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报》2009年12月15日刊登李潮先生的《2010年纪特邮票原地资料》的文章,谈到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原生地,所指不够确切。事实上,牛郎织女的原生地就在河南鲁山县境内。
追溯起源,牛郎织女文化应该是萌生于原始社会氏族饲养业和手工纺织业出现的末期,发展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耕文明形成的春秋战国时期,完备于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农业文明成熟的秦汉时期。经历了从人间到天上,又从天上回到人间的演化过程。夏代有了历法、商代认识了许多星座,西周时,人间的牵牛郎和纺织女到了天上,有了牵牛织女二宿之名。
众所周知,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神话故事大都起源于中原,牛郎织女七夕民俗的故事肯定在中华大地上农耕文明最先发展最早发达起来的区域。而农耕文明最早形成于气候、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的中原嵩山周围地区。嵩山南面的汝水、滍水川原,都是先民最早开发农耕的区域,也是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农业文明最发达的所在。墨子故里鲁山县就位于滍水中游北侧。大量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所包含的信息标明,这里农耕文明异常发达。
鲁山的牛郎织女文化,传承了几千年,时至今天,仍保留着其原生态的面貌。围绕鲁峰山(又名鲁山、鲁山坡)不但有大量的遗址遗存,而且有独特而又纯朴的民风民俗。
鲁山几部志书,包括最早的明·嘉靖《鲁山县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对于牛郎织女的地名传说故事均有记载。明·嘉靖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中记载了一个洞即“牛郎洞”。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1994年版鲁山县志“概述”篇中,明确记述道:“历史上有名的丝绸,质地优良,借鲁山坡(即鲁峰山)牛郎织女传说称鲁山绸为‘仙女织’。”《平顶山市地名志》、《鲁山县地名志》、《鲁山县辛集乡(辖鲁峰山)地名志》载:“古时,该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里洗澡,孙守义偷拿了九妹(即织女)的衣裳,遂于牛郎成亲。”
鲁山自夏代即有植柞养蚕的历史,鲁山绸被誉为“织女织”“仙女织”,1914年曾获英国在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金奖。时至今天,养蚕织丝仍是鲁山山区民众主要的经济收入之一,鲁山县设立蚕业局,实施蚕业管理之职。传鲁山的织绸技术就是织女下凡后传授的,关于鲁山绸,小说《李自成》与《老残游记》中均有记述。
鲁山人喜种“九姑娘花”。鲁峰山周围每到春天是“九姑娘花”的海洋,沁人心脾的芳香飞飘九天之外。 “九姑娘花”即油菜花,传为织女从天上带下来让人间度春荒的种子,鲁峰山周围的百姓喜种“九姑娘花”,亦是因了织女的缘故。
传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人们躲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到她们的喁喁私语,所以先前,鲁山民俗多在家庭院落里种植葡萄。于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人们把家庭种植延伸至大田规模种植。鲁峰山前十几个村子种植葡萄,约万亩,被农业部授予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七夕节前后,全国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收购,晶莹甜美的葡萄蕴含着一个回味数千年的故事。
鲁山自古至今就有牛崇拜的习俗,把牛看作家庭一员,饲养上十分讲究。鲁山有40余处带“牛”字的地名。现在每天,鲁峰山上还到处是牛和放牛的“牛郎”。鲁山的“牛绳”(牛市)十分有名。一年一度七夕庙会,会址原在牛郎故里孙义村,现移至乡政府所在地辛集街,这是鲁山夏季最繁盛的一次古刹大会,是对牛郎织女落户鲁山的最好纪念,七夕古会上,郏县、宝丰的牛客都来赶会。
牛郎后裔为鲁峰山西南脚下孙义村孙氏村民。该村80%村民姓孙,都尊牛郎为祖先,尊织女为九老姑或九姑奶、老祖奶,尊老天爷为“老天外爷”。多一个“外”字融入了多少感情因素。这世上随便认祖那是要遭天遣的,但孙义村人虔诚不移。孙义村中设立三间孙氏祠堂,为明清建筑,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子和一头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腊八粥(腊月初八)、春节、二月二、七月七等。祭祖时要从牛郎洞、九女庙请祖,然后再送祖。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五谷等,这是世上少有的民风民俗。
鲁峰山是圆锥形山体,一峰独秀,为鲁山古八景之首,面积约20平方公里。围绕鲁峰山,有关牛郎织女的遗址遗迹有十多处。山顶瑞云观有牛郎织女殿,内塑牛郎织女全家福彩塑及壁画,塑像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面积约5平方米,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居住的地方。洞前方7米处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洞前出土唐宋黑瓷碗、罐片,元明清花瓷盏片,铜箱饰件,宋清铜钱。最多还是从汉至清诸代砖、瓦遗物。尤其一对石门墩上刻麒麟,图案栩栩如生。麒麟乃镇守门宅之祥物,宋元时最为兴盛。牛郎洞的考古发现与宋元时我国七夕节的繁盛相吻合。从中亦可足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可谓千年不衰。
在牛郎洞下西南800米处为牛郎坟,传为牛郎丧葬地。其后裔常到此祭祖;西坡山梁处有高5米、宽5米的巨型白色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鲁峰山西北隅,距亮石台不远处为九女潭,约40平方米的潭凹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也是古今祈雨求子的地方。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玉皇大帝九位女儿,一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这里香火旺盛,以七月初七日为最。
故事口碑传诵,鲁山民众喜爱有加,于是就编演了无数的关于牛郎织女的戏曲传唱,诸如《小义分家》、《老牛说媒九女潭》、《蔡光杆劝女》、《王母娘娘划天河》、《喜鹊搭桥》、《灵霄殿搬家》、,《双星缘》、《天河记》、《牛郎织女会鲁山》等等。从这个故事中截取哪一个片断去排演,都耳熟能详, 在鲁山乡村可谓遍地花开。然而奇怪的是,无论在外村或七夕古庙会上,怎么受到欢迎或者引起轰动,孙义人并不妄加干涉,甚至也去观看,而作为发祥之地的孙义村,孙氏后裔却是从不让在本村演的。这也是几千年来祖宗传下的规矩,也是该村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民俗。他们认为,牛郎是自己的老祖,叫戏子们扮作自己的老祖在台上扭来摆去,偷看天女洗澡,偷走织女仙衣,又在鹊桥上缠绵,有辱颜面,有辱斯文,不堪视听。
鲁山还有很多关于牛郎织女的民歌民谣在传唱,什么“九姑娘恋上九女潭,得配牛郎好姻缘”、“鲁山坡上放风筝,牛郎织女最有情”、“男耕女织最恩爱,生儿育女乐融融”、“鲁山坡上喜鹊多,喜鹊聚在鲁山坡,单等七夕那一天,要让牛女渡银河”等等。一个贫苦的放牛娃,能与天女结姻,尽管一年才得一会,但欢愉多过离情。所以鲁山民众更多还是对于牛郎织女真挚爱情的讴歌赞美,所谓的“地上鲁山坡,天上联银河,牛女来相会,人间幸福多”是也,伤感与悲凄的成分并不多见。
鲁山作为牛郎织女文化的原生地,台湾已经予以认可。2009年7月16日(中华民国九十八年七月十六日)台湾《联合报》以《河南鲁山县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就在这里》为题予以隆重报道。最具说服力的是台湾的邮务报纸《东方邮报》,2008年7月9日以题为《牛郎织女 两岸版本比一比》,详细报道了河南鲁山与台湾牛郎织女文化的传承。
是故,河南鲁山才是牛郎织女传说真正的原生地。
正是基于鲁山牛郎织女文化根深蒂固的传承和原生态面貌,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认真的考察论证,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作品来源:鲁山文化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