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七夕庙会话古今

392
hohe 发表于 2018年11月08日

鲁山坡下,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日古刹大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七夕庙会原是为纪念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和人们向织女乞巧,最早起源于孙义庄。然随着庙会的扩大,便有了牛郎织女戏的渗入。而孙义庄人不演《天河记》,庙会会址才移至辛集街。年近80岁的李振坤老人,对有关庙会的情景还记忆忧新,他说: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的庙会,是年年有戏从不塌台,每当开戏前,必西去鲁山坡请牛郎和织女,采棚供像然后大戏开演。戏演细二璜不听越调腔。无论演什么戏,《天河记》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记得1948年的七夕庙会,县豫剧团到会演出,县工作队干部柴豪因不让演《天河记》而和群众发生冲突,僵持了几个钟头,柴豪只好避离会场,剧团照例演出《天河记》。


七夕庙会是物资交流大会,会上最出名的是牛绳,鲁、宝、郏、叶附近几个县的牛客,远天远地的都往这里集中。牛绳是牛天下、牛世界。在村外缓缓倾斜的山坡上,疏疏落落的树林里,红牛、黄牛、五花牛;老牛、小牛、半大牛,立的站的蹭痒痒的,追逐戏嘻,撒欢抵头,热闹的非凡。鲁山的山属伏牛山东脉,山地瘠薄石卵多,离得了拖拉机却离不开牛,牛是庄稼人的宝,牛多才能粮多。


最有意思的是“佯绳”--庄稼汉子披了衣褂,敞了胸怀,摇一根鞭杆儿,赶了三五头牛,牛头上挽了红绸子,脖项里挂着铜铃串子,将牛打扮得英武萧洒,风流倜傥。他们来到牛绳上,不是为了买卖,而是为了“佯绳”--将牛牵会上,来“亮亮”相!这里是牛郎织女的故乡,这里是传说中男耕女织的天堂,这里的人们离不开牛,买弱养壮,买小养大,卖了大牛又去买小牛……孙义庄一带甚至连牛死了也不食其肉,而将其恭恭敬敬地埋葬,当然,这一切都是出于传统,也是对牛郎和牛的敬仰。


再说香火。七夕庙会之大,庙会香火之盛,使得别的地方望尘莫及!会前半个月,社头诸如杨先生、程斋公和孙姑娘等,都要向周围几十里内的善男信女,散发红绒头绳儿。她们的说法是“牛郎织女红线牵,金童玉女红线栓”,接到红绒线佩在身上,然后,女孩们去九姑娘庙,男的去牛郎洞、牛郎庙烧香许愿,祈求牛郎织女赐给自己一份美满的姻缘。有求子心切的善男信女们,更是选在七夕庙会期间前去许愿,据说更为灵验。


七夕期间,鲁山坡的牛郎洞前挤得更多的是农夫,他们或牵牛或空手,都要往牛郎洞转转,烧一撮香,叩几个头,愿牛郎爷年年保佑自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庙会的高潮期间,民间艺人们连中午吃饭的时间也不放过。午时正戏歇场,这时唱大鼓的,挑经担和说快板书的便粉墨登场了,他们蹦跳弹唱,内容都和牛郎织女爱情有关。如《老牛说煤九女潭》、《小义分家》、《蔡光杆劝女》、《王母娘娘划天河》、《喜鹊搭桥》等等,这些节目家喻户晓,久看不厌。这些节目在这里一代代的延续,一代代的流传。

作品来源:鲁山文化艺术网

收藏
共0回复/0页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