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化:鲁山墨子文化遗址遗存(下)

595
Vce.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11、仁义庄


在鲁阳故城邱公城西北方,距墨子著经阁二里许。百姓受墨子仁义思想的影 响,人人为善行义。据说有个外乡人来此开荒时,挖出不少银子,其将银子交给 乡邻,竟无一人肯要,连地方官也无法处理。后来邻居们就将这里的村庄叫仁义 庄。


12、墨子鲁班抽板处


位于四棵树乡境文殊寺。寺内有 5 棵树龄达 3 千年的古银杏树。其中一棵银 杏树中间至今有被抽过板的中空的锯齿痕迹。相传墨子、鲁班在大银杏树正中间 抽走中心板作建筑用。


13、墨子鲁班棋盘石


位于鲁山团城乡和四棵树乡境,与南召县接界处海拔 1000 余米之主峰棋盘 山岭花岗岩石背上。南北长约 80 厘米,东西宽约 40 厘米,斜线交叉,似古“八 阵”中的方阵。为战国石刻。传墨子鲁班在此对奕。


14、墨灵学馆遗址


位于四棵树乡土楼村,与四棵树街隔河相望。为墨子给家乡山民传经、习武、 演绎防卫战术之所。2006 年 12 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15、瀼河乡


黑石头村“茅山道院” 位于瀼河乡黑石头村西岗,茅山脚下,也叫“茅山书院”。传墨子在此处收 徒授艺。战国至汉代文化遗址,出土有战国绳纹灰陶罐、陶豆、汉砖、汉代板瓦 等文物。道院房基、古井等遗存尚存,面积约 18 万平方米。2006 年 12 月公布 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杜建荣老人说,墨子书院弟子三千,隔日学文,间日习 武,除学习墨家道术外,还学木工、石工、制陶、竹工和酿造等。鲁山人称来此 学习为“茅山学艺”。


16、盆窑村


今鲁山县瀼河乡黑石头行政村盆窑自然村。该村与古鲁阳关很近。清·嘉 庆《鲁山县志》人物传第一位墨子,第二位是吴虑。吴虑即盆窑村人。《墨子·鲁 问》记述“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墨子闻而见之。”《太平御览引作吴宪》 载: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说明吴虑不光陶艺技术高超,而且有 较高的道德修养。至今该村烧窑的老陶匠还敬奉着吴虑牌位。


17、风筝山和放鸢塔


位于瀼河乡黑石头村东南,山上有 4 个放鸢塔。《墨子·鲁问》云:“公输子 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天,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韩非子·外储说左 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说的是墨子与鲁班比放风筝的故 事,地点就在这座上,后人为纪念他们的比巧活动一事,把此山叫做风筝山,并 在山上建了一座放鸢塔。


18、墨子讲道处


墨子除在茅山道院授徒,还游学四方,设点传道。今鲁山团城乡与熊背乡相 邻处大石垛上,有墨子讲道处(今称墨爷庙)便是其一。庙中墨子做讲经状。壁 上有天神赠墨子夜明珠的赠宝图和墨子说服楚王放弃攻宋的弃攻图。


19、禽滑釐问学处


在茅山道院西南侧有座山遍生茅草,故名茅山。相传禽滑釐弃儒从墨三年, 墨子也没能单独传授他,甚感惭愧。于是“管(灌)酒块(擓)脯,寄于大山, 昧茅坐之,以樵(瞧)禽子。”文中“灌”、“擓”、“昧”、“瞧”均为鲁山方言, “灌”是买,“擓”是用臂挎着,“昧”是按例,“瞧”是带着礼物看望。当地人 把此处亦俗称南大界。


20、墨子洞、


黑隐寺、土掉沟 均在熊背乡境。墨子晚年隐居于此。 墨子洞,坐落在熊背乡黑隐寺村,黑隐寺原建于汉。先有庙,后有村庄。该地 是墨子从鲁山“邱公城”去楚国南行的必经之地。当时古道艰难,此地山洞是最好 借休的去处。墨子晚年回到鲁阳归宿,最后又隐居此地。当地有墨子的传说很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该洞,发掘清理文物器具与墨子时代很吻合,有关专家给予认 可。 土掉沟,位于熊背乡政府所在地西边约 1 华里,是墨子改姓隐名处。在葛洪 《抱朴子·神仙传》称,墨子成了“地仙”,“隐居以避战乱”。相传墨子暮年, 心力不济,心灰意冷,去掉土字而改黑姓隐居于此地。 黑隐寺,在土掉沟正北 1 华里左右,从地图上依上北下南分析,“黑”在“土” 上,二字相合正为“墨”字。 墨子洞、土掉沟、黑隐寺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1、鲁阳公挥戈返日处和明山


明山位于墨子著经阁北约 2 公里。据《淮南子·览冥训》云:“鲁阳公与韩 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日为之返三舍”。其实是酣战的危急关头,墨子 为鲁阳公搬来援兵。霎时灯盏火把照得明山通亮,而被疑为鲁阳公挥戈返日。明 山由此得名。


22、抱子坡、


娘娘山 《淮南子·览冥训》云:“鲁阳公于韩构难,战酣日墓,援戈而挥之,日为 之反三舍。”此系记载约公元前 440 年的鲁韩战争。鲁阳公夫人抱子观战,见旗 杆倒,以为鲁阳公身亡,遂跳崖。此时太阳西落,天黑,鲁阳公挥戈令太阳返回, 四周山野果然亮了起来,原来是墨子率弟子和救兵举着火把赶到了,终于杀退了 韩兵。抱子坡、娘娘山因此而得名。


23、古鲁阳关


古关名。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瀼河熊背乡境与南召县接壤处。当洛阳与南阳 盆地间交通要冲。自古为军事必争之地。东晋太元三年(公元 378 年)符坚攻襄 阳,使石越率精骑出鲁阳关,即此。又称三鸦路、古鸦路。


鲁山是应国被灭后,在楚平王时,以楚之县公鲁阳的名字命名的。高诱注: “鲁阳,楚之县公,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所称鲁阳文子也”。高 士奇《左传姓名同异考》云:“公孙宽曰鲁阳文子,亦曰鲁阳公”。守护鲁山最重 要的隘口大门被称为鲁阳关,南起南召云阳镇,北至鲁山瀼河乡,处于南北走向 的断裂大峡谷中,号称长城百关之首,谷底最高海拔 190 米,比鲁山县城仅高出 60 米,东面和西面山岭海拔在 700 米以上,是最重要的楚关通道。


鲁阳关塞十分艰险,历代诗篇都有反映。晋代张协有诗:“朝登鲁阳关,峡 路峭且深。流涧万余丈,围木数千寻。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唐代李白有诗记载:“胡风依代马,雪拥鲁阳关。”《水经注》云“鲁阳关, 左右连山插汉,秀木干云”。


墨子献书楚惠王在前 440 年(据《渚宫旧事》)。墨子由鲁阳关出关,再行至 楚都郢的。“止楚攻宋”的故事,亦由此去南方见楚王的。


24、楚长城遗址


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是楚国人所建造。鲁阳曾属于汉又曾属楚。墨子对楚 王自称是“北方之鄙人也”,即属楚时楚国北方边陲的人。此处“鄙”指“郊野 之处、边邑”。


25、鲁山有墨子祠庙约 13 处


墨子历遭封建统治者封杀,墨学几乎绝传,浩浩中国没有墨子存身之处,唯 独鲁山有墨子祠庙十三处。


1、墨子祠。原在今尧山镇二郎庙村西街路南,上世纪初被山陕商人拆去建 了山陕庙。今已不存。


2、墨爷庙。座落于大石垛山上,原为墨子讲道处,今为庙堂。


3、墨爷庙。座落于赵村乡三岔口村。


4、鲁阳全神殿。座落于下汤镇境朝阳观内。殿中墨子与元神仙(即 元德秀,唐时为鲁山县令)、张三封(相传为鲁山南关人)、索龙王(即索 加,相传辛集乡漫流村人)共坐于殿中。


5、大石垛。距鲁山县城 25 公里,山高 600 多米,上有墨子祠,是鲁山多处 墨子庙之一。


6、墨子著经阁。位于昭平湖金山环岛上。


7、墨爷庙。座落于赵村乡中汤村灵凤山上。有联曰:放踵走天涯,摩顶归 故乡。


8、坑染祖师庙。座落于中汤村大街墨莲池旁。


9、墨爷庙。座落于尧山镇西竹园村。


10、墨爷庙。座落于尧山镇墨子出生地墨庙村。


11、墨爷庙。座落在辛集乡龙鼻村四峰山上,山下有墨子井。


12、尚义殿。座落于辛集乡西阳石村润国寺中,为一配殿,供俸有墨子和关 羽。


13、穷爷庙。座落于辛集乡徐营村凤凰岭。始为一穷叟用三块砖头搭成。他 认为墨子最爱穷人,故称“穷爷庙”。财主们感到“穷爷”晦气,一脚踢了。后 他寻来一破了缺口的大石臼,倒扣起来作庙,才保存下来。如今庙堂三间。


26、邓州战国墨城


河南省邓州市构林镇西北有一座古城遗址,名为“墨城”。《邓州市地名志》 载:


墨城遗址,在市区南 19 公里,构林镇李洼与岗程营之间。《明嘉靖邓州志》 载:“墨城,州南 40 里。始筑无考,俗呼黑土城,盖墨字之误。”城址平面呈巨 形,东西长 200 米,南北宽 100 米,地势较高,文化层厚度 1 米左右。内有战国 时期水井两眼,发现有战国铜壶及残片。遗址北侧小河上现存明嘉靖二十六年十 一月立石碑一通,上刻《邓州墨城重修两庙碑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品来源:鲁山文学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