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出彩故事《中原名校鲁山一高》

1789
网罗天下 发表于 2018年11月13日

河南省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始建于1933年,历经私立鲁阳中学、豫陕鄂军政大学、鲁山县立中学、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四个时期。1935年和1949年,“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徐玉诺先后在这里任校长、副校长;1948年,豫陕鄂军政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前身]在这里成立。85年间,一代代鲁高建设者薪火相继,励精图治,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果日益显著。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实现跨越发展。1978年,为许昌地区重点高中。1983年,随着行政区域的变更,成为平顶山市重点高中。2003年,被确定为平顶山市首批示范性高中。2007年2月,晋升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2008年月11月,被授予为河南省文明单位。学校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原名校”。

校容校貌展新颜

   1933年,鲁山历史上最早的一所中学——私立鲁阳中学在鲁山文庙诞生,这便是鲁山一高的前身。

/upload/bbs/2018/11/13/849ebe2b-1e0b-451d-9fbc-f7714f6aa680.jpg

老校区大门

/upload/bbs/2018/11/13/8a7ce175-4fce-48c1-9a10-cf7bdfacdea2.jpg

80多年,这里一直是鲁山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1948年3月,豫陕鄂军政大学在此设立。1949年3月,新中国成立后鲁山县第一所公立中学——鲁山县立中学也在此建校。当时的校舍除年久失修的大成殿和崇圣祠之外,还有近百间柴瓦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校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办学条件仍然十分简陋。柴瓦房时常是跑风漏气,许多同学耐不住冬日的严寒,手和脚都冻成疙瘩或流血流脓;宿舍只有少量的通铺床, 更多的同学睡的是大地铺;食堂在一个小院里,购饭后立在窗台前或蹲在操场上吃,一阵风来,饭菜又要多拌沙尘。

/upload/bbs/2018/11/13/e5f65725-b4a7-4f9b-9ed0-8a055e38599b.jpg

维修前的大成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把教育真正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逐步得到贯彻,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鲁山一高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走出一条艰苦奋斗,胜利辉煌的发展道路。

/upload/bbs/2018/11/13/14c00b37-3a61-41e4-9df1-08c14adb2454.jpg

维修后的大成殿

学校建设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78年—2003年,主要是对老校舍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先后拆除破旧不堪的柴瓦房,陆续建成办公楼、东教学楼、实验楼、西教学楼、图书楼、电教楼、男女生宿舍楼、餐厅楼、南大门和双面教学楼;重修大成殿和崇圣祠;新建水冲式厕所;硬化操场,铺设沥青跑道;装备图书馆、实验室;栽植花草树木……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慢步校区,门前小桥流水,园中绿树成荫,现代楼群掩映在绿树丛中,大成殿、崇圣祠、颜碑亭点缀其间,古老与现代相映成趣,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古朴典雅,幽静宜人。

/upload/bbs/2018/11/13/51c1424d-6154-4efb-9aea-7fc568a504c8.jpg

维修前的崇圣祠

持续20多年的老校区改建,累计投入资金上千万元,主要由学校自筹,政府少量补贴,广大教职工、社会贤达和鲁高校友也给予部分资助。改建过程中,闫书祥、刘福朝、李老留、闫清泉、李醒新等几任校长带领广大教职工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充分彰显 “自强不息,勇于奉献”的鲁高精神。学校的改建不仅为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也为2003年顺利进入平顶山市首批示范性高中创造条件,为创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奠定基础。

/upload/bbs/2018/11/13/7ee5a53e-5983-4342-8242-a3c4fa7ef175.jpg

维修后的崇圣祠

     第二个时期是2003年—2018年,这一时期是新校区建设和完善时期,也是学校大发展、大跨越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扩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报考高中的学生逐年增多,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实验室、图书楼、电教楼全被挤占为教室,学生住宿问题也无法解决,校园已不堪重负。2003年,校长李醒新带领学校班子成员和广大教职员工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促进学校发展。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优化和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创建河南省示范性高中(重点高中),另一方面,多次召开领导班子会、职代会研究鲁山一高长远性发展的措施,提出建设鲁山一高新校区的设想。

国家保护文物颜碑亭

    2003年7月10日,鲁山一高正式向鲁山县人民政府递交《关于新校区建设的请示》。2003年7月11日,县长张国需主持召开第六次县政府常务会议,对建设鲁山一高新校区的有关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会议形成《关于新建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同意把县红牛厂700余亩国有土地无偿划拨给鲁山一高作为新校区的建设用地。要本着“高标准、高质量、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鲁山一高新校的规划和建设,按照实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把鲁山一高建成一所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具有完备的现代化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一流的高级中学。鲁山一高新校区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

/upload/bbs/2018/11/13/919e6dff-89c0-463a-bf58-af9e7b9b6746.jpg

老校区教学楼   

/upload/bbs/2018/11/13/8a385be2-e05b-4ab7-9dbe-95ecbd527990.jpg

老校区餐厅

 

2003年11月12日,为确保鲁山一高新校区建设项目尽早实施,顺利进展,鲁山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成立鲁山一高新建工作领导组的通知》。鲁山一高专门抽调牛山坡等骨干人员,配合领导小组开展工作。经过长达4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完成考察学习、勘察设计、招标、评审、征地、拆迁、补偿、红牛厂土地划拨、整体规划、成果评审、项目审批、资金筹措、土地丈量、清边立界、围墙拉建等前期准备工作。

/upload/bbs/2018/11/13/eeab63c7-c13a-4502-9836-65dc47abfc6a.jpg

2006年12月30日,举行“鲁山一高新校区开工奠基典礼”。就在12月29日晚上,晴朗的天空突然彤云密布,瑞雪飞舞。一夜之间,新校区工地变成银装素裹的世界。30日早上,鲁山一高分校的师生们齐上阵,清理积雪。上午九点,“鲁山一高新校区开工奠基典礼”如期隆重举行。县委书记贺国营等13名县四大班子领导以及市教育局、国土局等19个县直、乡镇部门的领导在主席台就座。县教体局部分人员、县一高中层以上领导及部分职工,一高分校的全体师生参加、典礼,94452部队、二五九油库、消防支队、汇源公司、水库管理局、移动公司、网通公司及电信公司等单位来祝贺。典礼聘请盘鼓队、腰鼓队助兴。

2007年8月1日,第一期工程的六个标段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鲁山一高新校区建设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之后,第二期工程、第三期工程和配套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教学楼、实验楼、餐厅楼、男女生宿舍楼、教师公寓楼、体育馆、图书馆陆续拔地而起,硬化校园道路;铺垫科技广场、标准化体育运动场、足球场和环形跑道,建成钢架大门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upload/bbs/2018/11/13/d32c25b7-8d3c-4212-abb5-d5d0fadadb1a.jpg

    新校区大门

2008年,第一期工程竣工启用,开始招收第一届新生。2010年,学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搬入新校区办公,各年级正取生全部安排在新校区就读,新校区成为鲁山一高教育教学的主阵地。2017年,学校主体建筑图书馆建成使用。2018年,进一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和校园绿化、美化、靓化的力度,校园更精致,品味更高,新校区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upload/bbs/2018/11/13/8b3b7dc8-8d83-4218-b968-2452225c20d2.jpg

新校区前期校舍

鲁山一高新校区建设,是鲁山县委、县政府立足鲁山县情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惠及鲁山人民的一项民心工程。县四大班子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常委会进行专题研究,从2004年开始,把这一工作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列入重点项目工程,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规划和建设工作。2006年,拨付启动资金500万元。2007年开始,每年拨款1000万元用于新校区建设,直到把鲁山一高新校区建设成为能基本满足鲁山县高中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级中学。

/upload/bbs/2018/11/13/bff8c9a9-f505-4c71-afcc-e1bfcec2d344.jpg

    领导指导新校区建设情况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鲁山一高新校区已成为鲁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座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的新校区,占地600余亩,楼房20余栋,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分教学行政区、学生生活区、运动区、后勤服务区和教工生活住宅区,能容纳三级120个教学班,学生7200余人,教职工600余人,可基本上满足鲁山县初中毕业生上优质高中的愿望。

俯瞰鲁山一高新校区,她北靠鲁平大道,南接沙河大堤,东依南水北调渡槽,西临311国道,东北露峰山(又名鲁山坡)景色宜人,西南沙河桥雄伟壮观,近观大沙河如玉带碧水长流,远眺商余山似笔架蜿蜒多姿。漫步校园之中,道路宽阔,绿树成荫,芳草鲜美,花香宜人,浅山披绿,亭阁着彩,碧波荡漾,锦鳞游泳;校园里、走廊中、楼梯旁、道路边、花园内,到处都是励志名言和温馨提示。置身其中,如入花园,令人心旷神怡,莘莘学子在此读书求学情操可得以陶冶,心灵可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可得以升华!

/upload/bbs/2018/11/13/e944522c-4692-49e1-af07-9802bf0e5606.jpg

     新校区航拍图


鲁山一高新校区建设所需上亿元资金,绝大部分由鲁山县政府筹集。这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确实是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世纪工程。这项工程是新世纪鲁山县完成的一项极其光彩的民生工程,这一伟大善举将在鲁山县的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科学管理促发展

    鲁山一高85年的建校历史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古典建筑大成殿、崇圣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美轮美奂,传承着至圣先师倡导的儒家经典文化。豫陕鄂人民军政大学旧址,记载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陈庚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被称为稀世珍品,国之瑰宝的颜碑展示着颜真卿凛然正气和元次山的千古英名。“五四”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徐玉诺担任校长期间,提出的“信、爱、和、平”四字箴言,一直作为鲁山一高的校训,传承至今。它跨越时空,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巧妙吻合。

/upload/bbs/2018/11/13/f3b07b08-adaa-435d-b176-adb9462d0dd4.jpg

厚重的校园文化、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前瞻的教育理念,积淀成鲁山一高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尚德、尚礼、求实、求真”的校风,“诲人不倦、敬业垂范”的教风和“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学风,积聚成鲁山一高特有的宝贵财富。一代代鲁高建设者薪火相继,传承发扬,积淀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

/upload/bbs/2018/11/13/6c387efb-d334-48e3-8191-362d7c9c0f5b.jpg

新校区教学楼

改革开放后,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学校工作迅速回归到以教育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从1977年到1981年,结合学校实际先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44种,近600条。从课内到课外,从老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事事有章可循,建立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1988年,提出 “发扬卧薪尝胆精神,精诚团结,共赴艰难,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学校整体工作指导思想。1994年,提出发扬“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2003年,提出“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全面发展,和谐进步”的办学理念。2012年初,校长、党委书记牛山坡在继承和发扬成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领导班子意见、建议,结合学校实际,提出新形势的治校方略。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全面发展、和谐进步”的办学理念和“一二三四”办学思路(一个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二个理念:以人为本和从严治校的理念;三种意识:校园安全与教学质量并重,科学发展与办学效益并行,学校兴衰与个人荣辱相连;四化机制: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规范化),践行“三三三”精神(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三苦精神: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高三精神:奉献、激情、高效、精致、严格、成果),努力创建“中原一流、全国知名、人民满意”的学校。

/upload/bbs/2018/11/13/a2de7635-5f33-41a5-bf6f-757c2342fba3.jpg

县委书记杨英锋等四大班子领导到新校区调研指导工作

在管理机制上,一是借鉴“三湾改编”抓党建树标杆。把党支部建在教学一线,让每个党员都成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的一面旗帜、一根标杆,最大限度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利用“动车原理”聚合力促发展。实行大科室管理和年级组、级段管理双轨并行的“动车式”管理模式,让每个部门、每个年级、每个级段、每个教职工都成为学校这列“动车”的动力之源,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既定目标加速前进。

/upload/bbs/2018/11/13/8f98c8de-830b-4bb5-bc77-1cdfab9f4d05.jpg

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视察新校区

在办学方式上,积极实施和探索多元化发展教育之路,追求多方向、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发展,探索“大教育、全课程、多课堂、高质量、新生活”的学校管理新秩序。

一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把“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身心健康、善于创新”作为职业追求,把“忠于职守、甘于奉献、淡泊宁静、公正坦荡”作为职业操守,把“得体、儒雅、包容、合作”作为行为要求,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作为道德规范,开展以评选“教坛新秀”“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功勋教师”为载体的名师工程,优化教师团队。

二是狠抓课堂教学改革。在落实常规教学备、讲、批、辅、考、评、思七个环节的前提下,创新 “展、探、练”特色课堂模式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殊教学措施。注重向课堂要效率,要质量,要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由接受学习向探究学习转变,课堂呈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局面。“展、探、练”高效课堂模式荣获国家“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成果一等奖,并被省内外不少兄弟学校和本县中小学作为“鲁高模式”学习、借鉴、采用和推广。

三是创新德育管理措施。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爱、严、细、实、近、小、亲”教育理念为前提,以《铸魂亮剑·圆梦高考》学、悟、行励志成才录和责任心、自信心、抗挫力的“两心一力”教育为抓手,教育学生树立“状元思想、名人思想、领袖思想、伟人思想、圣人思想”等五大思想,高境界做人,铸一等人品;高水平学习,铸一等学识;高品质生活,铸一等体魄,做“身体好、心态好、学习好”的鲁山一高“三好学生”。不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干部培养以及安全、纪律、卫生、文明等方面的工作,全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四是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实行开门办学,通过与天一文化传播公司、中原名校、豫南豫北名校以及北京市、上海市、河北省、湖南省、湖北省、西安市、沈阳市、郑州市、杭州市等地的名校进行相互交流学习,与中学生学科网、高考资源网、中华资源网、河南教考信息资源网等大型网站和金太阳教育平台进行资源共享,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学生成绩。

五是创新教育扶贫的措施。鲁山是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大多数学生来自山区农村的贫困家庭。鲁山一高以“扶贫先扶智”的原则,实施“四个一”工程推进教育扶贫。“四个一”工程,即:让一个家庭走出一个大学生,改变一个家庭的现状;让一个村庄走出多个大学生,改变这个村庄的现状;让一个乡镇走出一批大学生,改变这个乡镇的现状;让全县每年走出一大批大学生,使鲁山未来更美好。这一做法,不仅改变广大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也使全校教师找到自身的价值追求,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注入正能量。

/upload/bbs/2018/11/13/3d31de2f-cbb8-4af2-8115-05111802bd9c.jpg


教育教学结硕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学的管理机制如源头活水,浇灌着鲁山一高这方沃土,培育出漫天桃李。几十年来,从鲁山一高走出的毕业生近10万名,遍布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为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考成绩连年攀升,教学质量突飞猛进,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1977年到1989年,学校每年平均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录取到大、中专院校和本科重点院校。1979年起,实现高考考入清华、北大的零的突破。

/upload/bbs/2018/11/13/025597dc-7908-4ed9-bfe2-08874ca86c6c.jpg

鲁高广场夜景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鲁山一高的高考成绩稳居平顶山市前茅。1997年,培育出河南省理科状元贾东亮。1998年高考,7个学科中有6个学科名列全市第一。1999年高考,全市理科前10名鲁山一高占6名,全市考入北大、清华5名学生,鲁山一高占3名。2001年高考,上本科线429人,居全市第一。2002年高考,上本科线458人,全市前10名鲁山一高占2名。2003年高考,上本科线526人,居全市第二,刘鲁亚同学居全市第三名,被北京大学录取。2004年以后上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攀升,2009年达到1335人,2010年达到1502人。2010年魏向阳同学以663分的成绩获平顶山市理科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张堤同学获全国数学联赛一等奖,被保送入北京理工大学。

从2011年开始,高考成绩年年创新高。当年,上本科线1786人,其中一本上线184人,郭芹良同学以660分的佳绩获全县理科状元,高举相同学以612分的佳绩获全县文科状元。

2012年高考,上本科线1981人,其中上重点线381人,居全市第二,应届生上重点线244人,居全市第一。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均名列全市第一,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评比名列第一,囊括全市A组学校所有荣誉。

2013年高考,一本上线485人,语文、数学、理综、文综均名列全市第一,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评比名列第二。500余名学生被清华、浙大、武大、南开、中山等名牌大学录取,2500名学生被全国各类高等院校录取。

/upload/bbs/2018/11/13/4b76aaaa-6af8-4149-8437-0252ad2a0601.jpg

体育运动会


2014年高考创建校81年新高:一本上线首次突破500人大关,达559人,增长率居全市第一;语文、数学、英语、理综、文综各学科全市一等奖均被该校包揽,全市省级示范性高中评比名列第二,被市教育局誉为“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典范。5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600余名学生被浙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国家名牌大学录取;2600余名学生被全国各级各类大学录取。

2015年高考,一本上线626人,上线率31.91%,高出全省24.24个百分点;本科上线1938人,上线率85.74%,高出全省49.34个百分点;平顶山市共有12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鲁山一高占6名;另有600余名同学被浙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家985、211重点大学录取,2600余名学生被全国各级各类大学录取。

/upload/bbs/2018/11/13/0ddca3ec-feea-420d-b3b8-1467e780de7d.jpg

2016年高考,一本上线864人,比上年净增238人;二本上线1739人,比上年净增316人;本科总上线2396人,比上年净增458人。冯尧以687分的优异成绩获平顶山市理科状元;杨菁菁以624分的优异成绩居平顶山市第三名,获鲁山县文科状元;张金雨在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综合评价中居河南省第一名。平顶山市共有14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鲁山一高就占9名,占全部录取总数的三分之二,不但创造鲁山一高的最高历史纪录,也创造平顶山市所有高中历年来的最高纪录。

2017年高考,一本上线982人,比上年净增118人;二本上线2626人,比上年净增887人;本科上线率达95.6%。5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2214名学生被985、211等全国重点大学及普通类本科院校(专业)录取。

2018年高考,再创历史新高,600分以上达202人;一本上线1137人,突破千人大关,比上年净增155人,应届一本上线率达51%;应届二本上线2368人,上线率达96.8%;5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2名同学被海军飞行学院录取;800余名同学被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等985、211院校及一本以上院校录取。持续展示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育人效果。

2011年—2018年,鲁山一高高考一本上线数由184人剧增至1137人,提升6倍多,本科升学率实现“八连增”。有33名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年都有2000余名学子带着家乡的深情与希望走出鲁山,跨入高等学府的大门。

/upload/bbs/2018/11/13/65133739-c401-4a5a-b591-9a54860e4729.jpg

鲁山县委连续六年授予鲁山一高“五优”“五佳”最佳县直单位称号;市、县人民政府先后为该校记集体三等功6次;平顶山市教育局连续6年给该校发来贺信;学校连年被评为平顶山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

改革开放40年,鲁山一高不仅高考成绩连创辉煌,素质教育也结出累累硕果。在体育、艺术特长生培养,学科竞赛培训,科技大赛组织,文学人才培育等方面措施得力,成效显著。2010年之前,成立有体育训练队,音乐、美术训练班,文学研究会等,创办有《飞流》杂志。2010年—2018年,先后成立艺术辅导中心和徐玉诺文学社,创办《德秀》杂志;组建摄影、书法、美术、体育、音乐、环保、节能、科技等多个社团组织,进一步拓宽素质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千名学生通过体育艺术特长考上理想大学;600余名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县举行的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科技大赛及学科竞赛中获奖;文学研究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700余篇;教师发表各类科研论文近2000篇,并有多个科研项目在省和国家立项。

/upload/bbs/2018/11/13/fda59297-839a-4df2-afdc-8be7cef4d443.jpg

学校获得多项荣誉,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先进实验学校”“全国中学生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大赛重点合作学校”。荣获“全国著名高中联盟成员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德育先进学校”“河南省普通高中生涯规划试点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被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数十所重点高校确定为优质生源基地。校长、党委书记牛山坡多次被评为“平顶山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第三届名校长”“平顶山市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并推选为河南省党代表、平顶山市人大代表、鲁山县人民政府督学等。省内外上百所省级示范性高中,上万人次来学校交流学习,学校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声誉得到进一步提升。

抚今追昔,从1978年到2008年的40年,鲁山一高从面积不足40亩、破旧不堪的老校舍发展到今天面积600余亩,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新、老两个校区;从当年12个教学班,师生不足千人发展到90多个教学班的万人大校;从当年高考上大中专线不足百人发展到上一本线1137人、二本线2368人,在规模、质量和办学条件方面均实现华丽的转身。这些巨大的变化,是历任县四大班子领导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历任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鲁高人艰苦创业的写照,更是改革开放成果的生动体现。

辉煌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努力。鲁山一高新一代的建设者将倍加珍惜和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争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努力推行素质教育,创办优质教育,早日把鲁山一高建成“中原一流、全国知名、人民满意”的学校。(来源:焦天财  鲁山志鉴)


收藏
觉得很赞
共1回复/1页 1
  使用高级回复(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