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十月官至尚书郎
在元结的为官生涯中,最春风得意的时候莫过于他在唐肃宗召见授官后的数月。他曾向其顶头上司荆南节度使吕諲不无炫耀地表白:
某甚愚钝,又无功劳,自布衣历官,不十月官至尚书郎。27
他在上唐代宗的表章中亦曾自称:
臣起家数月之内,官忝台省。28
此谓自乾元二年(759)元结被天子召见后,初授右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山南东道节度参谋;继以挫史思明叛军南锋、“泌阳守险,全十五城”等功,真拜监察御史;再以益兵荆南府功,进升水部员外郎兼殿中待御史、荆南节度判官。对此不次迁升,不只元结本人感到意外,其好友颜鲁公亦认为非同寻常:
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29
按,水部员外郎(从六品上)属于尚书省工部的官员,殿中待御史(从七品上)属于御史台的官员,故曰“官忝台省”。元结不到十个月时间就由正八品下的右金吾兵曹参军超擢为从六品上的尚书郎,即官阶上升了九级。如此火箭般的升官速度,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不无遗憾的是,元结仕途中如此重要经历,碑传中竟缺授官的具体时间记载。下边试对元结十个月中的初授官和升官的月份做某些考察。
先求索元结初授官的具体月份。
《元结传》称:元结被天子召见并授官的背景,正值“史思明攻河阳,帝将幸河东”时。30据《通鉴》筹载,史思明攻河阳(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反被李光弼败于城下,为乾元二年(759)十月丁酉(四日)至乙巳(十二日)间事。31而肃宗打算御驾亲征却并未成行,就发生于十月四日这一天:“十月丁酉,下制亲征史思明;群臣上表谏,乃止。” 32颜鲁公则把亲征“竟不行”的原因归结到元结身上:
乾元二年,李光弼拒史思明于河阳,肃宗欲幸河东,闻君有谋略,
虚怀召问。君悉陈兵势,献《时议》三篇。上大悦,曰“卿果破朕忧”。
遂停。乃拜君右金吾兵曹、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33
“遂停”就是取消、停止亲征的成命。可见元结的应召并初授官的时间应在乾元二年(759)十月丁酉(四日),最迟不会超越乙巳日,即当月十二日史思明兵败河阳城下这一天。
应说明的是,据元结自云,献《时议》三篇的时间为乾元二年(759)九月。34这于上考并无矛盾,因为上《时议》在前,因而龙颜大悦而授官在后,事情合情合理。所以元结的初授官时间,定在十月,当不会有误。
再考察元结由摄(即代理)监察御史到真拜监察御史的时间。颜鲁公提供线索说:
时,张瑾杀史翙于襄州,遣使请罪。君为奏闻,特蒙嘉纳,乃真拜
君监察御史。35
张瑾即张维瑾的略称。据正史记载,襄州将张维瑾、曹玠杀山南东道节度使,据州反叛,为肃宗上元元年(760)四月戊申(十八日)发生的兵乱事件。36但亦有史传认为事件发生于四月十三日。37虽然具体日子记载有差异,月份为四月,则为两《唐书》纪传的共识。时元结为山南东道的节度参谋,又兼摄监察御史,肩负监军的职责和权力,故事件一发生,就以第一时间奏闻天子并建议派兵平乱,朝廷很快改任陕西节度使来瑱为山南东道节度使。由于向皇上报告和处置及时,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迅速平息襄州之乱。在这件事上,因元结立了头功,故朝廷在他初授代理监察御史之后仅半年时间,就以“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38即真拜监察御史。
最后,探讨元结升迁水部员外郎等官的时间。还是颜鲁公透露消息说:
属荆南有专杀者吕諲为节度使,諲辞以无兵。上曰:“元结有兵在
泌阳。”乃拜君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諲节度判官。39
由上引中可以得知,所谓“专杀者”(指专将相之任者)吕諲之拜节度使和元结之“充諲节度判官”,应在同一时间。也就是说,只要弄清曾做过宰相的吕諲擢拜荆南镇帅的时间,就自然知道元结何时升迁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等官。《旧唐书·肃宗本纪》上元元年(760)八月丁丑(二十日)条云:
以太子宾客吕諲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沣·朗·硖·忠五州节度观
察处置等使。
但《旧唐书·吕諲传》则谓諲拜节度的时间为当年的七月。40其实两者并无矛盾,因为上元元年七月初拜諲荆南镇帅时,吕諲以荆南“无兵”而拒绝任命,直到调元结泌阳兵(驻守于今河南泌阳一带)归荆南节度后,吕諲才于上元元年八月二十日正式接受荆南节度使之职。
据上,“帝进结水部员外郎,佐諲府”41的时间,应为上元元年(760)的八月。
总上,可以得出结论:乾元二年(759)十月,元结擢右金吾兵曹等官;半年后,即上元元年(760)四月,真拜监察御史;再过数月,即上元元年八月,拜尚书工部水部员外郎等官。首尾十个月,官品升迁九阶,故颜鲁公羡称:“君起家十月,超拜至此,时论荣之。”
六、“知节度使事”与“摄领府事”
《元次山碑》:“及諲卒……君知节度观察使事。”42《元结传》:“瑱诛,结摄领府事。”43所谓“知节度使事”,是指元结以非节度使身份而行荆南节度使事;所谓“摄领府事”,则谓元结以非节度府长官而代理山南东道节度府事,不过是“知山南东道节度使事”的换一种说法。广德元年(763)后,“知节度使事”有了正式替代的名称,曰“节度留后”,44即未授旌节的准节度使。
一个没有节度使官衔的六品官,竟兼摄两道节度使事,这在唐代似乎是绝无仅有。因此我们难免会产生疑问,有必要还原历史的真相。
先说元结知荆南节度使事。且看颜鲁公怎么讲:
及諲卒,淮西节度使王仲鼎为贼所擒,裴茂与来瑱交恶,远近危惧,
莫敢谁何。君知节度观察使事,经八月境内晏然。今上登极,节度使留后者
例加封邑,君逊让不受,遂归养亲,特蒙褒奖,乃拜著作郎。45
这里说得很清楚,荆南节度使吕諲死后的八个月内,为元结的知荆南节度使(后改称“留后”)时间。在这段日子里,邻镇淮西节度使王仲鼎(按《通鉴》等作“王仲昇”)所在申州(治今在河南信阳市)为叛军史朝义攻围,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坐视不救,因而城破被俘;来瑱部将裴茂(《旧唐书》本传作“裴茙”)觊觎帅位,因而与来瑱互相攻击,最后两败俱伤。46正是在邻镇纷纷扰扰、乱相丛生时,由于元结治理有方,荆南区域则别有天地,呈现一派安逸和谐景象。
注意,元结代理荆南节度,历时只有八个月。其起止时间,根据颜鲁公的启示,应为吕諲薨月和“今上登极”后的某月。关于吕諲之死,其本传称:
諲素赢疾,元年建卯月卒。47
所谓“元年建卯月”,是指唐肃宗元年(762)的第四个月份,即上元三年(762)二月。自二月始,至代宗宝应元年(762)九月(即代宗登极后第六个月份),当为元结知荆南节度使事的时间。也就在宝应元年的九月,元结辞职蒙允,归隐于武昌樊口(在今湖北鄂域西)。
再说元结摄领山南东道节度府事。传称“摄领府事”,是在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被诛之后。诸史关于来瑱之死的时间,均有一致的记载:广德元年(763)正月壬寅(二十八日),瑱坐削官爵,流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市),第二天赐死于流放途中(今户县)。48而元结早于来瑱被诛的四个月前就致仕归隐山林!可见“摄领府事”说,纯属子虚乌有,《新唐书·元结传》误记显然。
七、西原蛮
代宗广德元年(763)九月,即元结辞官一年后,被朝廷授道州刺史。但因吐蕃陷京师,直到十二月,才于鄂州(治今湖北武昌)接到敕牒,即日赴任,于次年五月二十日到达道州(治今湖南道县)。然而此行并非“适彼乐士”,早在上年十二月丙申(二十八日),道州就曾遭受一场磨难:“西原蛮陷道州”,“据城五十余日。”49数年后,元结因道州任上政绩突出和防范西原蛮有功,晋升容管经略使。可见西原蛮在元结晚期仕途生涯中的巨大影响。由于碑、传中对西原蛮着墨不多,这里做某些补充介绍。
西原蛮属于岭南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因主要分布于西原州(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北黑水河西岸)而得名。自汉迄唐,西原蛮又称乌浒人、乌武僚、西原僚,以黄姓人居多,还称黄峒蛮。后来西原蛮融合于壮族之中。元结所处时代的西原蛮,《新唐书·南蛮传》记述甚详:
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至德初,首领黄乾曜、
真崇郁与陸州、武阳、朱兰洞蛮皆叛,推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合
众二十万,绵地数千里,署置官吏,攻桂管十八州。所至焚庐舍,掠士
女,更四岁不能平。乾元初,遣中使慰晓诸首领,赐诏书赦其罪,约降。
于是西原、环、古等州首领方子弹、甘令晖、罗承韦、张九觧、宋原五
百余人请出兵讨承斐等,岁中战二百,斩黄乾曜、真崇郁、廖殿、莫淳、
梁奉、罗诚、莫浔七人。承斐等以余众靣缚诣桂州降,尽释其缚,差赐
布帛纵之。其种落张侯、夏永与夷獠梁崇牵、覃问及西原酋长吴功曹复
合兵内寇,陷道州,据城五十余日。桂管经略使邢济击平之,执吴功曹
等。余众复围道州,刺史元结固守不能下,进攻永州,陷邵州,留数日
而去。50
有关西原蛮反叛的原因,两《唐书·王翃传》认为:
自安史之乱,频诏征发岭南兵募,隶南阳鲁炅军。炅与贼战于叶县,
大败,余众离散。岭南谿洞夷獠乘此相恐为乱,其首领梁崇牵自号“平
南十道大都统”,及其党覃问等,诱西原贼张侯、夏永攻陷城邑,据容
州。前后经略使陈仁琇、李抗、侯令仪、耿慎惑、元结、长孙全绪等,
虽容州刺史,皆寄理藤州,或寄梧州。51
按,有唐一代,曾先后在岭南地区设置类似自治的羁縻州九十二个,以西原蛮所置西原州就是其中之一。52这些羁縻州(又称蛮州)的刺史、县令皆由所在蛮部的酋长担任,在享有世袭特权的同时要履行为国征讨等义务。为平安史之乱,岭南诸蛮州(包括西原州)酋长及其子弟接受朝廷征发者数以万计。惜乎叶县之溃败,将失败和思乱的情绪传染到岭南蛮区,并由之为蛮酋中的野心家所搧动所利用,遂至西原等蛮接踵反叛,纷纷扰扰数十年。
元结为刺史的道州(治今湖南道县)曾遭受西原蛮的几乎是毁灭性的破坏。他一到任,就因乱后的道州破败不堪而向朝廷诉苦:
臣当州被西原贼屠陷,贼停留一月馀,日焚烧粮储屋宅,俘掠百姓
男女,驱杀牛马老少,一州几尽。贼散后,百姓归复,十不存一,资产
皆无,人心嗷嗷,未有安者。53
遭西原蛮大浩劫之后的道州,户口“十不存一”,且“资产皆无”;“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54
面对为此恶劣条件,元结不顾上锋压力和个人安危,屡屡为民请命,因而为治下百姓减免租税和其他负担十三万缗,并“为民营舍给田,免徭役”。55而当初元结刚上任时,道州“户才满千”,由于刺史能行爱民之善政,“两年间归者万余家”。尤其让人满意的是,百姓们的安全感增强,因为西原蛮“亦怀威”,“不敢来犯。”56
八、仍乞再留
《元次山碑》:元结道州刺史任满,“既受代,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 57元结留任与否,《新唐书·元结体》无一字涉及,《元次山碑》则含乎其辞,似乎元结道州刺史任上仅历两年。更莫名其妙的是,近人吴廷燮所撰《唐方镇年表》,竟据颜鲁公交待不清的碑文,硬将元结迁转容管经略使的时间系在大历元年(766)条下。58
其实,元结在自己的诗文中,早都将自己道州刺史履历交待清楚。他在永泰二年(766)所进《再谢上表》中云:“某伏奉某月日勅,再授臣道州刺史,以某月日到州上讫。……谨遣某官司奉表陈谢。”59这就是说,因“百姓诣阙”请留,朝廷遂顺从民意,再授元结道州刺史,时间应在永泰二年十一月份以前,以这年的十一月改元大历也。元结还在《欸乃曲五首序》中说:“大历丁未中,漫叟结为道州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60道州隶于荆南节度使,节度所在为南都江陵,故兼江陵府尹的荆南节度使,或称“都使”。既然丁未年即大历二年(767)犹在荆南道内履行其道州刺史职责,又怎么可能有大历元年(766)就已迁转岭南道容管经略使事情发生!
至于元结何时离任道州、转赴容管,已故史学大家岑仲勉先生认为:时在大历三年(768)。61果如是,元结自广德元年(763)九月“勅授道州刺史”,62中经永泰二年(766)再授道州刺史,至大历三年(768)迁转容管经略使,其在道州任上,首尾长达六年之久。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