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圣地话七夕|我们的节日——2021中国(鲁山)七夕节云上举办

2021年08月15日 18:34来源: 鲁山县文学艺术网

年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8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节,2021中国(鲁山)七夕节如期而至。

鲁山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祥地,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多年来,鲁山县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国(鲁山)七夕节”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牛郎织女文化内涵。2021年“我们的节日——中国(鲁山)七夕节”以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侯仰军,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程健君,中共鲁山县委书记刘鹏做客“云”端寄语美丽七夕。

/upload/article/2021/08/15/dba816a1-9628-4801-bcc4-aadd2e4ef321.jpg


侯仰军指出,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巨量的文化信息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是我们最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力量的纽带。传承好节日文化,对于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增强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upload/article/2021/08/15/5b33995e-225b-4136-a772-fd932a771343.jpg


程健君指出,我们之所以痴情于传统的节日,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传统节日里蕴含的大爱、大德吸引着我们。今天我们要让传统节日之火生生不息,就要爱惜她、保护她、传承她,当然首先要读懂她,才是对传统节日的爱,不仅仅是一种痴情,更是民族文化复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upload/article/2021/08/15/50723408-119d-4a1e-929e-15425bc13e4c.jpg

中共鲁山县委书记刘鹏参加“云上七夕”并致辞,鲁山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优势,以文兴旅,以节惠农,着力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作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我们将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奋力建设生态文化美丽富强新鲁山。

“相约鲁山?云上七夕”云直播以诗赋《鹊桥仙》拉开序幕,舞台剧《仙凡情缘》精彩无限,舞蹈情景剧《乞巧》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了中国女性轻盈柔美、端庄优雅、秀外慧中的古典美,《姑娘组曲》、原生态《七夕民谣》融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回味无穷。歌曲《七夕情》荡气回肠、舞台剧《牛郎织女》美轮美奂,演绎了天地缘、人间情的美丽凄婉,演出在一曲《鲁山美》中圆满落幕。



中国牛郎织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鲁山县政协副主席邢春瑜应邀参加“对话民俗:爱情圣地话七夕”专家访谈网络直播,围绕鲁山牛郎织女历史文化渊源、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等话题作精彩讲解,在“七夕”这个美丽的日子里和线上观众分享“乞巧”节日民俗,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央广网、凤凰网、新浪网、云上鲁山、直播鲁山等媒体对2021中国(鲁山)云上七夕节进行了同步直播,据不完全统计,七夕节当天访问量逾二百万人次。


/upload/article/2021/08/15/c42146dc-f20c-4a60-aff7-c51135f58b4f.jpg

鲁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位居豫西偏南,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面积2432平方千米,辖25个乡(镇、办事处),555个行政村,98万人口。全县单体旅游景观多达2000余个,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祥地,具有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原生性、遗址遗存的完好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还是中国屈原文化传承基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中国墨子文化之乡、中国温泉文化之乡,中国长寿之乡。

多年来,鲁山县自觉传承七夕文化,积极挖掘研究具有鲁山地域特色的牛郎织女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09年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19年8月,中国民协在鲁山县建立“中国牛郎织女文化研究中心”。十多年来,鲁山县围绕七夕文化,连续举办了不同规模的文化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从2017年起,鲁山县积极举办“我们的节日”——中国(鲁山)七夕节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有力提升了“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的品牌形象和活动内涵,为弘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届七夕节活动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鲁山县委、鲁山县人民政府主办。平顶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平顶山市社科联、平顶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鲁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鲁山县辛集乡委员会、鲁山县辛集乡人民政府承办。鲁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办。


附:牛郎织女传说解说词

在睛朗的夏秋之夜,一条茫茫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两岸,两颗耀眼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这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星所衍生出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在河南省鲁山县很早以来就广为传颂。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古称鲁阳,因城地处鲁山之阳故而得名,这里有着深厚古老的文化底蕴,民风浓郁,这里尚存的遗址古迹及民俗形成了独特的牛郎织女文化。

在鲁山县城东露峰山脚下的孙义村,牛郎织女传说在这里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露峰山被誉为爱情圣山。

传说古时露峰山下有一孙姓人家,父母早亡,留下孙守仁和孙守义兄弟两人,兄长娶蔡氏,蔡氏不贤,欲独霸家产,唆使丈夫与弟分家,只分给孙守义一头牛。

孙守义以山洞为家,放牛为生,人称牛郎,其洞便为牛郎洞。传说所放老牛为天上金牛星被贬下凡,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在九女潭认识了下凡洗澡的织女,二人互生情意,结为夫妻,并生下了一男一女。王母得知后,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牛郎被上老去的牛皮急忙用扁担挑起两个孩子追去,王母用玉簪一挥,划出了一条天河把他们隔在两岸。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每年七月初七千万只喜鹊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人间也便有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

相传七月七日夜葡萄架下人们可以听到牛郎织女哀哀的啼哭和窃窃私语之声。有时的七月七日还会落几滴小雨,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

这就是位居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首的牛郎织女传说。

露峰山周边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遗迹有十多处。明嘉靖《鲁山县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九女潭,在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露峰山顶的瑞云观中有牛郎织女殿,殿内有牛郎织女全家彩塑及壁画。瑞云观前为南天门,传为牛郎和织女上天处。山南半腰牛郎洞传为牛郎栖身并与织女成亲的地方。洞前有一石壁挂墙,传为织女的梳妆台。2008年3月,鲁山县文物所对牛郎洞进行发掘,发现洞口为汉砖垒砌,还出土了石门墩、和唐宋时期的黑瓷碗、罐片和元明清时期的瓷盏片、铜箱饰件、铜钱等,可见鲁山民众在此对牛郎的祭祀由来已久。

在鲁山西坡山梁处有高、宽各5米的白色巨型石台,人称亮石台或亮声台,传为牛郎织女对歌跳舞处;距亮石台不远处有九女潭,潭水清澈,四季不枯,传为织女与众姐妹沐浴处。潭侧有三座大殿,一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一祀九位仙女,另一殿为九女灵霄殿,所祀九女即织女。殿前老百姓自发立碑,碑为“南天门银河九女星之神碑”。

1997年8月,鲁山县人民政府公布《鲁山坡瑞云观牛郎文化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瑞云观,祖师殿、牛郎织女殿、牛郎洞、孙氏祠堂、 九女潭庙等各点都有文物保护标志。2009年鲁山县被授予“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成为鲁山又一张文化名片。使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传承和保护。

牛郎织女被孙义村的孙氏后裔敬奉为祖先,写进了家谱。在孙义村中,现有明清时期的孙氏祠堂三间,内祀牛郎织女及其一双儿女和老黄牛。孙氏祠堂祭祖主要在每年农历腊八、春节、二月初二、七月初七等日子,祭祖时唱祭祖歌、洒酒、上五谷、唱山歌等。

/upload/article/2021/08/15/aa0a9fcf-9ea1-45eb-867c-11242d702c7f.jpg

为发掘牛郎织女文化资源,传承民俗文化,鲁山县年年组织开展七夕情缘相关活动,先后举办了多届七夕文化研讨会、七夕民俗文化大讲堂、山歌会、古庙会、曲艺民歌会、民俗展演、相亲交友、婚庆博览、新式集体婚礼、汉风古韵集体婚礼、摄影与舞蹈大赛、葡萄采摘节等系列民俗活动,还举办了《民间传说一牛郎织女》《喜鹊》《鸳鸯》《相思鸟》邮票首发式。

1997年8月,鲁山县人民政府公布《鲁山坡瑞云观牛郎文化遗址》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瑞云观,祖师殿、牛郎织女殿、牛郎洞、孙氏祠堂、 九女潭庙等各点都有文物保护标志。

鲁山的七夕自有一种独特的风味,淳朴的乡风民俗延续了数千年,几无变化。让人们感受她的深邃与厚重,七夕民俗得以有序传承和弘扬。展示了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使牛郎织女传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永远绽放、千古传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