 墨子对“守城”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成功经验。所以,在敌我两军对阵前,只要按照墨子守城 的防守规定执行,没有不胜利的。“墨守阵规”和“墨守城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墨子.七患》载:“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为墨子“墨守城规”之思想基础。“阵, 是古代战术用语,指作战队伍的行列或组合方式。”“阵本作陈”。“陈同阵,军伍行列也。” 《墨子.明鬼下》载:“汤以车九辆,鸟陈雁行。”本意是“汤用车九辆,布下鸟阵、雁行的 阵势。”《说文解字》亦曰:“陈从木直珍切”即“阵”。《墨子.修身》载:“君子战虽有陈, 而勇为本焉”。此“陈”亦同“阵”。故“墨守阵规”亦作“墨守陈规”;“城”和“成”本同 音字。所以“墨守城规”后演化为“墨守成规”。


随着时代前进,社会发展,语言也发生变化。当冷兵器时代结束后,墨子城守思想已经 成为过往。传统的弓箭、刀剑、矛戟等兵器,逐步被火药、枪炮所替代。历史的进化,使社 会语言发生了重大演变。“墨守城规”与“墨守阵规”已不再适用。它们变成了阻碍社会发 展的保守“陈规”。所以,古代墨子在鲁阳著经所总结出的“墨守阵规”和“墨守城规”的 成功经验,就逐步演化为“墨守成规”或“墨守陈规”。现今“墨守成规”的含义,却演化 成因循守旧,不肯改进的代名词了。“墨守成规”这个成语,也就牢牢地打上了墨子“城守” 思想的历史印记。


墨子思想在鲁阳的产生和演化,自古至今对鲁阳都有着重要影响


在古代,受墨子思想的濡染,鲁阳孕育着世代人杰英豪。东汉,隐于壶山之阳的著名易 学家樊英,宁愿“环堵”聚徒讲学,也不愿去东汉朝廷,与其昏庸为伍;唐朝,一代廉吏元 德秀,为鲁山令,廉洁为官,心系百姓,勤政善政,为万民所称赞;南宋名将牛皋(18), 曾聚众抗金入侵。讨贼杨进于鲁山,三战三捷;四败金兀术,屡战屡胜。力抵强暴,忠勇报 国。等等。在鲁阳过往古人的事迹里,一件一件,无不闪烁着墨子思想的光辉。即便是现代 鲁山,还仍然显现着,墨子在鲁阳长期生活的历史印记,并不断突现着带有墨子思想精华色 彩的英雄模范人物。


墨子思想的精华,影响和塑造着鲁阳人勤劳、节俭,忠诚、正义,“尚贤、尚同”,“兼 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及勇敢、顽强的坚忍不拔特性。鲁阳的灵山秀水,成就了一 代和孔子并称“显圣”的墨翟,墨子思想的精华,也深刻地影响着历代生活在鲁阳地区的广 大民众。


墨子思想在鲁阳的产生、演化与传播,不仅对中原乃至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着深远地影 响。我国现今提出的对内“建立和谐社会”和对外实施“合作双赢”,推进“建立和谐世界” 的战略方针,无不蕴涵着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思想精华。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