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 鲁山:冶铁遗址花瓷涅槃重生 高桩故事演绎乡土风情

2019年09月16日 18:55来源:央视科教

早在汉朝,鲁山这片土地上就已建县,因城池位于鲁山的阳面,得名“鲁阳县”。隋朝末年更名为鲁山,之后这一名字有所变动,直到唐初,又称为“鲁山”,沿用至今。


/upload/article/2019/09/16/ea9c6909-2282-4fd8-8649-43fe7f56061a.jpg

鲁山 


汉代冶铁 国宝遗址


2000年,考古专家在鲁山县望城岗镇发掘出大量铁矿石、炉渣、泥模范等遗迹,泥模范残块上发现有“六年”“河口”等字样。

/upload/article/2019/09/16/08751774-dcc9-48cc-ba80-8f8a1b94223d.jpg

其中一处遗址被判定为一座冶铁高炉的炉基及附属系统,这是当时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大、保存最好、最完整的汉代椭圆形冶铁炉遗迹。通过测量,炉基上竖有一个内径长轴约4米,短轴约2.8米的椭圆形炉缸,被称为“一号炉”。

望城岗遗址还发现了大炉改建成小炉的痕迹,这在我国冶铁考古中还是首次。

/upload/article/2019/09/16/6e4cf1a1-0264-42bc-86d1-a975ef397232.jpg



鲁山花瓷 涅槃重生


鲁山花瓷,特指唐代鲁山一带所产的花釉瓷器,曾备受帝王青睐。

/upload/article/2019/09/16/1d2fde60-bbb1-4e14-84f1-005275e5b04f.jpg

鲁山窑花瓷腰鼓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国宝级文物,鼓身由陶瓷制成。

/upload/article/2019/09/16/179cc18d-dc74-498a-b84e-7387a6028a59.jpg

在鲁山段店瓷窑遗址,随处可见大量瓷片,这里曾是鲁山花瓷制作和销售的中心。

历经八年钻研,百余次试验,上千件样品的失败,鲁山县段店花瓷文化研究会会长袁留福终于成功复制了花瓷腰鼓。随后,袁留福又相继创作出数十件传统器型的花瓷作品。

/upload/article/2019/09/16/c89af7a7-5406-4174-970b-4361939041f3.jpg

如今,在鲁山县政府的扶持下,众多陶瓷艺人共同努力,鲁山花瓷制作技艺不断成熟,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upload/article/2019/09/16/36c4f898-87c5-437a-8697-a02b63083fb9.jpg

王群成作为鲁山花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也在花瓷的器型、烧制等环节不断地创新着。他的代表作《唐钧木叶盏》,将矿物质与真实的叶片相融合,黑色底釉镶嵌着金光熠熠的银杏叶,透露着自然的质朴与灵动。

/upload/article/2019/09/16/f65c6703-d7a4-46b4-a597-7c0997455a2d.jpg


元次山碑:唐代“三绝碑”


在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附属初中的校园内,有一块唐代石碑,名为“元次山碑”。这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亲自撰写的一篇碑文。

/upload/article/2019/09/16/dcd2cf7b-85d1-4e93-82c0-cf9a58bf4288.jpg

这块碑也被后人称为“三绝碑”,这三绝是指颜真卿与元结之间真挚的情谊,还有造诣颇深的颜体书法,以及才藻富赡的碑文。

/upload/article/2019/09/16/7f8b5623-f343-4a36-b52d-8f33e13e117d.jpg

作为颜真卿晚年的重要代表作,元次山碑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历代爱好者临摹的范本。


高桩故事 演绎乡土风情


每年春节,鲁山县的瓦屋镇都会迎来一场盛大的民俗表演——高桩故事。

/upload/article/2019/09/16/cf4354a2-889a-44b8-9d46-f77317605f29.jpg

明清时期,大批山西人迁徙到鲁山一带,高桩故事也随之传入。经过数代民间艺人的创新,形成了一项融合力学、戏曲、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元素的表演形式,是一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排的过程中,只有参与演出的演员可以在现场,不允许其他人观看。这是因为高桩故事的第二桩中藏有玄机,而且第三桩中演员的扮相及故事内容必须要等到表演当天才能当众揭晓。

小演员如何稳固地悬在空中,历来都是保密的,这令高桩故事在惊险奇特之余,还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upload/article/2019/09/16/95922c4e-40fa-4a91-acb5-7b3ed4fc99ac.jpg



空山幽谷 诗意的生态天堂


尧山峰峦叠翠、飞瀑流泉,植物种类多达4000多种,还栖息着众多的珍禽异兽,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upload/article/2019/09/16/e09a93a9-02c1-4896-9fe6-9dec2bc6f674.jpg

1989年,尧山风景区正式推出了由当地中学老师柯福河手绘第一张门票和第一张导游图。

距离尧山景区14千米的画眉谷景区,拥有天然的峡谷和瀑布。2004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尧山镇四道河村的贾小仓和村民们一起完成了画眉谷景区的建设,陆续开发了漂流、滑道等旅游项目,还建成了尧山景区第一座玻璃吊桥。

十几年间,鲁山涌现出一批像贾小仓一样勇于探索的创业者。他们不仅在当地景区搞建设、经营滑道、吊桥等旅游项目,还将景区开发的经验输出到全国各地。


目前,有超过200家鲁山人创办的企业,分布在广东、江苏等十几个省份。鲁山人改写着自己的命运,也展示着当代鲁山人的果敢与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