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719—772),字次山,北魏皇族鲜卑族拓跋氏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后随其父移居鲁山。元结为唐代文学家,曾任道州刺史,官至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结一生作品计有《元子》1卷、《猗玗子》1卷、《浪说》1卷、《漫记》1卷、《元结文编》10卷。元结作品多已散失,现有后人编刻的12卷本《元次山集》和《元次山文集》问世。
元结少年随父居住在今鲁山县马楼乡南部的商余山,度过了童年时光。元结17岁“受学于宗兄元德秀”,于天宝十二载(753年)举进士。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开始,为避难,元结全家先后辗转湖北大冶猗玗洞等地寄居。乾元二年(759年),国子监司业苏源明向唐肃宗推荐元结,元结赴京献《时议》,肃宗授元结右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元结招集义军抗击史思明叛军,上元元年(760年)守泌阳保全十五城,以功进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荆南节度判官。广德元年(763年)和大历二年(767年),元结两度出任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大历三年(768年)夏,元结任容州(今广西容县)都督,后授左金吾卫将军兼御史中丞。大历七年(772年)正月,元结赴京,四月不幸病逝,十一月葬于鲁山城北青条岭泉陂原。
元结墓地处鲁山县与宝丰县、平顶山市石龙区交界的鲁山县梁洼镇泉上村北,当地人称“元子陵”,1981年11月被列为鲁山县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平顶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元子陵北接连绵起伏的青条岭,西有谷积山、母猪山,东望次山,南临风光宜人的古泉池。
青条岭,当地人多称“青草岭”。青条岭北接连绵起伏的马山、娘娘山 。明代嘉靖《鲁山县志》载,“青条岭,在县北四十里,以岭自陕州而来,迤长如青条然,故名。元次山、孟良俱葬于此”。今元结墓犹存,但孟良墓已无考。不知县志关于孟良邻元结墓而葬的内容源于何种文本,孟良墓之无考却为我们平添了一段史料遗珠之憾。
谷积山有着独立的、圆圆的山头,如农家收割之后堆起的高高的谷垛;母猪山西伴青条岭,也因其形状而名之。
距元子陵数里之遥的梁洼镇楝树店村西大浪河岸边,有一座略显突兀的小山,这就是今属石龙区的次山。清代乾隆《鲁山县志》记载,“次山,青条岭之左,高仅十余丈,上建云台观,观口南与鲁山巅遥遥相对,右数里则唐元次山墓在焉,山之得名以元子也。”这座山紧邻南下的大浪河,东、北、西三面陡峭,好似拔地而起,北面有一道窄窄的石径向山下蜿蜒而去。南面山势稍缓,有曲曲折折的山道连通山上山下。站在山巅,登高望远,四周开阔,露峰山真的如同矗立在眼前。山顶平地建有一座道观,名叫云台观,当地人称“云彩观”。观内一座石碑因年代久远,字迹漫漶,云台观何时始建已无从考查。云台观经过近年的几次重修,计有祖师大殿、老君殿、广生殿和安阳宫等建筑,现已稍具规模,香火旺盛。“山之得名以元子”,大概这里和元子陵一样,也是元结生前曾经无限钟情和流连的地方,后人因怀念元结而名之;而云台观也许当时已有,抑或是后人据此而建,也不可知。
泉池原称泉陂,嘉靖《鲁山县志》称,泉陂“在县北青条岭东畔。其泉澄深莫测,下溉稻菜等类”,“以其处多泉水,而有陂塍故名”。泉池由条石砌为四方形,长约5米,深约2米,四周石栏石柱俱废,唯条石苍苔点点,虽风剥雨蚀,仍不失古朴风貌。过去,清澄的泉水自泉底细沙中向上翻涌,鱼虾游戏于浮萍之间;现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泉池已经干涸。泉边原有白龙庙,不知建于何时,后逐渐破败,曾被泉上小学用作校舍。现在,在原址上新建的白龙庙已接近完工,新建了五龙殿、玉皇殿,建起了钟楼,仅存的广生殿得到修葺,又在泉池之上建起亭榭,整修水塘数亩,以还其芦苇繁茂、绿树成荫之昔日风光。
元结一生酷爱山水,所到之地总爱寻访山水林泉畅游。“安史之乱”前,元结大半生陪伴其父元延祖生活在家乡鲁山商余山,其后元结出仕,先后游历各地。嘉靖《鲁山县志》记载,元结曾流连于古泉池,“尝乐此泉,后卜宅兆于此”。由此可见元结对青条岭和泉池绮丽风光的钟情,而这也是他将长眠之地选择于此的真正原因。
元子陵地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环境中。陵园中的元结墓四周由砖石砌成,土冢高约3米,周长15米。元结墓前原有唐代书法家、元结好友颜真卿撰书的《唐故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本管经略使元君表墓名并序》石碑,“元季被兵暴毁,文字残缺”,后移至鲁山文庙(今鲁山一高老校区)存放,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碑亭予以保护。元结墓前现存石碑为明代鲁山知县夏文璧嘉靖十年(1531年)所立,上书“唐节度使元次山之墓”。元结并未做过节度使,为何墓碑上却写作节度使呢?原来,节度使为唐代官职名,总揽数州军政事务,后改称都督。元结虽未被授予节度使一职,但官至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也就是说都督一职相当于节度使,所以墓碑称其为节度使。嘉靖《鲁山县志》写元结墓地“今竖石书镌‘大唐中丞元次山墓’”,所言之碑即此。元结文武兼备,历史上受到了鲁山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后世前来鲁山做官者下马伊始首先要拜元子陵,每年清明节要为元结扫墓。据清代嘉庆《鲁山县志》记载,嘉庆元年(1796年)四月,鲁山知县董作栋置元公墓田,文曰:“青岭南泉陂,原唐元次山公墓一所,其域外为监生阎召业因捐俸买墓旁地十一亩五分充作元公祠田,按年收租,于清明节前三日备特羊庶品供礼,县官亲诣致祭。”元结安葬时,为防贼人盗墓破坏,当时鲁阳殡发四门以作疑冢。今其他墓址已无考,唯有青条岭下清泉之畔的元子陵因有颜真卿书法真迹而被公认为元结的真正墓葬。
每年的二月初六,是元子陵传统的庙会日。解放前,赶庙会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士、农、工、商、兵、匪混杂其间,但从没发生过打架斗殴和盗窃抢劫等现象。官军甚至和土匪同座吃饭、看戏,俨然井水不犯河水的样子,但一出离会场,就会剑拔弩张,拼个你死我活。据说原因是他们慑于元公威仪,唯恐在此作乱招致惩罚 。
关于元子陵古柏的数量,长期以来的说法是三十六棵,但据嘉庆《鲁山县志》记载,元结墓有“柏树三十七棵”。这些古柏为元结死后所载,历经千年,粗壮挺拔,隐天蔽日,使元子陵透出神秘、庄严的气氛。由于古柏的栽植呈复杂的几何图形,进入墓地的人犹如走进一座迷宫,没有人能够数清古柏的准确数目。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十三军一部曾在此为数清柏树而大伤脑筋,他们用在树上贴帖子、系绳以及派人搂抱大树等方法都难以奏效,每次数得的结果都不一样。解放后的1952年,当时的白象店区政府为建会议礼堂和学校,伐去古柏15棵,元子陵始遭厄运。1958年大跃进,元子陵所余古柏全部被砍,为大炼钢铁,“浮夸风”将它们刮进低劣的炼铁炉中化为灰烬。
解放后,元子陵曾几次遭到破坏,同时也不断受到当地群众的保护。1986年,群众在元结墓前修建元公祠堂3间。1992年9月,附近群众打规模集资修建元子陵,至1994年冬,扩大陵园面积、重植苍松翠柏,建成5间大殿,撰文立碑介绍元结及其宗兄元德秀的功绩。建左右厢房8间,砌起全部院墙,长60米、宽35米的长方形院落已经形成,新植柏树已有26棵长成大树,为元子陵增添了生机。2010年,元子陵山门落成,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元子陵坐西朝东,背依凤凰岭,前览轿杆山。元公祠堂里塑有曾任鲁阳县令的元德秀端坐抚琴的塑像,供奉着太上老君,却不见有关元结的记载。
人们习惯上称元结墓为“元子陵”,这种称谓对于元结或元德秀来说都不为过。但也有叫“元神仙坟”的,这恐怕就是但冲元德秀来的。元德秀为元结之宗兄,在唐代开元年间曾任鲁阳县令。传说元德秀在鲁阳城“撒布成桥”得名“元神仙”,又因“琴台善政”佳话又被誉为“元鲁山”。大殿内供奉有元德秀而无元结,二月初六又为元神仙生日,这说明很长时间里人们将“二元”混为一谈,将元结墓当成了“元神仙坟”。从历史文化角度来看,现在应该正本清源,还元结墓以本来面目,使后人正确认识元结其人其事,为鲁山拥有这样一位历史名人而自豪。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