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享年
颜鲁公《元次山碑》:大历七年(772)正月,元结丁母忧期满归朝,不幸遇疾,“四月庚午(二十日;公历五月二十六日),薨于永崇坊(坊址在今西安市城南雁塔北路陕西省委至西安科技大学一带)之旅馆,春秋五十。”①《新唐书·元结传》亦称:“罢还京师,卒,年五十。”②是碑文和正史均认为元结享年五十岁,以终年上推五十年,其生年则为开元十年(722)。
然而,元结早于乾元二年(759),即在接受唐肃宗召见期间,就曾对人讲自己上年的岁数为“四十”。③四年后,又在醉别友人王契的诗《序》中点明:
癸卯岁,京兆王契佐卿年四十六,河南元结次山年四十五。时次山
顷日浪游吴中,佐卿顷日去西蜀,对酒欲别,此情易邪!在少年时,握
手笑别,虽远不恨,以天下无事,志气犹壮;今与佐卿年近五十,又逢
战争未息,相去万里,欲强笑别,其可得乎!……江畔主人鄂州刺史韦
延安令四座作诗,命余为序,以送远去。④
按,癸卯岁,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是年元结自云四十五岁。上溯五年,即肃宗乾元元年(758)时,元结又自报年龄为四十岁,可见元结对自己岁数的说法是前后贯一的。
由上可知,元结的诞辰应在己未岁,即唐玄宗开元七年(719),迄大历七年(772)薨,享年五十四岁。碑铭和史传中关于元次山享年五十的记载,错误显然。
二、山棚
《元次山碑》称:乾元二年(759),元结奉诏命于唐(州治在今河南泌阳县)、邓(州治在今河南邓县)、汝(州治在今河南临汝县)、蔡(州治在今河南汝南县)等州招集义军,“山棚高晃等率五千余人一时归附。”在新修《鲁山县志》和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均在“山棚”与“高晃”之间置顿号,即视“山棚”为应募的某义士姓名。其实,大谬不然。
关于“山棚”,虽然在唐代文献中首见于《元次山碑》,但由于碑文撰者未对其义作进一步解释,故让人产生误会。正史对“山棚”有较明晰地交待:
东畿西南通邓、虢,川谷旷深,多麋鹿,人业射猎而不事农,迁徙
无常,皆趫悍善斗,号曰“山棚”。权德舆居守,将羁縻之,未克。至是,
元膺募为山河子弟,使卫宫城,诏可。⑤
可见“山棚”是指唐代东都洛阳西南一带迁徙无常的山居猎户,是一支特殊群体的称谓。由于“趫悍善斗”,到了晚唐,犹是国家招安对象。
“山棚”的含义,直到宋代才有了根本的演变。南宋文人赵彦卫说:
唐之东都,连虢州,多猛兽,人习射猎,而不耕蚕,迁徙无常,俗
呼为“山棚”。⑥今人谓锡宴所结綵山为“山棚”。
值得注意的是,以高晃为首的“山棚军”,在元结的指挥下,“大压贼境,于(史)思明挫锐,不敢南侵。”⑦“结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⑧泌阳城在今河南唐河县,为唐代唐州治所。又,肃宗上元元年(760),置南都于荆州(州治在今湖北江陵县),“以荆州为江陵府,仍置永平军团练兵三千人。”⑨由于此前元结的“山棚军”自山南东道调归“无兵”的荆南节度使节度,⑩颇疑永平军的中坚即“山棚”出身的将士。
三、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
《元结传》:乾元二年(759),元结蒙天子召见,以《时议》三篇,博得龙颜大悦,遂“擢右全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11《元次山碑》则称:“乃拜右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 12元结初授官职中的“西道”、“东道”云,究竟以何说为是?
先来说道。道在这里是指行政区划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在併省州郡的基础上,因山川行便,分天下为十道,山南道则为其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又析十道为十五道,山南东、西道,即为原山南道的一分为二。道初置采访使,职权如汉代的刺史之职。肃宗至德(756—757)以后,诸道皆有节度使之设。山南西道节度使,治所在兴元府(府治在今陕西汉中市东),管开(州治在今四川开县)、通(州治在今四川达县)、渠(州治在今四川渠县)、兴(州治在今陕西略阳县)、集(州治在今四川南江县)、凤(州治在今陕西凤县凤州镇)、洋(州治在今陕西洋县)、蓬(州治在今四川仪陇县南)、利(州治在今四川广元县)、璧(州治在今四川通江县)、巴(州治在今四川巴中县)、阆(州治在今四川阆中县)、果(州治在今四川南充市北)、金(州治在今陕西安康市)、商(州治在今陕西商州市)等州。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襄州(在今湖北襄樊市),管襄、复(州治在今湖北天门县)、均(州治在今湖北均县西北)、房(州治在今湖北房县)、邓(州治在今河南邓县)、唐(州治在今河南泌阳县)、随(州治在今湖北随县)、郢(州治在今湖北武昌)等州。山南西道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甘肃嶓冢山以南,陕西佛坪、镇巴和四川城口、开县、大竹、涪陵等县以西,嘉陵江流域以东和四川江津、武陵等县以北地区;山南东道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伏牛山、桐柏山西南,湖北随县、京山、沔阳等县以西,四川涪陵、万县和陕西紫阳、石泉等县以东,长江以北地区。总之,西道不出今陕、川、渝地区,东道不逾今鄂、豫和陕南部分地区。13
再考察元结授节度参谋以后的活动区域:1、招募义士于唐、邓、汝(州治在今河南临汝县东)、蔡(州治在今河南汝南县)等州。14唐、邓二州隶山南东道,汝州隶都畿道河南府,蔡州隶河南道,均于山南西道无涉。2、结率五千“山棚军”,屯守泌阳城(山南东道之唐州州治所在),因而“大压贼境,于思明挫锐,不敢南侵”,由是保全了十五座城池。15按,泌阳城以南地区,早在至德元载(756),就为安祿山所陷,后来又是元结等与史思明部激战争锋之地,因而“杀伤劳苦言可极耶,街郭乱骨如古屠肆。”元结悉瘗收刻石立表,名之曰“哀丘”。 16元结拜节度参谋后主要军事活动区域为泌阳城及以南地区,这是山南东道的军事要隘,与山南西道无丝毫瓜葛。3、肃宗上元元年(760)四月,襄州将张维瑾、曹玠杀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据州反”。元结则以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和摄监察御史的身份,奏报朝廷,“表请用兵。” 17朝廷很快以陕西节度使来瑱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不到一个月时间,襄州反叛事件平息。由是元结立了大功,真拜监察御史。襄州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与山南西道风马牛不相及。4、在襄州事件之后朝廷以曾做过宰相的吕諲为荆南节度使,吕諲则“辞以无兵”,天子则称“元结有兵在泌阳。”于是拜结为水部员外郎兼殿中待御史,“充諲节度判官。” 18自是,元结的主要军事政治活动又转到荆南节度使所管的荆(州治在今湖北江陵市)、澧(州治在今湖南澧县)、朗(州治在今湖南常德市)、硖(州治在今湖北宜昌市)、忠(州治在今四川忠县)、涪(州治在今四川涪陵县)、衡(州治在今湖南衡阳市)、潭(州治在今湖南长沙市)、岳(州治在今湖南岳阳市)、郴(州治在今湖南郴州市)、邵(州治在今湖南邵阳市)、永(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县)、道(州治在今湖南道县)、连(州治在今广东连县)等凡一十七州。19又,元结还自称在任荆南节度判官时,曾长期“将兵镇九江”。20九江当指今湖北广济、黄梅县一带。
综上,自元结任官节度参谋至升任节度判官到荆南,在长达近一年的时间内,除因募兵需要,“举义师宛、叶之间”,21到过汝、蔡等州外,其足迹从未离开过山南东道所辖区域。其实即便以后历官刺史、经略使,远涉岭南等地区,他也没有任职山南西道的经历。因之,我们可以完全确认,元结的初授官应为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新唐书·元结传》之“西道”云,乃大错特错。
四、玄宗异而征之
《元次山碑》:“及羯胡首乱,(结)逃难于猗玗洞,因招集邻里二百余家奔襄阳。元宗异而征之,值君(结)移居瀼溪乃寝。”
《唐国史补》的编者认为元结保全的邻里远不只二百余家:
元结,天宝之乱,自汝濆大率邻里,南投襄汉,保全者千余家。乃
举义师宛、叶之间,有婴城捍寇之动。22
汝濆泛指元结故里商馀山以东的汝水及其支流濆水流域。元结“自汝濆大率邻里”南逃于安全地区,因而被“保全者千余家”,这在当时,实在是个天文数字!因为即使在开元盛世,它都是一个中下县的人口数。史载开元二十二年(734)的县级户口规模:
六千户已上为上县,二千户已上为中县,一千户已上为中下县,不
满一千户皆为下县。23
又,元结家乡所在的鲁山县隶于汝州,汝州“旧领县三,户三千八百八十四,口一万七千五百三十四。” 24也就是说,被元结存活的难民竟相当于当时鲁山全县的户口!也许“一千余家”为《唐国史补》的誇张溢美之辞,诚如《元次山碑》所云为结保全者只有二百余家,那也不是个小数字;它不只是一个下县的民户,还是一个羁縻州的户数。所谓羁縻州,又称蕃州,是对内附少数民族“即其部落,列置州县”,25类似今天民族自治的行政区划。有唐一代,曾先后在全国设置过八百多个羁縻州。其中,在关内道北部以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等民族设立九十个羁縻州,而这些蕃州的每州平均户数才只有一百七十余户。26
无职无权又无钱,只是个“待制”进士的元结,竟在兵荒马乱之际,以“布衣”身份,奋大智大勇,救众多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惊天动地的壮举,连偏安成都的太上皇都为之动容。惜乎玄宗的“异而征之”,因元结又移徙瀼溪(今江西瑞昌县西北)而只好作罢。否则,元结因提前报效朝廷,其历史还不知道如何重写,也许会更加辉煌。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