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绸:唐代丝绸之路上的“仙女织”

2017年07月21日 12:13来源:鲁山人作者:叶剑秀编辑:鲁山之窗

  鲁山丝绸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手感爽滑,柔而有骨,适于制作服饰。鲁山丝绸是鲁山县的著名特产,被誉为“仙女织”,自古至今,声名远扬,驰名天下,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山丝绸的传说

  据民间传说,鲁山丝绸为绝世珍宝,本非人间所有,原是天上的云锦,由王母之小女巧手织成。织女在天宫把自织的彩锦漫空铺展,时而散为万道霞光,时而凝作片片白云。一日,寂寞难耐的织女着锦衣与众仙姊妹下凡洗浴,与鲁山的牛郎缔结姻缘。织女喜欢四季分明、气候适宜、山清水秀的鲁山,便携带吐丝之“天虫”,在这里扎根,教人养蚕制丝。鲁山丝绸,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面料上乘,做工精美,质地柔绵,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辉煌,曾经畅销全国,享誉海内外。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鲁山丝绸在国内外市场一度脱销,社会绅士名流、海外商界华侨,若能得到一件正宗的仙女织丝绸,顿感身价倍增,无比荣耀。

  白居易有诗赞之曰:“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白居易曾多次游历鲁山,他所赞颂的可能就是鲁山的柞蚕丝绸。

  相传,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每逢加冕或举行盛大宴会,总爱穿上鲁山绸做的礼服,以示高雅。


 紧张的七夕节筹备工作进入倒计时,为做好活动内容中的鲁峰山顶九仙女再现鲁山传统古丝绸织造工艺“仙女织”,活动组委会成员县政协副主席邢春瑜,县文联主席袁占才,县民协副主席高小伟一行来到鲁山县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公司周总和买总陪同热情介绍了公司现况和发展规划,传统手工生产丝绸的全套工艺,对这次七夕节活动表示全力支持,届时将提供古织机等设备,并现场展示古丝绸织造工艺,为鲁山的丝绸文化宣传作一份贡献。

原生态鲁山绸衣服,穿着舒适、健康。



鲁山丝绸的特质

  鲁山丝绸过去多采用手工缫丝,手工绸要经过选丝、络丝、整经、打纬、织绸等多道工序。这种手工纺织出的柞绸,手感爽滑,柔而有骨。染色后,色泽鲜艳柔和,光彩夺目。用它制作服装,穿着轻盈、凉爽,尤其制作裙装,袅娜秀丽。

  鲁山丝绸分水丝绸、干丝绸两种。未出蛾的茧,就釜抽丝所织之绸为水丝绸,其线条均匀,色泽白而透黄、质地轻柔,坚韧耐磨,弹性好、无皱纺、不起毛、易染色。已出蛾或将出蛾的茧,蒸后抽丝所织之绸为干丝绸,其线条欠匀,色泽较差,但坚韧耐用。

  鲁山丝绸的成分为蛋白质和氨基酸,蚕丝中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能有效地保养人体,所制成品,弹力强、伸度大、易染色、耐高温、抗酸碱、绝缘,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抑菌防腐,冬暖夏凉。服装产品,穿在身上不仅舒适、轻松、出汗不沾身,而且还能遮挡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是我们夏日理想的上衣材料。此外,它还有一项极其特殊的功能——防腐,埋在地下千百年不腐烂,保证光滑不移位,也是做寿衣的上等材料。

  鲁山丝绸经过数百年劳动人民的智慧,一代一代的演绎和改进,呈现出多姿多彩、品类丰富的传统技艺,如今已有近百种的丝绸制品,常见的有唐装布、旗袍布、窗帘布、装饰布料等,已经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鲁山丝绸史话

  历史上,鲁山县南控襄宛,北扼伊洛的战略要地,汉属南阳,唐归洛阳。

鲁山地质奇特,山区地貌土薄石厚,适宜柞树生长。奇特的地质结构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千百年来鲁山丝绸的神话,素有“柞蚕之乡”的美誉。

“货出地道”,鲁山柞蚕丝织成的绸子,柔韧性能优于桑蚕丝绸。其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冠以鲁山绸之名,那绝不是徒有虚名,众人的口碑和历史夯实的品牌标签,盛传久远。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从古至今,勤劳的织绸百姓是难以穿得鲁山丝绸的。五彩斑斓的丝绸,价格昂贵,一部分由绅士贵族享用,一部分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亚欧诸国,盛名远扬。

  鲁山西部山区,遍山郁郁葱葱,柞树茂盛。粗如椽者,树老叶硬,不适于蚕食,多砍伐了作窑梢或种植木耳用。成墩如灌木者,叶芽鲜嫩,最宜放养。每年开春,蚕农们把幼蚕由蛾房先抱到河边喂养,然后在山坡上放养,日夜看护,只五六十天,蚕儿就吐丝结茧。蚕农视蚕坡为聚宝盆,把柞树当摇钱树;蚕坡柞墩,那是蚕农赖以生存的宝物。俗谚“一季蚕,半年粮”“筐坡十亩田”“宁舍懒婆娘,不舍蚕丝行”,极言养蚕织丝之重。

  民国初年,仅四棵树乡就有48家丝行,县城有200余家,织绸机达5000台,外地客商长期坐庄收购。其后兵燹匪患,战乱频仍,苛杂迭兴,交通受阻,销路不佳,蚕丝锐减,织绸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鲁山为发展丝绸业,建有国营缫丝厂和丝绸厂,设蚕业局专司帮扶蚕农养蚕。

鲁山丝绸的制作

  每年开春,蚕农们先是采来柞树刚刚发芽的鲜嫩枝条,用沙子围在河边,然后把从蛾房孵化的幼蚕放养在上面,待幼蚕褪去黑色的表皮之后,即分送上山,放养在一片长满柞树的山坡之上,蚕农称之为蚕坡。数日过后,柞叶被吃光,蚕苗第二次蜕皮之后,遂将其送往另一片蚕坡,等到这片柞叶被吃光,就转场到另外一处蚕坡,这就是蚕农们所说的转场。经过二眠场、三眠场、二八场几次转场,只四五十天,柞树的枝叶间便结出一个个光洁的蚕茧。由于鲁山的柞树叶质优良,蚕茧一般呈乳白色,丝胶含量少,采摘后仅用清水漂洗便可缫丝,且出丝率高,丝强度大,色泽好,易漂炼,易染色,故质量居全国之首。

鲁山丝绸的制作约30个环节。在制作过程中,若一个环节失手,即会导致前功尽弃,且无法进行补救。

  蒸茧。茧不蒸,里面的蛹会生蛾钻出来,一出蛾,茧就缫不出丝了。蒸茧需半个小时的工夫,蒸好后将蚕茧摆放在院子里的苇席上晾晒。

  缫丝。蚕农将茧中如发细丝抽出来,再巧妙地接好头,缠绕在一起,这个过程很灵巧,但在蚕农看来,缫丝算是粗活了,一般人都能干。

  织绸是细活。将丝织成绸,这时的绸叫生绸,质感硬,不能做衣服,要经过后面极为细心的技术处理,将生绸变成熟绸才能销售,用行话说这叫炼绸。

炼绸的步骤是,先将白碱等原料加入沸水中,把生绸高温浸泡两小时。其间,要在沸水中不停翻动生绸,由光滑到不光滑为止。这主要靠经验,捞早了不行,捞迟了也不行。将丝绸捞出后放阴凉处,晾干后的丝绸用猪胰子滚开的水反复搓洗半小时左右,再放入清水中浸泡三天三夜。浸泡最关键的是丝绸不能有一点点露出水面,若露出水面,丝绸上就会出现黑斑,影响质量。浸泡到期,捞出拧至八成干,放阴凉处,待晾至九成,叠齐,用棒槌捶,然后再摊开晾干。经这样反复处理的丝绸,放30年也不会变质。

  从养蚕到织成丝绸,程序烦琐,工艺复杂。仅使用的工具就有几十种:养蚕工具有扁、分扁网,除沙网、地膜、消毒剂等;缫丝工具有灶台、大锅、浮子、磨子、丝框等;络丝工具有丝架、丝柜、络尖和钉子等;牵经工具有牵粑、定子、圈杆等;刷经工具有卧、刷子、胜子、绞杆、刷柱、糨面等;打纬工具有纺车、定子、纬桶、水盆等;纺织工具有纺车机、梭子、纬、浮杖、绳枢、织柱、铁增水刷、刮刀等。


天禧文化  喜传万家

(文字摘自作者叶剑秀《鲁山绸:唐代丝绸之路上的“仙女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