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山县辛集乡的孙义村内,至今仍保存一座老式的民间建筑,它便是牛郎后裔们所建的孙氏祠堂。它坐北面南,三间大殿,石基砖墙,重梁木架。房顶瓦楞和瓦垄灰暗如铁,上面瓦笋遍布。墙基全部由青石铺就,门槛处的石条被磨得光滑幽亮,显示出一种凝固的大气和历史沧桑。1997年8月23日,鲁山县人民政府把鲁山坡瑞云观、牛郞洞和孙氏祠堂一并公布为文化保护单位。
常听说孙氏族人每年腊月初八过小年的时候有祭祀祖先的活动,我便和几位友人相约于2008年腊月初八冒雪乘车前往。刚到村外便听到锣鼓喧天,在孙家祠堂前,我们先见到了支书孙留孩,当我们问到祭祀祖先为什么要祭牛郞时,他告诉我们:孙守义就是牛郎,按照先辈流传下的说法,孙义庄是牛郎创建的,他是我们的祖先。我们村现有人口1100余人,有近千口人都是孙姓,都是牛郎孙守义的后人。
孙明祥老人是孙氏家族中年纪较大的一位老人,今年88岁,他告诉我们:这座祠堂是什么时候建成的,连他们父辈人都说不清楚,原先祠堂里供奉着牛郎及孙氏祖先的碑位,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就不敢再摆了。在此前,居住在许昌、南阳、洛阳的孙家后人年年都回来祭祖,中间有几年因“文革”不常回来了,但近年来人们又回来多了。祭祖活动便又兴盛起来了。
院内祠堂大门洞开,人们先在大门两侧张贴门联:牛郎织女祖德远,子孝孙贤继世长。据说,孙氏祭祖时要在九女潭取回圣水、牛郎洞取回圣土,请牛郎织女神灵回祠堂享祭。腊八这天大雪飞扬,人们喜气洋洋,农谚说麦盖三床被,头枕蒸馍睡,他们认为这是老天外爷给他们的恩赐。村里的孙氏后人不称玉皇为老天爷,而称老天外爷!要说也是,他女儿下嫁牛郎,子嗣们不称他外爷称什么?村人冒雪去山顶牛郎庙里将牛郎织女神位请回村里安顿,这是传统,虽山高路滑,村人却激情高涨。
祠堂中堂悬挂牌位,牌首写“追根溯源”四字,左右联为“天地岩洞固,子孙兴旺;神人潭水永,富贵久长”。请回的牛郎织女一家四口人的塑像供奉在正位上。牛郎像天庭饱满,模样忠厚,头戴斗笠青衣短褂,一手牵牛一手持鞭,春风满面地看着在牛背上的两个儿女;织女红衣绿裤倚着牛背,仪态万方,小女儿前怀撒娇,顽皮男在后背站立牛臀扶母扯父,一副天真无邪的模样。和谐幸福的美好塑像,真是巧夺天工,令人惊羡。难怪参与祭祖的孙氏后裔们望着自己的祖先,虔诚面色上带着几分幸福。
上午11时,祭奠正式开始,随着司仪的指令,琴弦奏响,鞭炮齐鸣。在这大雪纷飞的时刻,又是万字头礼炮轰鸣,人们的情绪空前高涨。祭祖第二项是敬献花篮和五谷、供果。村姑们按照事先的安排,有条不紊的献上五谷供果,摆放在圣土、圣水旁。第三项是沐手上香,点燃烧纸钱后,在弦乐声中,穿红披绿的少男少女们翩翩起舞,唱响《昐祖归来歌》
2008年第一场雪,瑞兆丰年腊八节,
牛郎织女回家看,孙义庄上歌满街,
孙义庄上祠堂院,九女潭水牛郎鞭,
国泰民安子孙贤,盼你归来多少年……
后裔们拜祖之后便是给祖先敬酒,再下面一项是宣读祭拜词,主祭人在一片宁静的气氛中,抑扬顿挫的念道:
天地玄黄,神人开疆,吾祖根深,天子文王,初居岩穴,鲁山南岗,龙潭显圣,九天姑娘,男耕女织,邻里相 帮,辟地拓荒,养蚕植桑,五谷丰登,满山牛羊,耕读传家,子孙炽昌,今开盛世,和谐八方,诚告我祖,伏维尚飨……。
宣读祭拜词以后是歌舞,乐师调弦,村姑登场,颂唱牛郎织女歌,歌曰:孙氏源出周文王,讳名守义鲁山阳,天河潭泉岩洞深,男耕女织美名扬,吾祖创始孙义庄,鸦路河桥通八方,耕读传家子孙旺,千秋万代永炽昌……
最后一项是祖爷降福,五谷丰登。88岁的孙明祥老人向参加祭祖后裔们撒五谷圣水和圣土,人们欢笑跳跃,喜接五谷圣水。这一带风俗,凡是接得圣水圣土撒进自家田里,来年便五谷丰登,将接得的五谷埋进自家粮囤,岁岁能囤满库盈,谁人能不争先恐后呢?
大雪纷飞人欢笑,争抢五谷一片忙,祭奠活动达到了高潮。
牛郎与仙女联姻的故事,与其它神话传说一样似乎都是虚幻的,但孙庄人的祖先牛郎却是真的。他们世世代代都以牛郎为宗亲,一年一度的腊八,都要去牛郎洞和九女潭去迎祖祭祖,这不能不让人生奇:这世上认干儿干女的见多不怪,但拉着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去做祖宗,却是闻所未闻,连个傻子也不一定干。孙义庄人并不傻,若无一定的血缘关系和历史渊源为纽带,孙义庄人何做此举?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已的部落文化和图腾,而每一个家族也肯定有自己的习俗和信仰。如此想来,孙义庄人的祭祖活动,有着其独特的方式和内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品来源:鲁山文化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