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姓氏读音异议

525
Vce.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长期以来,处于对墨子里籍的研究,对墨子姓氏读音,我们总觉有些不妥,今特提出与 专家学者商榷。


许慎撰《说文解字》:“墨,书墨也,从土从黑,墨亦声莫北,切。”这里墨字的标音应 读为(Mei),而不读为(Mo)。


清《康熙字典》:“墨,唐韵,莫北,切。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这里的墨字 亦读为(Mei)而不读为(Mo)。


可见,自东汉至清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墨子的姓氏读音均为墨(Mei),而不读墨 (Mo),墨(Mei)翟(di)是我国历史上墨子姓氏与名字的原本读音。


在墨子故里遗址的鲁山和墨子经常活动的地区,对墨子姓氏的读音和称谓是墨(Mei) 子,而不称墨(Mo)子。


墨子故里鲁山,战国前期属楚国。是墨子和鲁阳文君经常对话的地方。在其《鲁山县志. 第三十一篇.第二章.方言》中载:“二,韵母变化中,例字—— 普通话读音‘o’,鲁山方言 读音‘ei’,例字: 墨,默。”鲁山地方民间方言中,现在称墨子仍为墨(Mei)子


在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构林镇高洼村,有“墨城故址”一处。传说“墨城,是墨子在这里 住过的城。”2004 年 8 月 18 日,我们专程考察了“墨城故址”,并访问了 20 多位当地农民, 他们同称墨子为墨(Mei)子。我们采访了一位退休教师、时年 77 岁的高成甲先生。他告诉 我们:“这里是墨(Mei)城故址,传说在 2300 年前的战国时期,墨(Mei)子在这里住过, 是墨(Mei)子建的城。……过去,墨(Mei)城一带村庄为一个里。墨(Mei)城本叫‘墨 (Mei)里’,发音为‘没(Mei)里’,即‘没有里’,以为听着不雅,就改称‘黑土里’。因 为‘墨’字是由‘黑’和‘土’两字组成。称构林镇为‘黑土里保’,再后来就改为高洼村。” 从高成甲老人的谈话和‘墨’字的发音可知,在墨子曾经活动过的地区,“墨”字读音为墨 (Mei)并不读墨(Mo)。据《邓州市志》载:“墨城故址,战国古城遗址。位于市区南 20 公里的构林镇高洼村。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 200 米,南北宽 100 米。现存城基遗迹高 1 米。遗址内有战国时期水井 2 眼和明嘉靖十一年(1532 年)重修墨城碑记。属市(县)级 文物保护单位。”从《邓州市志》记载及群众口碑和我们实地考察,邓州市构林镇高洼村“墨 城故址”,应是战国时期墨子住过的城。


从上述情况看,墨子姓氏的原始读音,实读为墨(Mei)子,而不读墨(Mo)子。新中 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除机关、学校、公共场所称墨(Mo)子外,在 墨子故里鲁山和墨子曾经活动过的邓州市高洼村墨城故址一带民间,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 墨(Mo)子、墨(Mei)子混称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近来,我们又专程对我国墨姓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考察和寻访。查阅了相关地方志,拜访 了多位墨姓人氏。


2010 年 11 月 18 日,我们首先对河北省安国市黄台村进行了专访。根据《安国县志》 记载:“1990 年,境内姓氏共有 304 个,其中万人以上姓氏 5 个,……万人以上大姓部分为 明朝移民,部分为土著居民;……墨姓人口,3028 人”该志还在《人物》篇记载,在第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2567 名烈士名单中,有黄台村八名,其中六名是墨姓。他们是:墨小臣、墨春云、墨库尔、 墨海坡、墨益钦、墨增尔等。可见,尽管墨姓人数虽少,但他们为了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同 其他姓氏族人一样,同样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致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在安国市的河北省安国中学门口,我们不经意发现,一块矗立着用不锈钢制作地安国中 学“2010 年高考重点高校录取光荣榜(一部分)”,上面显现着由四川大学录取的一名女生 墨兰兰的照片和署名。这说明,为数不多的墨姓人氏,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刻苦学习,努力 进取,同其他姓氏族人一样,为了建设祖国,都在积极地提高着自己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


在安国市汽车站,我们巧遇安国市黄台村民,年龄都在 40 来岁的墨宝林、墨立恒、墨 庆良、墨丽景(女)等人,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她)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家住的黄 台村,现有 700 多户人,其中,百分之七十的户都姓墨(Μei)。黄台的墨姓是明代由山西迁 到安国黄台的。墨宝林说,我们几个人都姓墨(Μei),黄台有墨姓人三千多口,都称墨(Μ ei)姓,不称墨(Μo)姓,那个墨(Μo)是墨(Μo)水的墨(Μo)。我们出外说姓墨(Μei), 都不知道墨(Μei)字是怎么写的,别人称我们为墨(Μo),我们在家仍称墨(Μei)。听说墨(Μ ei)子是墨(Μei)姓先辈,我们称墨(Μei)子,俺这里不称墨(Μo)子。


河北省安国市黄台村,距河南省鲁山县墨子故里遗址,在千里之遥,对墨子姓氏的“墨” 字读音,读墨(Μei)音,而不读墨(Μo)音,其读音和河南省鲁山县墨子故里的读音完全一 致。


2010 年 11 月 23 日,我们寻访了山西省墨姓。在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梁庄乡西堡村, 我们见到了村民墨军及其家人,墨军自称姓墨(Μei)。异性村民也说,西堡村有墨(Μei) 姓,不称墨(Μo)姓。


同年 11 月 25 日,我们又寻访了河南省的墨姓人氏。河南省遂平县常庄乡蔡岗村村民墨 四毛、墨京春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前杨村村民墨留柱等墨姓人氏,他们也都自称姓墨(Μ ei),而不称姓墨(Μo)。


同年 12 月 9 日,我们在河南省开封县县志办公室寻访了于有海主任,他说,据开封县 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该县有墨姓 149 人。地方称墨(Μei)姓,不称墨(Μo)姓。


同年 12 月 13 日,我们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团山镇余岗村拜访了 65 岁的墨东,他说 我们姓墨(Μei),不是姓墨(Μo)。


2011 年 1 月 6 日,我们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墨家集村拜访了 78 岁的墨传林 老汉和 44 岁的墨传文,他们也说,我们姓墨(Μei),而不是姓墨(Μo)。


同年 1 月 7 日,我们在江苏省睢宁县寻访了地方史志办公室工作人员陈祥,他说,我们 这里的墨姓称墨(Μei)姓,不称墨(Μo)姓;在该县双沟镇大白村,我们拜访了墨宏仁、 墨宏波等多位墨姓人氏,他们同称,自己姓墨(Μei),并不姓墨(Μo)。


我们几乎走遍全国墨姓分布集中较大的聚落地区,从寻访过的墨姓人氏看,他们所在地 区的墨姓人氏,都称自己姓墨(Μei),而且,发音完全一致。都说墨姓不读墨(Μo)音。


由此可见,“墨”字作为姓氏的读音时,应该读墨(Μei)音,而不读墨(Μo)音,这是我 国墨姓历史的真实传承,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全国墨姓总数,至今也不满 1 万人。为了保 留中华民族姓氏的真实传承,我们还是尊重他们的原姓氏读音为好。


而在我们现今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墨”字⑨⑩条作为姓氏出现时,标示着“墨 (Μo)家,墨(Μo)姓”的读音。也难怪社会上对墨姓读音(Μo)、(Μei)多有混称现 象,造成不应有的,对墨(Μei)姓真实读音的误解与误读。


笔者以为,我们国家是由多民族构成,民族是由多个家族构成,家族是由多个相同的姓 氏构成。一个姓氏的读音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一个家族的正确传承,更影响到一个国家的 民族构成。因此,处于对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准确传承的需要和对墨姓传承的尊重,对墨子的 姓氏和墨姓的读音还是要读墨(Μei)音,而不宜读墨(Μo)音。为了尊重历史真实,对 墨子这一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哲人,更应该称历史上的原读音墨(Μei)子,而不宜称墨(Μ ( o)子为好。也只有这样,千百年后,我们的后代,才能正确理解和品尝出,在我国历史上 姓氏客观传承的原汁原味,并不是因我们后来的人为因素,造成语音变化,使原姓氏走了味 的读音。也只有如此,对墨子这一伟大哲人,才能保留在我国历史上墨姓真实读音的准确传 承。


在这里,也顺便提请我国语言及辞书研究者的专家学者们,给予郑重考虑:在出版辞书 和语言工具书时注明,在“墨”字作为姓氏出现时,应读墨(Μei)音,而不读墨(Μo) 音。笔者诚望能对此议予以采纳。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