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文化:元结根植鲁山(上)

238
Jerry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2008年,元结被平顶山市评为“鹰城十大历史名人”。他的功勋虽多在外地建立,但他根植鲁山。


元结的民生情怀深受鲁山先贤的浸润影响


鲁山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沙河上游,自古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这里是我国著名思想家墨子的故里,流传着许多墨子的人文思想、治世理念、传说故事。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等思想影响着鲁山人民,当然也影响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元结。鲁山县地方史志办公室原主任杜耘亚在《古代鲁山文学家的民本思想》一文中提出元结的民本思想与墨子一脉相承。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潘民中、鲁山县文联主席袁占才、鲁山县政协李学乾、鲁山县文化局乔书明先生都对元结深有研究,多次撰文赞颂元结。元结在多年为官及军旅生涯中,注重民生疾苦,敢为民生请命。元结为了弘扬墨子利天下百姓的民生之本,严格要求自己“清廉以身率下”,极力呼吁朝廷使臣“变通以救时须”。他在道州做官时,多次向朝廷宽免百姓的赋税。元结在《永泰元年贺赦表》中这样记述道:“贫弱者多劳苦日久,忽蒙惠泽,更相喜贺,欢呼忭跃,不自禁止……”颜真卿在《元君墓碑铭》的序中赞道:“君下车行古人之政,二年间,归者万余家。贼亦怀畏,不敢来犯。”可见,元结是一心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深得百姓爱戴。远在四川漂泊生活的杜甫对元结极为称赞:“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对元结影响较大的另一人是他的堂兄、鲁山县令元德秀。元德秀(公元696-754),字紫芝,世居太原(今属山西),后移居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调任鲁山县令。他学识渊博,为政清廉,被世人称为鲁山大夫、元鲁山,并在县城为其筑琴台,史称“琴台善政”。据《新唐书》记载,公元735年,唐玄宗驾幸东都洛阳。方圆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准备了精彩的歌舞节目到洛阳会演,很多地方官为取得皇上宠爱,不惜花费巨资,尤其是河内太守组织了几百名歌姬舞女,极尽奢华。鲁山县令元德秀仅带乐工数十人,演唱了自己写的反映民生疾苦的《于蔿于》歌。唐玄宗看惯了歌功颂德的歌舞,只有元德秀是反映百姓疾苦的。于是就罢免了河内太守的职务,减免了鲁山百姓三年的徭役。元结从17岁开始就向元德秀学习知识,深受元德秀清廉爱民思想的熏陶。元结说他“未尝主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童”。元结所推崇的元德秀的德行,也是他自身的写照。 元结少时“聪悟宏达”,“倜傥不羁”。《新唐书?元结传》载:“结少不羁,十七乃折节向学,事元德秀。”元结后来在其所作的《元鲁山墓表》中尊称元德秀为“清德君子,方直之士”。


元结的民生情怀深受鲁山山水的滋养培植


鲁山全境呈椭圆形盆地状,西高东低,西多山地,东接黄淮平原。西端为伏牛山主峰尧山。顺着尧山主峰向东南蜿蜒的一系列山脉中,在鲁山与方城交界处是东牛心山和青山。青山海拔523.2米,曾名商余山、笔架山。青山周边没有大山,山上多原始次生林,植被较好,生长有数百种中药材。肥河不长,只有50多里,注入发源于尧山顺流东下的沙河,从头到尾都在鲁山县马楼乡境内。元结的故里,就在肥河中游的商峪口村,正北偏西十几公里是鲁山县城。元结曾在《自释》中写道:“少居商余山,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为称……”元结少时酷好山水,不喜攻读。曾在《贼退示官吏》中这样商余山的日子:“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元结29岁时,听闻唐玄宗欲求天下之士,就与36岁的杜甫到长安应试,想为国出力。当时李林甫把持朝政,舞弊考试,使各地人才无一入选,并对唐玄宗说“野无遗贤”。元结愤然回到鲁山。临行前,他劝“欲留长安依托时权”的不第乡人,不要谄媚投身权贵。 32岁时,元结体弱多病,在商余山静养学习。36岁被举为进士后,元结又回到商余山归隐。


离商余山二十多里,在肥河注入的沙河北岸四五里处,有一座被称为“鲁山独秀”的山坡 —鲁峰山。鲁峰山在鲁山县城东9公里处,平原突起一峰,林果满山,鸟语花香,为鲁山古八景之首,历史上的牛郎织女文化发源地。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里作为牛郎织女之乡,始终以农业生产为主,兼以养牛、养蚕和丝织业为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劳动是艰苦的,但却幸福而快乐。元结在一首诗里曾经写道 :“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为牧童。”可见,他是像陶渊明那样,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的,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正是他做官以后不忘民生艰辛之所系。


正是由于鲁山家乡山水的滋养,元结始终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身体力行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安史之乱后,元结走马上任道州刺史,面对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的现状,他到任后的给皇上的第一份《谢上表》中泣泪写道:“耆老见臣,俯伏而泣;官吏见臣,以无菜色;城池井邑,但生荒草。登高极望:不见人烟。岭南数州,与臣接近。馀寇蚁聚,尚未归降。”他招抚流亡恢复耕种,赈给灾民安抚贫弱,以“冀望秋后,少可全活”。然而,一些朝廷官吏不顾百姓死活,不断催逼粮饷,元结愤然创作了《舂陵行》,并在序文中写道:“於戏!若悉应其命,则州县破乱,刺史欲焉逃罪?若不任命,又即获罪戾,必不免也。吾将守官,静以安人,待罪而已。此州是舂陵故地,故作《舂陵行》以达下情。”表现了元结爱护民众疾苦、体察民情冷暖的大义情怀。


元结性情旷达,喜爱山水,他当官走出鲁山后,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禁纵情走笔,表达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祖国的赞美。如《无为洞口作》:“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旁春云白。爱此踟蹰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如《石鱼湖上醉歌》:“石鱼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鸟。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坐以散愁。” 特别是精美散文《右溪记》一文:“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攲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短短一百多字,就刻画了一条山野小溪的清幽、宁静、闲适,以及自己在这里筑亭、植树、刻铭的经过,这和故乡商余山、肥河的景色多么相似,叫人流连往返。


元结在道州刺史的任上虽然不足三年,但他在今天的永州区域内停留的时间则有十余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作散文,使永州山水名闻天下。元结死后的第二年,柳宗元诞生,三十多年以后柳宗元来永州做官,传承元结的遗风,爱民如子,并进一步借鉴弘扬了元结的游记散文,最终奠定了柳宗元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的地位。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