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愿天地之间,英雄浩气长存——鲁山县举行纪念一代爱国将领任应岐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
法治中国警示网河南讯【编辑陈运发 图文郭伟宁】 2017年11月4日,抗日爱国名将任应岐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任应岐将军史料座谈会暨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任应岐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河南省鲁山县举行。
上午9时30分,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办公室主任任胜利,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任姓秘书长任华,平顶山市人大原副主任孙同庆,平顶山市政协原副主席潘民中,鲁山县政协副主席、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邢春瑜,以及鲁山县委组织部、宣传部、文联、民政局、党史研究室、史志办、任应岐将军故里所在地仓头乡党委政府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任氏宗亲、任应岐亲属同当地自发参与祭拜的群众近300人在任应岐将军墓前缅怀先烈,追思任应岐将军为中华民族伟大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
上午11时,爱国将领任应岐诞辰125周年史料座谈会在鲁山县政协会议室召开。邢春瑜做重要讲话,文联主席袁占才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毛泽东文集》《李大钊同志传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等历史文献中关于任应岐将军的记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一致认为:只有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民族大义、家国情怀面前才能如此无私、纯粹、彻底,任应岐将军必然是我们党秘密发展的党员,就连任应岐就义时国民党的各大报纸也都以“加入共党,供认不讳”报道,我们应该确认其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份。
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位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人,1936年中共文献《李大钊同志传略》中有“任应岐烈士”的记载,且上世纪50年代中共地下党员刘仁证明任应岐将军是牺牲,即使光阴划过83年,仍应还任应岐将军“烈士”名分。
邢春瑜在讲话中说:我们今天纪念任应岐将军,要学习他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也有过迷茫和彷徨,可他一生从未放弃过对真理的追求,直到接触了中国共产党,寻找到了救国救亡革命道路,并为此不惜抛弃荣华厚禄。为筹措革命经费,甚至倾其所有。其遗书“大丈夫有志不能申,有国不能报,痛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今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无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对革命前辈最好的纪念。
本次纪念活动由中共鲁山县委宣传部主办,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鲁山县文联、鲁山县政协文史委、鲁山县史志办和仓头乡党委政府联合承办。
任应岐将军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他为国家和人民建立的功绩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任应岐将军生平概述
任应岐(1892~1934),字瑞周,鲁山刘河(今仓头乡刘河村)人。6岁入私塾,先后就读于鲁山县城北琴台高等小学和淮阳师范,后投笔从戎。
1924年9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同年11月,被孙中山任命为建国豫军总指挥。
1927年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
1930年3月,率旧部参加讨蒋的中原大战。同年8月,返回北平,开始了秘密的抗日反蒋活动,其间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刘仁。同年,回到天津。
1931年,任应岐为西南反蒋抗日运动在北方的实际负责人,同年结识了吉鸿昌和中共特科组织。
1932年6月,参加察北抗日活动准备工作。
1934年参加中华反法西斯大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组织培训抗日武装,参加筹备中原武装暴动,组建抗日义勇军。同年11月9日与吉鸿昌一起被捕。11月24日在北平与吉鸿昌一起共赴刑场,英勇就义。
任应岐与吉鸿昌等组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时倾囊捐出4.5万元(杨虎城、吉鸿昌仅捐一万元),以至于其被枪杀后当时报界发出感叹:“至于任之身后,家无恒产,均为可虑。”
吉鸿昌遗书载“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一死,我死您也不必过悲伤,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干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喻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而任应岐遗书“大丈夫有志不能申,有国不能报,痛哉”何其豪迈!
任应岐是一位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者。
●毛泽东说吉鸿昌、任应岐“没有叛变”
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的报告中阐述抗战的前途,指出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全党投降帝国主义,举行反共战争”的严重时期,“然而还有宋、何、邓演达等坚持革命,没有叛变。‘九·一八’以后,有冯玉祥、蔡廷锴,有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有吉鸿昌、任应岐,有张学良、杨虎城,有陈济棠、孙科”。毛泽东在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候,发表这样的讲话,并专门指出国民党高层及著名将领中革命倾向强、态度坚决、没有叛变的14人,包括任应岐,更是对这些人的高度评价,尽管其中有些人已经是我党秘密发展的党员。
通过这段文字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吉鸿昌、任应岐的历史功绩评价是一致的,“没有叛变”是对吉鸿昌、任应岐忠于革命、忠于党的肯定。
●李大钊高度评价任应岐
1926年春,任中共北方党组织负责人的李大钊曾分析河南的军事情况,认为任应岐的部队是“最与民党接近者”,也就是能接受国民革命思想的。1928年7月4日《河南省委通告第七号——河南政治任务及工作方针决议案》明确记载:我们党过去“在任部、樊部、高部有相当的活动”。和李大钊所述中关于任应岐的评价是吻合的。
中国共产党根据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关于编写一批党的主要领导人物传略的要求以及1936年为纪念中共成立15周年宣传而编写的《李大钊同志传略》中记载“……联合北方一切进步的实力,如国民党的旧部,任应岐烈士的部队等……”,“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对任应岐英勇就义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国民党政府认定吉鸿昌、任应岐“加入共党、危害民国”
吉鸿昌、任应岐就义后,同年11月27日、28日。当时的《大公报》《华北日报》《中和报》《全民报》《新天津》等媒体都作了报导。在报导中有以下表述,即:“吉任两犯,均供认意图扰乱治安,加入共党,危害民国等情不讳。”也有个别报纸敢于多写几句的,如《大公报》在报道中写两人赴刑场时“态度从容,谈笑自若”,“矜矜自持,与人谈讲其过去历史,言语之间,多愧悟慷慨之词”,让世人看到了两人的革命无畏和视死如归的气概。
2005年,北京市档案馆举办“吉鸿昌任应岐史料研讨会”,会议提出,有关部门应考虑追认任应岐烈士称号。2014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秘书长黄小同为澄清这段历史而撰文《任应岐,没有被历史遗忘的爱国将军》。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会议,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唯愿天地之间,英雄浩气长存!