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三年,元结调任容州都督、兼侍御史、本管经略使,道州百姓感念元结恩德,仍请礼部 侍郎张谓作《甘棠颂》来赞美他,歌颂他。容州原先被西蛮攻陷占据,元结把府地暂定苍梧 。为收复和治理容州,元结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单车入洞,亲自抚谕官兵及百姓,在很短的 时间内,从西原蛮人手中连续夺回八州失地,为大唐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次年,代 宗拜元结为金吾卫将军,兼御使中丞、本管经略使。后因母亲病世,元结多次提请辞职守孝 ,代宗应允,他便回浯溪为母亲守灵。离开容州之时,百姓纷纷到节度府请求留任,无奈元 结执意回湘,无数百姓洒泪送别。
大历七年,元结守孝期满,皇上下诏,令他进京加官晋爵,不幸路途染病,于四月庚午去世 于长安永崇坊旅馆,时年54岁。元结儿孙及其生前好友将他的灵柩运送回鲁山,安葬于城北 30 里地的青条岭泉上村北。元结去世,朝廷上下一片哀痛。中书舍人杨炎、常衮等为元结撰写 碑志,表述他的壮志情怀及丰功伟绩。地方官员刘衮、瞿令向及元结部下故将张满、赵温、 张协等,感念旧恩,哭送终葬。紫光禄大夫颜真卿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手书,为元结立表树 碑刻铭。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元结墓地修祠建亭,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一心为 百姓着想的绝代良臣。
元结是文武兼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政绩卓著,而他的诗词文章, “道达情性”,“救世劝俗”,具有深厚的思想内含,且笔力雄健,意气超拔,朴素简淡, 自成一格,是唐代杰出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对后人和世人都有相当的影 响。
元结的一生,不仅喜爱山水,更喜爱文学,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赋诗作文,以此来表达心志 。他家居商余山,自称元子,创作《元子》10卷;他逃难猗玗洞,自称猗子,著《猗玗子》数篇;栖居瀼溪,自称浪士,写《浪说》卷;移居樊口,取号漫叟,书《漫说》诸篇。即使做官治 政,征战沙场,也把吟诗作为 一件大事去做。
元结是一位“尝欲济时难”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的淫靡诗风, 主张诗歌能“极帝王理论之道,系古人规讽之流”,达到“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的政治目 的,是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的先声。他的散文气势磅礴,内涵深刻,为韩愈、柳宗元的 先驱。
唐天宝年间,元结途径淮阴一带,了解到这里连年水灾,百姓处于火热水深之中,便 写出《 悯荒诗》来表述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强烈谴责帝王将相的穷奢极欲。他在诗中写道:“更 歌曲无终,如有怨气浮。奈何君王心,不觉此怨尤。遂令一夫唱,四海欣提矛。”充分表达 了愤世疾俗的思想情感。他通过《贫妇词》,写出贫困妇女在官府压榨下的悲苦处境;通过 《去乡悲》,述写黎民百姓背井离乡的逃难生活;通过《农臣怨》,写出了当时农民在灾荒 年月的哭诉无门,表现了他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元结一生,官做得不小,可他却从不以权谋私,而是胸怀天下,心系百姓。他曾以《喻溪乡旧游》为题,作诗曰:“往年在瀼溪,瀼人皆忘情。今来游瀼乡,瀼 人见我惊 。我心与瀼人,岂有辱与荣?瀼人异其心,应为我冠缨。”元结当时身为节度要员,回乡后百姓当刮 目相 看,可他却时时自责,觉得自己与百姓之间应该
坦诚相见,情同手足。这种接近群众,愿与 群众为伍的心境,的确难能可贵,是其他不少官员所难以做得到的。
广德二年,元结被任命为道州刺史。到任以后,他深察百姓疾苦,对贪官污吏不顾人民死活 强行征税的行为深恶痛绝。他不仅上书奏请皇上勉征租税,还写下了《舂陵行》、《贼退示 官吏》等著名诗篇,严厉谴责官吏们的严刑苛敛,表达自己宁愿违诏待罪皇上,也不愿逼迫 百姓鬻儿卖女流离失所的高尚情怀。诗中写道:“逋缓违诏令,蒙责固所宜。”“何人采国 风,吾欲献此辞。”元结以自己的凛然正气为民请命。他把那些强迫地方官员横征暴敛的朝 臣使臣比作盗贼来鞭挞,表示自己宁愿丢了乌纱,也不肯“绝人命”以博得皇上宠爱的坚强 决心。
元结的诗词文章不仅在民间广泛传播称颂,也受到当时文坛大家的高度评价。诗圣杜甫曾写 下《同元使君舂陵行》一诗,盛赞元结:“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 华星。”
我曾多次到元结墓前,久久地徘徊。
面对“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的高高的墓碑,我惊叹:这小小的山岗野地,怎能成为这位清 明的高官、杰出的将才、文学的娇子的栖息之地呢?
仅凭儿时听到的传说,已不足为据。那故事只不过是为了表述当地百姓良好的心愿而已。
然而,元结生前选择这里作为他的墓地,毕竟有他的缘由,也是铁的事实。若非如此,他的 儿孙及好友就不会用长达七个月的时间,车拉人抬,不辞数千里之苦,将他的灵柩运送到 这里埋殡。
是元结相中这里的“风水”了吗?
我细细观察,这地方的确不错。这里是伏牛山的余脉,千山竞秀,草茂林密。元结墓的左侧 ,是南北走向、逶迤数里的青条岭,可谓风水之“青龙”。墓地左侧,有一山形似卧虎,可 谓风水之“白虎”。墓地后的主山是凤凰岭,可谓风水之“朱雀”。墓前溪水四季奔淌,且 有鏊子山与之呼应,可谓风水之“玄武”。主山与朝山相向,青龙与白虎映衬。周围层峦叠 嶂,逶迤起伏,护卫重重,且草木繁茂,流泉甘冽。纵观全景,这里真可谓“山刚水柔,相 比以求。运势近形,众秀毕呈。势来则聚,形止斯凝。万派周奔,从势俱下。左为青龙,右 为白虎,玄武垂首,朱雀翔舞”,不愧为一处风水宝地。
除墓地周围山水走势的大气之外,墓地本身也极为奇特。直到今天,仍能分辩出墓地本身就 象一顶轿子。墓穴的位置恰巧是隆起的长方形的轿身,两侧各有一条小路,像是两根轿杆。 墓穴的后侧 ,南北相距数十米各有一块斜仄的梯形田块,形如迎风飘展的古代旗帜,的确 算得上大福大贵之地。元结是位卓越的军事家,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似这等阴穴 阳宅之事,当为精通。
然而,纵观元结一生,似与此无关。
无结生前纵情山水,借自然风物明人生之道,由山水林石极臻清心宁静境界,使自己的人生 洋溢着理性的超脱和风格的潇洒。他多次辞官归隐,鄙弃功名利禄,以山水胜境为超脱人间 的 适意场,全身心的沉入山水间的静幽之中。他发扬古代乐生传统,在山水间寻找仙隐诗酒之 乐,创造出一种悠闲自由的人生境界。元结一生胸怀大志,具有报国忧民之心。国难当头, 他 征战沙场,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百姓遭难,他甘愿免官受刑,也要为百姓请命。大功告成, 值晋官升爵之即,他常常辞官隐退。即使闲遐赋诗作文,亦是胸怀大志,安邦定国,悯世忧 民。生前的元结不图做官,不喜荣华富贵,怎期望儿孙飞黄腾达、为富为荣呢?
古人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元结 生前戎马倥偬,死后,选一块僻静的好山好水安歇,了却归隐山水的一片心愿,也许更为合 情合理。直到现在,这里只有他的孤坟一座,上无祖先父母,下无妻子儿孙,静静地在这里 安息了千年之久,也许这才是他的期望所在。
元结墓前,我曾忆及这里亭柱上的一副对联:“金鼓金鼓金金鼓,鼓金鼓金鼓鼓金。”据说 ,这是元结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奇联妙对,至如今仍无人解开联文的真正含义。
也许,他是借荀子“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之语,表明自己出生入死的戎马生涯,也 许他用谐音“今”、“古”二字,道出人生哲理,由后人评说。
“千古江山,英雄总被,风打雨吹去。”尽管元结留下这么多令人无法解开的迷,但从他的 身上,我们至少可以悟出一些怎样当官,怎样做人,怎样为文的道理。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