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汤镇新街社区头道环街挖出件“宝贝”

2018年04月22日 18:02来源: 下汤零距离工作室


2018年春季,下汤镇新街社区第一道环街实施道路的重新扩修,在修建这条道路开挖地基时,新街二组村民尹建利在环街中段北侧挖出的土堆上发现一块“宝贝”——“大汤新村界石”。


    新街村民尹建利说:“它正面从上至下写着‘大汤新村界石’依稀可辨的六个大字,右边还有三个简繁体相间的小字‘第二号’ ,应该是个地界牌。只可惜碑从中间断了,下半截不知流落何处。”

    这块长0.6多米、宽约0.31米、厚0.25米石碑,为民国期间建设大汤新村(现在的新街社区)征地的界石碑。

世代居住在下汤第一道环街的村民靳维华今年已经80多岁了,对于这块石碑的来龙去脉,他说:“五六十年代第一道环街两侧房前都有50公分宽石砌排水沟,清楚记得张姓门前这块石碑当的是排水沟盖板。还是小孩子的他经常在这个石条上玩耍,只知道上面刻有文字,都不在意,也没有细端详文字内容。至于从哪里移到这里也不清楚。”

/upload/article/2018/04/22/4d13726a-acec-45c5-8dfe-a71503bc0c31.jpg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时用来当排水沟盖板的这块“大汤新村界石”随着房子的几易其主翻修重建,被埋在了地下。直到这今年道路建设,它又得以重见天日,只是年代久远,风雨侵蚀,部分碑文字迹模糊难辨。

    1943年农历七月初十夜里,沙河的一场特大洪水摧毁了下汤老街繁华商业区数百间房屋,一夜之间原下汤街区一片废墟,场面惨不忍睹,灾民流离失所。

     驻扎在下汤的国民党姚团二营时任营长蔡立成带领官兵积极帮助群众抢险救灾,开展自救。并于七月下旬邀请新老街知名人士在营部(老澡堂院内)商议利用祖居下汤的上海巨商杨清泉寄回的赈灾资金建设下汤新村再度繁荣下汤的设想,因为蔡部的战区司令长官叫汤恩伯,忌讳“下”字,所以蔡部驻扎下汤以后,把“下汤”更名为“大汤”,把拟建的新村命名为“大汤新村”。会上大家一致拥护并誓言鼎力协助。随后征地工作开展顺利,丈量土地面积立碑圈地,这块遗存下来的界石就是当时征地时根据东西南北方位顺序埋置在西方的一块(第二号)地界依据。

/upload/article/2018/04/22/c50cf8b3-56aa-49eb-a8cf-37c439a2a71b.jpg

 在蔡立成营部冯副官通过规划、勘测、设计后,经过不到半年时间建设成了三纵(南北)三横(环街)道路格局的大汤新村雏形。并在现十字街处建造礼仪门一座,三道环街建自力更生门一座,玉京西建“大汤新村”砖石结构牌坊一座,彰显了大汤新村的宏伟气势。遗憾的是这三座新村标志性建筑在建成不久的1944年就不幸被日本鬼子的罪恶大炮摧毁。


经过70多年的社会变革,大汤新村古香古色的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大汤新村的建设历史也逐渐被下汤人所淡忘。这个界石碑的发现,对于研究挖掘大汤新村历史价值比较大。因为现在对大汤新村的由来变迁的研究文档和兴建大汤新村的建设档案资料现存量几乎为零,所以这个界石是一个很重要的实物的依据,算是建设下汤新街一个珍贵的实物档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