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容管
所谓容管,乃容州管内经略府的简称。治所在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县)。由于乾元中(758—759)容州为西原蛮酋梁崇牵攻据,前后经略使陈仁秀、长孙全绪等六人,虽容州刺史,皆寄治于藤州,或梧州。大历三年(768),新授经略使兼容州都督、刺史元结则寄治于梧州治所所在苍梧县(即今梧州市)。
由于经略使兼边州刺史和都督数州乃至数十州之军事,所以其职为边防地带的军事和行政长官。据《新唐书·方镇表》:容州管内经略使,初置于天宝十四载(755),63领容、白(州治在今广西博白县)、禺(州治在今广西北流县东南)、牢(州治在今广西玉林县)、绣(州治在今广西桂平县南)、党(州治在今广西玉林县西北党州)、窦(州治在今广东信宜县西南隆镇)、廉(州治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义(州治在今广西岑溪县西南渡)、郁林(州治在今广西玉林县石南镇东北)、汤(州治在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岩[严](州治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南)、辩(州治在今广东化州县)、平琴(州治在今广西玉林县西北党州西)十四州。乾元二年(759),容州管内经略使增领都防御史。上元元年(760),升容州经略都防御使为观察使。乾宁四年(897),升容管观察使为宁远军节度使。64由于无节度的地方才增领都防御史,标志着容管经略使的职权正在向节度使一级过度;由于道一级的区划才置观察使,表明容管虽无节度之名却有节度之实;容管最终完成向节度的蜕变,虽历时一百四十二年,但渐变的过程,则揭示容管在唐代边防设置中的日趋重要的地位。
容管府下置经略军,“管镇兵一千一百人,衣粮税本管自给。”65这点兵当然经不起“合众二十万”的西原等蛮僚的内寇重创,以至于府治容州陷落十多年都无力恢复。直到大历六年(771),经略使王翃“以私财募兵”三千余人,并与藤州刺史李晓庭等“结盟讨贼”,“前后大小百余战”,才“尽复容州故地。” 66
元结对容管区内的贡献虽不及其后任王翃轰轰烈烈,但却为以后的经略使收复容州做了扎扎实实的前期准备工作。碑称:
容府自艰虞以来,所管皆固拒山谷,君单车入洞,亲自抚谕,
六旬而收复八州。67
《新唐书》亦以“身谕蛮家,绥定八州”,68高度评价和概括元结在容管任上业绩。
最后,探讨一下元结究竟何时离任容管。先看颜鲁公怎么说:
丁陈郡太夫人忧,百姓诣使请留。大历四年夏四月,拜在金吾卫将
军兼御史中丞、本管使如故。君矢死陈乞者再三,优诏褒许。69
上引是说大历四年(769),元结因丁母忧而再三陈乞辞职为母守丧,受到天子“优诏褒许”。“褒许”二字既可理解为褒奖称赞,亦可解释为许可元结的离职奏请;夺情留任抑是离职守丧?让人如置五里雾中。再看《元结传》如何讲:
会母丧,人皆诣节度府请留,加左金吾卫将军。民乐其教,至立石
颂德。罢还京师,卒。70
这里虽无一字明确涉及元结母丧后的去留问题,但“罢还京师,卒,”似乎在暗示元结并未去职为母守丧。也就是说,自大历三年授任容管,中经次年的丧母夺情留任,到大历七年初的罢职还朝,在长达四年的时间,元结一直在容州管内经略使的任上。
更有意思的是,《唐方镇年表》竟依据碑传似是而非的记载,将元结容管经历的终年,系于大历六年(771),即结薨于京师长安的前一年。
真相究竟如何,《新唐书·代宗本纪》为我们指点迷津:
是岁(按:大历四年),广州人冯崇道、桂州人朱济时反,容管经
略使王翃败之。71
既然新授容管经略使王翃已经于大历四年(769)到任并履行职责,则表明元结于当年因丁母忧而离职守丧的陈情,最终还是得到天子的批准。而大历七年(772)正月的“朝京师”,正是去职守丧三年后回长安待命的必然轨迹。
综上可知,元结自大历三年(768)授任容管经略使,至次年丁母忧去职,在任只有一年左右时间。
十、感中行见知之恩
颜鲁公有感于元结师友良多和知恩图报,遂发议论说:“感中行见知之恩,及亡,至今分宅以恤其子……。中书舍人杨炎、常衮皆作碑志以抒君之德业。……真卿不敏,尝忝次山风义之末,尚存衋往,敢废无愧之词!” 72
所谓中行,即号为“中行子”的忠厚长者苏源明。苏为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人,初名预,字弱夫。“工文辞,有名天宝间。”历任东平太守、国子司业。安禄山陷长安,源明称病不受伪职。由是后来受到唐肃宗信任,“擢考功郎中知制诰。”在苏源明的一生中,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大诗人杜甫,一个是大画家郑虔;有两个最为其称道的青年才俊,一个是元结,另一个是梁肃(陸浑人,文学家)。73这些人中,最让他关爱和器重的当首推元结,他至少曾三次给元结以关心和帮助。一是天宝六载(747),因奸相李林甫疾贤妬能,元结等全部应试举子落第。源明在读了结《说楚王赋》上、中、下三篇后,安慰和鼓励说:“子居今而作真淳之语,难哉!然世自浇浮,何伤元子。” 74二是天宝十二载(753),元结第二次进京赶考,主考官礼部侍郎杨浚读了结的《文编》后感叹说:“以上第污元子耳,有司得元子是赖!”源明听到杨公赏识元结,比自己中进士还要高兴,对结道:“吾尝恐直道绝而不续,不虞杨公于子相续如缕。” 75正是杨、苏等慧眼识人,元结“果擢上第。”三是乾元二年(759),苏源明向唐肃宗举荐元结为天下可用之士,元结应征赴京,向天子献《时议》三篇,缓解了皇上对时局的忧虑。自是元结仕途一帆风顺。76可以这样讲,没有苏源明的极力推荐,就很难有元结日后的飞黄腾达。所以元结知恩图报,在苏源明去世后,尽管结自身的家境并不富裕,仍“分宅以恤其子”。77最后,录一段元结自己所讲他与中行公间的趣事:
乾元已亥,漫叟待诏在长安。时中行公掌制在中书,中书有醇酒,
时得一醉。醉中叟诞曰:“愿穷天下鸟兽虫鱼,以充杀者之心;愿穷天
下醇酎美色,以充欲者之心。”中行公闻之,叹曰:“子何思不尽耶?何
不曰:‘愿得如九州之地者亿万,分封君臣、父子、兄弟之争国者,使
人民免贼虐残酷者乎!’何不曰:‘愿得布帛、钱货、珍宝之物,溢于王
者府藏,满将相权势之家,使人民免饥寒劳苦者乎’!”叟闻公言,退而
书之,授于学者,用为时规。78
漫叟为元结别号,中行公即苏源明。二者关系用元结的话说,中行公是他青少年时代的老师和朋友。79他们既亲密无间,又存在着某种思想观念的传承关系。如上边二人的幽默对话,就反映了他们有着共同的疾恶如仇、忧国爱民的进步思想。
中行公之外,被元结视为良师益友者,还有很多。这些人中,或为严师,如族兄、鲁山县令元德秀;80或为诤友,如大书法家、大忠臣颜真卿;81或为上司,如荆南节度使吕諲;82或为下属,如故吏大历令刘衮、江华令瞿令问,故将张满、赵温、张协、王进兴等;83或为远族,如源休;84或为近亲,如袁滋;85或为文豪,如杨炎、常衮;86或为诗圣,如杜甫;87或为同僚,如党茂宗;88或为酒朋,如孟武昌、刘灵源;89或为诗友,如贾德方、孟云卿、张元武、柳潜夫、裴季安、窦伯明、李长源、韩方源、王佐卿、崔曼;90等等。
以上有姓名、事迹可考者均来自上流社会,但这并不表示元结排斥与下层社会出身的人交朋友。事实上,他的朋友圈子里并不缺乏来自农民、渔夫、山僧、孤弱乃至乞丐出身的人。91
附注:
1710121518293335394256576769727477《全唐文》卷344,颜真卿:《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墓碑铭并序》。
2811143038414355687076《新唐书》卷143《元结传》。
3《全唐文》卷381,元结:《与韦尚书书》。
4《全唐文》卷381.,元结:《别王佐卿序》。
5《新唐书》卷162《吕元膺传》。
6《云麓漫钞》卷3。
917《资治通鉴》卷221《唐纪三十七》。《全唐文》卷380,元结:《辞监察御史表》。
13《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唐方镇年表》卷4《山南东道》、《山南西道》。
16《全唐文》卷383,元结:《哀邱表》。
17《全唐文》卷380,元结:《辞监察御史表》。
19《全唐文》卷383,元结:《吕公表》。《唐方镇年表》卷5《荆南》。
20《全唐诗》第4函第6册,元结:《寄源休并序》。
2122《唐国史补》卷上。并见《太平广记》卷202《高逸》。
23《大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
242526《旧唐书》卷38《地理志—·关内道》。《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羁縻州》。
27《全唐文》卷381,元结:《与吕相公书》。
28《全唐文》卷381,元结:《请节度使表》。
3132《资治通鉴》卷221《唐纪三十七》。《旧唐书》卷10、《新唐书》卷6《肃宗本纪》。
34《全唐文》卷381,元结:《时议三篇并序》。
36《旧唐书》卷10、《新唐书》卷6《肃宗本纪》。
37《旧唐书》卷114《来瑱传》。
4047《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传下》。
44《新唐书》卷50《兵志》。《资治通鉴》卷222《唐纪三十八》。
46《资治通鉴》卷222《唐纪三十八》。
48《资治通鉴》卷222《唐纪三十八》。《旧唐书》卷II《代宗本纪》、卷114《来瑱传》。《新唐书》卷6《代宗本纪》、卷144《来瑱传》。
49《新唐书》卷6《代宗本纪》、卷222下《南蛮传下》。
50《新唐书》卷222下。
51《旧唐书》卷157、《新唐书》卷143《王翃传》。
52《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七下·羁縻州》。
53《全唐文》卷381,元结:《奏免科率状》。
5462《全唐文》卷380,元结:《谢上表》。
58《唐方镇年表》卷7《容管》。
59《全唐文》卷380,元结:《再谢上表》。
60《全唐诗》第4函第6册,元结:《欸乃曲五首》。
61《金石说丛》四《贞石证史·元公再临道州》。
63《新唐书》卷69《方镇表六》。《通鉴》卷215玄宗天宝元年正月壬子条则谓:天宝元年(742)就已有岭南桂、容、邕、交四管之设。
64《新唐书》卷69《方镇表六》
65《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岭南道》。
66《资治通鉴》卷224《唐纪四十》。《旧唐书》唐157、《新唐书》卷143《王翃传》。
71《新唐书》卷6《代宗本纪》。
73《新唐书》卷202《苏源明传》。
7579《全唐文》卷381,元结:《文编序》。
78《全唐文》卷383,元结:《时规》。
80《旧唐书》卷190下、《新唐书》卷194《元德秀传》。元结师事族兄元德秀。天宝十三载(754)德秀卒,“结哭之恸”,并撰《元鲁县墓表》。
81《旧唐书》卷128、《新唐书》卷153《颜真卿传》。颜鲁公长元结十一岁,既为师友,更似诤友。他们尝以书信互通消息,彼此批评,直言不讳。参看《全唐文》卷383,元结:《戏规》。
82《旧唐书》卷185下、《新唐书》卷140《吕諲传》。《全唐文》卷381,元结:《与吕相公书》、《吕公表》。
83《元次山碑》称:“刘衮等感念恩旧,皆送丧以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元结生前的诗文中,亦可见到大历令刘衮、江华令瞿令问等人的资料。按:大历县(治今湖南新田县西)、江华县(治今湖南江华县西北沱江东南)均为道州属县。
84《旧唐书》卷127《源休传》。《全唐诗》第4函第6册,元结:《寄源休并序》。按:源、元均出自鲜卑拓拔氏,唐人以元、源同源,故二姓互为族人,结称休为“族弟”。
85《旧唐书》卷185下、《新唐书》卷151《袁滋传》。传称:袁滋“以外兄道州刺史元结有重名,往来依焉。”“读书自觧其义,结重之。”袁滋于宪宗时拜相。滋并是中晚唐时代的大书法家,“工篆隶,有古法。”
86《旧唐书》卷118、《新唐书》卷145《杨炎传》;《旧唐书》卷119、《新唐书》卷150《常衮传》。传称:衮与炎“同时知制诰”,“自开元后言制诏者,称‘常杨’云。”常衮在代宗、德宗时代,两度拜相,杨炎亦于德宗时任宰相。《元结碑》称:元结薨后,时为中书舍人的杨炎、常衮“皆作碑志以抒君之德业。”可见二人为元结生前好友。
87《全唐诗》第4函第2册,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并序》。杜诗高度评价元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二诗载《全唐诗》第4函第6册)所表现的爱民思想。以元结小于杜甫多岁,故盛赞结“后生可畏”,企盼朝廷能重用元结。又,《全唐诗》第4函第3册载有杜甫《送元二適江左》一诗。所谓元二就是元结,反映二人友情深厚,依依惜别。不过,有人怀疑此诗中元二并非元结。姑且存疑。
88《全唐诗》第4函第6册,元结:《与党评事并序》、《与党侍御并序》。
89《全唐诗》第4函第6册,元结:《雪中怀孟武昌》、《招孟武昌》、《酬孟武昌苦雪》。《刘待御月夜宴会并序》。
90《全唐诗》第4函第6册,元结:《漫酬贾沔州并序》、《送孟校书往南海并序》。《全唐文》卷381,元结:《送张元武序》、《别韩方源序》、《别王佐卿序》、《别崔曼序》。
91《全唐诗》第4函第6册,元结:《与瀼溪邻里并序》、《喻瀼溪乡旧游》、《樊上漫作》、《漫问相里黄州》、《喻旧部曲》。《全唐文》卷381,元结:《举处士张季秀状》、《请收养孤弱状》、《张处士表》、《丐论》。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