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入党故事】范钦宪:义务守陵永不悔

2021年04月21日 15:19来源:鲁山党建微讯

我叫范钦宪,鲁山县团城乡鸡冢村人,1953年出生,尽管今年快70岁了,党龄却只有不到4年,典型的“年龄大、党龄小”。说起我的入党之路,那是一个很长而又特别的故事......

/upload/article/2021/04/21/69b29df9-dc51-44c8-837a-1167940505dd.jpg

1944年,日军侵略中原,鲁山沦陷,我的父母逃荒来到了团城乡的鸡冢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父辈们可以安家在此,后来的生活就是越来越好了。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经历过那段战乱岁月,但是我的父辈们却时常谈起,还会讲一些党的光荣传统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告诉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日子,叮嘱我一定要拥护中国共产党,感恩为我们赢得今日幸福生活的党员和烈士们。

其实很早之前,我就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想法,可是在对标对比那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后,我放弃了递交入党申请书,我知道当时的自己距离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必须要提升自己。

因为会一些电焊技术,又粗懂木工,从1989年起,每年暑假我都排好日程,轮回到乡内各中小学做义工,修理门窗、桌凳、栏杆。为了救助困难儿童,我倡导成立了“团城乡爱心志愿者团队”、团城乡“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和“老年互助协会”等,巡回到各村进行帮扶,每看到孩子们和老人们那幸福的笑容时,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不知不觉间反而忘记了想要入党的这件事情。

团城乡是红25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也是解放战争和剿匪的激烈战场,许多红军和解放军战士就牺牲在团城这片热土上,受战争年代的条件限制,这些烈士的遗骨多是草草葬于荒山野岭。普通人去世后,在每年的“二月二”、清明节和“十月一”等时间,尚有后人、朋友为他们上坟悼念,而烈士们却无人知晓、无人添土。在有一次的悼念家中先人时,家中的长辈指着一位烈士的坟茔,和我说起了这种情况,也就是在这时,我萌生了重安烈士遗骨、义务守陵的想法。

2006年,我开始着手重新安葬烈士遗骨。首先是对烈士的生平事迹和墓地分布进行走访调查,经过历时两年左右的走村串户和多番查证后,终于弄清了19名烈士的生平事迹和墓穴分布。接下来就是准备棺椁,我把家中的一棵直径1米左右的大桐树伐掉,做了19口小棺材,寻着几个壮劳力,经历一番周折,把19个烈士的遗骨逐一起出,重新装殓后安放在团城烈士陵园里。后来,我栽种了200多棵常青树于陵园内,只为陵园能够苍松翠柏,郁郁葱葱,让这些远离故土、长眠于此的烈士们不再孤独。

2008年,为了更加更好的守护陵园,我决定把新家建在与团城烈士陵园比邻的东墙外,家门距离陵园门口不到20米。我请来画师把每个烈士的生平事迹画成画卷,每逢清明节、国家公祭日、农历的“二月二”和“十月一”等日子,我便将画卷在陵园门口展出,给扫墓人逐一讲解,很多人都深受感动。如今,团城烈士陵园已安放了29名烈士遗骨,先后被评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等。

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身体也是越来越差,我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守护下去,便时长叮嘱我的孩子:等我身体不行或者去世后,一定要继续为烈士们扫墓、守陵,将烈士们的大无畏精神传递下去。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的支持和劝说下,也为了完成自己曾经的梦想,我终究是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通过了组织的严格考察,被党组织顺利接收。2017年12月7日,我成为了一名光荣共产党员。我清楚的记得,在入党仪式上,领誓人带着我们举起右手、庄严宣誓,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让人新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虽然加入党组织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经历了脱贫攻坚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两场“战役”的洗礼后,我成长了很多。接下来,我会更加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传承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全力守护烈士陵园和投身公益事业,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