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读者对鲁山七夕文化的厚爱与关注。
牛郎织女所居的鲁山,志书及俗称有“鲁山”、“鲁峰山”、“露山”、“露峰山”、“鲁山坡”等多种称谓,在使用中任选 一种称说,均属正常现象。
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鲁山县志》的一些记载:
(1)“鲁山,在县之东一十八里。平原突起一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呼露山,盖声相近之误也。”(1996年县志办重印本4页)
简释:鲁山县城东18里处的这个山峰,名字就叫“鲁山”,群众俗叫“露山”。鲁山群众方言口语重,说“露山”,其实还是“鲁山”。(张怀发,下同)。
(2)“虎涧,在县(城)东十八里,鲁山之下。俗传常有虎伏涧,故名。”
简释:鲁山南坡牛郎洞下有虎涧,又名白虎涧,今仍存。明志记载,说明此山古叫“鲁山”。(1996年版12页)
(3)“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潭不加深,岁旱祈雨立应。”
简释:“鲁山”之称,仍指城东此峰。
(4)“鲁山独秀”(1996年版150页)
a、黄桂林,明成化十五年鲁山训导,其《鲁山独秀》诗:“一垣平原顿起峰,蓦然独据县治东。”(150页)
简释:诗中称“鲁山”为“峰”。
b、致仕教授江溥诗:“孤峰寄秀县城东,立邑因名建置同。”(150页)
简释:仍称此山为“峰”。
江溥为正统丁卯科举人,鲁山籍人。
又鲁山《总八景》中,江溥的诗句:“耸翠凌云秀鲁峰”,称此山为“鲁峰”。至此,“鲁”、“峰”、“山”三字均见于明代志书。
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鲁山县志》载:
(1)“鲁山,一名露山,县东十八里,其山孤高耸拔,为一邑之镇,因以名县。”(2001年印本5页)
(2)“瑞云观,在县(城)东十八里鲁山之顶。”
简释:牛郎织女所活动的这座山,称“鲁山”者多。
三、清乾隆八年《鲁山县志》载:
(1)“鲁山,俗名露山,城东十八里,孤高耸拔,为一邑之镇,因以名县。山顶建元武塔……牛郎洞,内塑洪山神像。”(2006年重印本21页)
简释:此山首选“鲁山”,次称“露山”。
(2)“九女潭,在县东北十八里鲁山之下。潭旁有九女、龙王庙,潭不加深,岁旱祈雨立应。”(2006年版35页)
简释:牛郎洞、九女(织女九姑娘)潭,均在鲁山之上。
四、清嘉庆元年(1796年)《鲁山县志》载:
“鲁山,俗名露山,城东十八里,孤高耸拔,为一邑之镇,因以名县。山顶建元武塔……牛郎洞。”(1983年重印本69页)
简释:此山正名称“鲁山”,俗称“露山”。
综合鲁山县志书,鲁山县城东部十八里之“鲁山”一峰,正统的名字均为“鲁山”,次则为“露山”俗称。
鲁山,平原突兀一峰,状如金字塔,如鹤立鸡群,非常独特,且居鲁山县城东,平顶山市区之西,郑州市南100多公里,走311、207国道,二广、郑尧高速及焦枝铁路,均见鲁山一峰独出。它给人的主要是山峰之感。
牛郎织女文化的采风中,鲁山一山的正南麓张庄村有民歌《兄妹对花》:“鲁峰山为什么彩云缭绕?”每段都唱到“鲁峰山”,从张庄北望,一峰突起,称“鲁峰山”者多。而居山峰西南麓5里处的孙义村也有民歌《兄妹对花》,唱句有:“鲁山有个鲁山坡”,从孙义村向东北看,鲁山是个舒缓的“坡”。两村均在鲁山脚下,因距山顶距离远近不同,看出的效果不同,称谓也不同。还有称牛郎岭、凤凰坡者,不一而足。
因此,今牛郎织女文化活动取名“ 鲁峰山“的理由有三:
一为此山古志书均以“鲁山”为正式名字,牛郎织女就在此山居住,直称“鲁山”易和鲁山县行政建置的称法相混,不易明确具体地点;
二是古《鲁山八景》即有“鲁山独秀”、“鲁峰耸翠”之称;
三是群众口语中“鲁峰山”的称谓也很普遍。
因此,在牛郎织女文化的调查整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多采用了“鲁峰山”的名称,以含“鲁、山、峰”三字,突出其特点,则又不违史实及口语习惯。
作品来源:鲁山文化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