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墨子文化民风民俗丰厚,现概其要者述之。
(一)、鲁山人传承墨家遗风
墨子法夏,墨出周,与儒家相对立。《淮南子·要略训》云:“墨子背周道而 用夏政。”孙星衍《墨子后序》云:“墨子与孔子异者,其学出于夏礼。”墨子崇 尚舜禹,思想学说出于夏,是因为墨子为夏人之后,墨如是其先祖。鲁山北频河 洛,紧邻夏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境)、阳翟(今禹州市),为夏人居住地,这也为 墨子创立墨学提供了必要条件。墨子倡“兼爱”、“平等”、以“天志”、“明鬼” 压王公大人为天下行义,认为“天志”是不可违抗的法则,人人应该遵守。世上 鬼神到处都有,时刻在监视着我们,谁做了坏事也逃不掉鬼神的眼睛。虽是迷信 之说,但这是典型的楚文化特征。楚国人尚鬼、崇巫、喜卜、好祀,有“巫文化” 之说,战国末年屈原的《离骚》是对鬼神的绝唱。 同样,在科学倡明的今天,鲁山人仍具有“崇巫”的特征,婚丧嫁娶,上梁 动土,出门从事,必请人占卜问好。 鲁山人相信,人死后是会变作鬼神的。逢了亲人的忌日或节日,就烧香拜佛, 以祈鬼神护佑。这些风俗皆由对于墨子的崇拜而来。
(二)、“堂匠班”
是山区具有普遍性和群众性的一种组织。是墨家为了“兼爱”和行义而 组织起来的济世救人的组织。参加人员多为男性劳动力,富户或缺乏劳动力 者不参加。堂匠班领导与成员同样参加劳动,其分配制度合理,实行劳动记 工,按劳付酬,并按季节安排农活,环环相扣,不违农时。“堂匠班”实际上 是个“施工队”,它由各种工匠组成,专门帮助贫穷人家修房盖屋,挖渠垒堰, 不计报酬。这一组织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
(三)、“成义堂”
是墨家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它即不敬神,又不立庙。只尊墨祖(墨子)。他 们设有专门的集合活动场所,也不讲修仙成道,只劝善惩恶,济世救人,并主动 设堂讲道,登门传经,赶会劝善。每逢哪里有古会,他们就搭起帐篷,让人们坐 在帐篷里,听他们诵读经书。“成义堂”的成员,多为知书达理的乡土文人,在 “成义堂”内他们对主持人称“善钜”,对外称先生。群众则称他们为“善人” 或先生,有时也称他们是“念善书的”。据鲁山县文化局郑建沛同志调查,解放 后仍在世的“善人”,有鲁山马楼乡黄仕郎沟村的王实先生,张良镇杨庄村的张 五先生,滚子营乡肖河村的王思宾先生,瀼河乡瀼河街的赵喜先生和瀼河乡佘沟 村的李小旦先生,赵村十亩地湾村的辛加功先生等。
(四)、“福善居”与“劝善居”
也是墨子在鲁山文化传承习俗之一。主要活动区域在尧山镇,传为墨子创办。 地点设在街东头李文运(现在李留营之祖父)家,经常有 10 多人攻读善书,常 通宵达旦。他们除平常念善书,劝善事外,每遇庙会,则设坛劝善,特别是每年 农历十月初一,搞大型劝善活动,设祭坛,扎彩船,锣鼓竹笛,善乐相伴。组织 者常有 50 多人,受善及观看者数千人之多,影响甚大。这一习俗活动一直延续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
(五)、鲁山有很多与墨子有关的地名,表现对墨子的崇拜
例如部分遗址遗存相家沟、板房、土掉沟、黑隐寺、风筝山、盆窑等。前边 已有介绍。再如尧山镇有墨子童年时代接受长者教育的“教子沟”、“拢子沟”、 “乖子沟”;有墨子童年时代砍柴、玩耍的“竹园沟”、“三里坡”;有墨子青少年 时代朋友聚会言讲的“言庄”和“小言庄”;有墨子搞科学创造发明时期研究坑 染的“后坑”;研究食品的“粉坊沟”;研究烧木炭的“捂窑”;研究提炼金属的 “金沙岭”、“银洞沟”;有墨子晚年隐居的“黑隐沟”、“灯盏洼”和“隐杰沟”; 还有后人为怀念祭奠墨子的“师庙沟”和“墨庙”等。
(六)、鲁山有墨子后裔
墨子原为夏后氏,是夏禹之师墨如的后裔(参见《潜夫论·赞学》)。墨 子青少年时,学习成长于故乡鲁阳,中年后为实现墨家的政治主张,周游各 地,又为了与儒家抗争,多出入于儒学发源地之鲁国。到晚年又回到故乡鲁 阳,在土掉沟和黑隐寺改姓黑而隐居,并卒于此地。至今墨隐寺一带仍居住 着几户黑姓人家,他们无不称自己是墨子后裔。黑姓本是罕见姓,但唯独鲁 山熊背乡一带多黑姓,县境内其它乡镇虽有个别户散居,但都是从黑隐寺一 带迁出的。原鲁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黑丙午同志自述他们祖上传下来就姓墨, 墨子是其先祖。
(七)、鲁山有祭祀墨子的习俗
鲁山全县现存十余处墨子祠庙。辛集乡还有穷爷庙,祭祀的也是墨子。 中汤街有墨子坊,这些祠、庙、坊都是附近百姓祭祀墨子的场所。祭祀时间 一般为月初,不少也在农历诸多节日进行。或者是家里有什么红白大事,祈 求墨子护佑。中汤街另有农历三月初三古刹大会和农历九月初八古刹大会, 会也是因墨子而起。因为墨子生日为九月初八。
(八)、尧山镇每年农历九月初八举办墨子诞辰纪念展览
在原墨子故里碑处,为尧山镇退休教师孙德润的居住处,与墨子弟子相里氏 派的相同寅同住一个院内,相同寅为墨子文化传承人。1997 年孙德润退休后, 组织成立尧山镇墨子思想研究小组。孙德润收集墨子各方面资料,例如墨子生活 照、画页、发明的生产工具、墨子名言、宣传标语等,在家中搞墨子文化展览, 逢节日、古会到街上宣传展览,接待各方人士,宣传墨子文化。尤其是十几年来, 每逢农历九月初八墨子诞辰日,在家中举办墨子诞辰祭拜纪念活动。
(九)、鲁山柞木种植
《史记·自序》转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曰:“墨者也尚尧舜道,言其德行, 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汉书·艺文志》:“墨家者流, 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颜师古注曰:“采,柞木也。字作采, 本以木。以茅覆屋,以采为椽,言其质素也。采音千在反。”从颜师古的注,可 以看出,墨子茅屋所用之椽木(俗称椽子,即支撑屋顶的细木)乃“柞木也”。 柞木是鲁山西部山区的主要林木,尤以墨子遗址遗存周围几个乡镇最多,满 山遍野郁郁葱葱。柞木叶可养蚕,枝干细者可做椽木,粗者可以做梁檩。墨子的 茅屋用“采椽”正是为了节用而就地取材。现今尧山风景名胜区东入口处的尧山 凤岭一带,正是当年墨子采柞伐木的地方。
(十)、鲁山坑染习俗
《墨子·所染》云:“墨子见染丝者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 者变,其色也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这个叹 染丝的地方就在今鲁山县赵村乡的中汤村。
墨子少年时,曾住于中汤村灵凤山下。传说这天墨子在墨莲池边,不慎掉进 池水里,衣服被池中的黑泥染得斑斑点点。于是墨子经过反复实验,发明了用橡 壳煮成的水和池塘中的黑泥来染色。这样经过五六次反复,染品便由浅黄、赭黄、 棕色而变成黑色。因这种染法,必在坑塘旁进行,所以鲁山人便叫它为“坑染”。 鲁山盛产柞树,从夏商始,便是柞蚕丝的产地,丝织的绸称“鲁山绸”。
1914 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鲁山绸”获得很高声誉,从此蜚声 中外。至今中汤村附近还有墨莲池遗址和墨子晒丝、晒布的“晒布崖”。但有人 却说墨子叹染丝的地方在滕州,所用染料是蓼蓝。可是谁都知道,蓼蓝的靛染布 只能染“苍”,不能染“黄”。另外众所周知,《墨子》一书中和其它典籍中记载, 墨子穿的都是黑衣,有什么地方说过墨子穿的是蓝色衣服呢?
(十一)、墨子“节葬”传之于今
《墨子·节葬》曰:“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 寸。”这里说的:“衣衾三领”、“桐棺三寸”既涉及鲁山所产,又为鲁山习俗。墨子 家乡盛产桐树,又用桐木做棺木。过去除极少富豪人家用稀有柏木做棺木外,一般 人家皆用桐木。棺木板材厚薄因贫富不同,有三寸、四寸、五寸、六寸之分。三寸 者底厚一寸,帮厚二寸,顶厚三寸,俗称“一二三”,也叫三寸头。六寸者,底四 寸,帮五寸,顶六寸,俗称“四五六”或者“六寸头”。其它依次类推。六寸头为 上乘,三寸头为最下等。故墨子倡用“桐棺三寸”。这种习俗延至今日,仍是如此。
关于“衾三领”,是指死者穿三件衣服。鲁山习俗,死者衣服有三件、五件、 七件、九件之分。三件为最少。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